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日本
二战后,日本有太多的作家死于自*,这几乎成了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比如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而太宰治无疑是自*次数最多的一位文人,一生经历了五次的自*。结合上述三点,我们再来感知太宰治作品中的悲凉,也就能理解他所投映到作品中的思想了。大环境的混乱,加剧了人们的彷徨。
《斜阳》中反复出现的“蛇”独具象征意义,它是现实中的蛇,也是和子心中的蛇。充满着恶意,却并无恶行。它其实是日本国民每个人心中的恐惧,更是整个社会的惊慌。用仿佛遗忘的战后伤痛去奋进前行,其实是掩耳盗铃的愚蠢,隐忍不发反而酝酿了祸根。
“这件事不过是在凡夫俗子身上灌注自己的希望,然后活在想象中罢了。难道世界上没有什么黑马吗?也没有什么麒麟儿吗?我已经完全不敢奢望这种事了。也只是随着日复一日的潮流变化,不断改变身上的保护色而已。”—太宰治《阴火》
从怀抱希望到不敢奢望,太宰治将颓废的姿态打造出独具标签的文艺范儿,你可以说他这是虚无主义,更可以说他有着病态的心理。总之,他竭尽所能地挖掘人性及社会的阴暗面,加以讽刺,进行戏谑,其实这都是“爱之深恨则切”的表现!
他渴望改变,又无力改变。他试图改变,却无法改变。
他像是将自己困顿于一个牢笼中,透过角落的一隅,思考着、探索着。如何救世?如何自救?
在太宰治有限的生命中,他曾经点燃了心中理想的烟火。无论是《斜阳》还是《人间失格》,我们都无法忽视太宰治对“共产主义”的向往。《斜阳》中的和子对《列宁选集》和考茨基的《社会革命》的爱不释手,《人间失格》中叶藏加入的共产主义读书会,都是太宰治本人的内心渴望。
太宰治的家族照片
昭和初期,日本兴起了无产阶级运动,太宰治由来已久的“社会多余人意识”,伴随着运动的如火如荼开展,逐渐发展成了作为地主儿子是“民众之敌”的意识。很快,太宰治加入了共产主义运动,出席秘密研究会,甚至一度撰写了《学生群》和《一代地主》等带有明显无产阶级色彩的作品。遗憾的是,尽管这场运动似一盏明灯点燃了太宰治黑暗的世界,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仅仅持有理解的态度,却没有从根源上笃定这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也导致了他很快退出了革命。自此,太宰治再也没有找到一种自我认同的观念。
动漫版《斜阳》
在我看来,太宰治选择的“死亡之路”其实与和子的自我革命殊途同归,这也许是种疯狂的朝圣行为,也许是对“重生”的企盼。总之,他的这种豁出去的行为竟带着几分勇敢。当然,他这条放弃自我的道路也异常艰难,并且形成了一个极度恶劣的开端。心怀信念,勇敢前行,才是我们延续太宰治文学生命的最佳方式。
或许,在太宰治看来,不能“自我和解”唯有“自我决裂”,这样的结局大概是一个作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