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民国安徽《宿松县志》记载:宿松西南部的黄梅县人唱的戏叫做黄梅戏,同时记载安徽安庆地区禁演黄梅戏。严凤英恩师丁永泉1960年接受采访时说:黄梅戏陆陆续续从湖北传来。1949年中国第一家公立黄梅戏剧团黄梅县剧团在湖北黄冈地区成立,比全国其他剧团早成立3-4年,1952年10月全国戏曲观摩大赛在北京举行,安徽省只有淮剧和倒七戏(又称庐剧)参赛,并没有黄梅戏。1953年湖北黄冈黄梅人桂林栖创办安徽黄梅戏剧团、戏校,安徽对黄梅戏实行“三改”政策:改戏、改人、改剧本,黄梅戏才开始具有一定的安徽特色。安徽传唱湖北黄梅戏只有70年历史。
1953年安徽派谴以陆洪非为首的代表团赴湖北黄冈黄梅县取经学习,陆洪非、严凤英、王少舫等人带走黄梅戏发展史料和部分黄梅戏传统剧目录音回安徽学习,其中就有《董永卖身》录音,后被改编成《天仙配》,严凤英、王少舫才名满天下,黄梅戏天下皆知!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安徽的陆洪非、时白林、王兆乾、郑立松、王冠亚等黄梅戏艺术作曲编剧多次赴黄冈黄梅县乡村采风挖掘黄梅戏音乐和剧目题材。这也为后来的黄梅戏之争埋下伏笔。
1960年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将湖北黄梅戏《过界岭》《血掌冤》《送香茶》等原创于湖北黄冈黄梅县的传统剧目定为教学材料!黄梅戏传入安徽安庆后曾被改名为“怀腔”,因不被世人认可又复名黄梅戏。黄梅戏从未被更名为“皖剧″,没有任何官方资料记载存在过“皖剧"这个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