萨拉丁这个名字在中国其实还是非常出名的,为啥呢?1965年,周总理访问埃及的时候,在埃及观看了《萨拉丁》这部电影,大为震撼。他觉得中国人也应该拍出这样的电影,因此特地将《萨拉丁》引进到了国内。
也就是说,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萨拉丁这个人的名字,已经在中国家喻户晓了。那么这部电影讲了啥呢?
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建立以后,开始四处扩张领地。除了领地扩张以外,他们在文化信仰上的扩张也一点儿没落下。
由于阿拉伯帝国信奉伊斯兰教,因此他们的弯刀所征服的地方,基本都改信了伊斯兰教。比如果过去强大的波斯萨珊王朝,也彻底从摩尼教改成了伊斯兰教。这就是如今伊朗人信奉伊斯兰教的早期原因。
除了向东扩张,阿拉伯帝国(包括突厥人)对西方也没有手软,他们不断攻打当时危如累卵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可把东罗马的皇帝搞怕了,在不断丧城失地的情况下,东罗马的皇帝选择向西欧求救,这就引发了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又称十字军东侵。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过后,十字军大获全胜,他们在耶路撒冷及其附近,建立了一系列十字军国家,其中最强的便是耶路撒冷王国。
我们都知道,耶路撒冷是三教圣城,著名的外交官顾维钧先生,就曾经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这么说过: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由此可见,耶路撒冷对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来说有多重要。可彼时的耶路撒冷却成了基督教徒们的地盘,你觉得伊斯兰教徒们能答应吗?当然不能,那该咋整?不服就干呗!
第一部分:萨拉丁夺回耶路撒冷。
时间来到公元1174年,埃及阿尤布王朝的领袖萨拉丁带兵攻占了大马士革,直奔耶路撒冷而来。而这时候的耶路撒冷国王正是著名的麻风王鲍德温四世。
鲍德温四世年纪轻轻就击败了萨拉丁,但是由于他患有麻风病,所以这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此后双方陷入了拉锯战,萨拉丁始终不能从鲍德温四世手里夺取耶路撒冷。
直到年轻的鲍德温四世因病去世以后,萨拉丁的机会来了!鲍德温四世的外甥鲍德温五世继位以后,也因为麻风病早逝(这玩意儿是遗传病),因此鲍德温五世的继父居伊便成为了耶路撒冷王国的新国王。
这位居伊国王是个没脑子的家伙,公元1187年,萨拉丁在哈丁之战中生擒居伊,顺利拿下了耶路撒冷。这座离开伊斯兰世界接近1个世纪的圣城,终于再次回到了伊斯兰教徒的手里。
不过萨拉丁很有骑士风格,他不仅没有彻底毁掉基督教的教堂,而且还允许基督徒们前来耶路撒冷朝圣。当年基督徒攻入耶路撒冷的时候,可是把所有伊斯兰教徒都给灭掉了,相比之下,萨拉丁实在是太伟大了。
第二部分:萨拉丁大战理查一世。
此后西方人觉得不爽,又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回德国、法国、英国的君主倾巢而出。如果他们都来了,真够萨拉丁喝一壶的。
可偏偏德国的皇帝巴巴罗萨掉河里淹死了,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因为嫉妒英国国王理查一世(又称狮心王理查),所以半路回家了。因此只剩下了理查一世带着英国大军前来夺取耶路撒冷。
说实话,狮心王理查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萨拉丁与之交战时并没有讨到什么好处,萨拉丁只能庆幸德国和法国没有继续进军。但是理查一世也没能从萨拉丁手里夺取耶路撒冷,双方就这么僵持着。
直到理查一世和萨拉丁先后都病倒了,双方这才达成了和解条件。其实没啥条件,纯粹是萨拉丁给了理查一世一个台阶下。
条件规定,基督徒可以自由前往耶路撒冷朝圣,而穆斯林需要交还真十字架在内的基督教圣物。前者萨拉丁本就是这么*,至于后者,那些玩意儿对穆斯林来说,和烧火棍的价值没两样。
萨拉丁以骑士精神和顶尖的智慧,挽救了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和平,他靠的可不纯粹是武力,所以一直被后人铭记至今。整个故事基本还原了十字军东侵时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