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国家到了濒临崩溃的境地。这使陶渊明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和憎恨。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作者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社会及政治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的和思想感情。文章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作者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社会及政治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在此文中更体现了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文中体现了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思想,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人人平等的生活在这种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世俗现实的的心情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在具体描述上,陶渊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花源的各个方面。首先,他描绘了桃花源的地理环境,如“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菲菲”。其次,他细致地描绘了桃花源中的居民生活,如“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如桃花之芳菲”。最后,他还提到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描述都表现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宁静与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乌托邦世界,现实中并不存在。其次,文章中的叙述存在一定的虚幻和夸张成分,需要注意其文学性的表现。最后,文章中还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差异的问题,需要注意其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特点,增添了神秘感。
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