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方寸心中荡碧涛什么意思(浪涌鲸落什么意思)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10-30 04:47:04作者:YD166手机阅读>>

一、忠诚

二、信念(专注)

三、志向(意志)

四、胸怀(大局)

五、爱国

六、诚信(真诚)

七、担当(党性、奉献)

一、忠诚

1. 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

出处:东汉·马融《忠经》。原文:“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忠则福禄至焉,不忠则刑罚加焉。”释义:世上最好的事,没有比尽忠更善的了;世上最不好的事,没有比不忠更恶的了。直陈“忠”的性质与地位。用法提示:这句话相当于是在给“忠”定性:忠是世上最善之事。唐德宗李适在《送徐州张建封还镇》中写道:“忠诚在方寸,感激陈情词。”“方寸”是何处?就是我们的心。心怀忠诚,才能入火海而不退缩、遇烟雾而不迷失、出淤泥而不沾染、临诱惑而不动摇。对党忠诚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座右铭、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善莫大于作忠”更是经常被用到,其实后面一句也应该加上,对比总会使意思更加深刻。

2.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兵要》。原文:“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释义:人有忠诚的品德,就好比鱼儿有了水。鱼离开水就会死,人失去忠诚的品德就很危险。用法提示:《兵要》主要是讲行军、扎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但它并不是诸葛亮出的“单行本”,而是收录在各个版本的“诸葛亮集”中,其中内容多是摘取《太平御览》《北堂书钞》等书中诸葛亮的只言片语。目前比较全的是清代张澍编纂的《诸葛忠武侯文集》。用的时候要注意,这两句话重在强调“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刘备和诸葛亮不愧是“国民好君臣”,都喜欢用鱼和水打比方。坚定理想信念,讲求忠诚担当,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维护中央权威,才能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身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 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出处:东汉·马融《忠经》。原文:“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释义:忠,就是中,不偏不倚,至正至中,大公无私。这是对忠之内涵的解释,也可以理解为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忠。用法提示:忠的性质、地位、必要性和重要性都说过了,这里就要说忠的含义了,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忠。忠的含义非常广泛,不是一个“中”字就能概括得了的,但“至正至中”绝对是忠的重要方面。我们知道,忠是好事,但“愚忠”就不是什么好词了,常指愚昧的忠实,不计后果,不想原因,不衡量利与弊,只知道按照命令去做某事,没有自己的想法。所以,马融在《忠经》里还说了,忠不只是“奉君忘身”,还应该是“正己安人”,两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忠之道。这里讲的其实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用的时候要注意区分,说到哪方面的时候用哪方面。

4. 君子尽其忠能,以行其政令。

出处:东汉·马融《忠经》。原文:“君子尽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理者,未之闻也。”释义:君子会用他全部的忠诚和才能,来贯彻执行政策命令。具体来说,要想真正地做到忠,该如何做。用法提示:这句话也是从方法论方面来说的,但是要比“忠者,中也,至公无私”更加具体。可以说,“至公无私”是理论层面,而“行其政令”已经到了实践层面。这里的“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上的学习贯彻,另一个是对下的推行落实。所谓:“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只有自己融会贯通了,才能让别人明白该怎么做。同时,落实也是重中之重,党员干部是否具备高效的执行力,主要表现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部署中,将直接关系到工作能力的好坏。具体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意的侧重点。

5. 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

出处:东汉·荀悦《申鉴·杂言》。原文:“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释义:奉献忠诚有三个方法:一是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防范,二是在事情已经发生时赶快补救,三是在事情过后加以警戒。这句话说的是忠诚的三个方面。用法提示: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三个全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二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要选第一个。在公文写作中,廉洁自律、反腐倡廉自然也可以作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一个方面,而“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之后,可以通过进一步解释(什么是“防”呢?)或者列举措施(具体措施有……),将这三者充分展开。比如,“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一是要在固本培元上下功夫,从根本上守住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二是通过思想教育、制度建设、治腐惩贪等措施和手段,保证反腐倡廉的工作成果。

6. 人生乐在相知心。

出处:北宋·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二)。原文:“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释义: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形容两心相知在忠诚方面的重要性。用法提示:王昭君本来和“明”字没有半点儿关系,到了晋朝,为了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才变成了明妃、王明君。王安石的两首《明妃曲》,被认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他这是在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我们也应该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强调忠不是单方面的;忠诚,贵在相知。比如,“人生乐在相知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对实践锻炼中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要深入了解、加强沟通、重点培养、大胆使用。

7.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处:南宋·文天祥《扬子江》。原文:“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释义: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不指向南方誓不罢休。形容忠君爱国永远不悔。用法提示:文天祥为什么一定要“指南”,因为南宋在元朝的南方。当时,文天祥代表南宋去元营谈判,结果被扣留了。临安沦陷的时候,他在镇江趁机逃脱,历尽千难万险去了福建,募集将士,再度抗元。这一路上他写了许多诗,诗集名为《指南录》,《扬子江》便是他过扬子江时写下的。在公文写作中,这种慷慨激昂、让人读了为之振奋的诗句,特别适合放在排比句中,强化感情、增强气势。比如,爱国报国不是随便说说,要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执着,要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忠贞。

8.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出处: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释义:为了报答君王在黄金台上的恩遇,我愿手携宝剑,视死如归。表现了一种“酬知己”式的忠诚之情。用法提示: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很多说法,其中最权威的一种是,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带兵征讨雁门郡之乱,也叫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便是这首《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句句都是名句,联联都是名联,但在公文写作中,前面三联偏重写景,但是又偏悲壮,不太常用;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却不失为忠诚的一种表现。比如,“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的军队要能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要能拉得出来、顶得上去、打得胜仗。

9.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出处: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六)。原文:“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释义:艰苦奋战,有功也难以得到奖赏,忠诚又有谁看见?表现了一个忠臣良将不受赏识的悲愤心情。用法提示:一个人要是有才华,想藏都藏不住。李白一口气就写了五十九首《古风》诗,而且首首经典,尤其是第三首:“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最是如雷贯耳。在公文写作中,忠诚有很多值得说的,比如忠诚的伟大意义、思想根源、经典案例等,而这一联,说的则是一个忠诚的人应该得到怎样的对待,是不闻不问还是加以礼遇,当然是后者了。比如,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把非凡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不能使“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的现象重现在今天。

10. 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

出处:唐·吴筠《舟中夜行》。原文:“榜人识江路,挂席从宵征。莫辨洲渚状,但闻风波惊。阴云正飘飖,落月无光晶。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释义:我怎么会不怕艰难险阻?我所凭借的不过是“忠诚”二字罢了。表现了一个忠诚之人的基本底色和操守。用法提示:吴筠本是道士,与李白等文人交往甚密,后来被唐玄宗召见,因为高力士的谗言,也和李白一样“仰天大笑出门去”了。吴筠在道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基本上也都是论道之诗,唯有“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一句,足以让他的名字屡屡被人提及。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是颇具有号召力的。比如,“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只有不忘初心、对党忠诚,才能不畏艰险,砥砺奋进。

11. 临患不忘国,忠也。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元年》。原文:“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释义:在患难之时亦能处处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是为忠诚。这是忠诚的一种表现、一个方面。用法提示:鲁迅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公文写作中,“临患不忘国”就可以作为忠诚的一个方面来谈,或者用来讴歌那些在国家存亡之际,舍生忘死的英雄们。比如,“临患不忘国,忠也。”危急存亡之际,那些为追求和平正义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我们要永远缅怀他们、铭记他们,并向他们学习。

12.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出处:明·杨继盛《就义诗》。原文:“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释义:生平早有报国心,却未能报国留下遗憾,留下忠魂作厉鬼仍要为国除害*敌作补偿。形容报国之心不但至死不变,即使死后也不会改变。用法提示:杨继盛是明朝中期有名的谏臣,有多有名呢?嘉靖时,他上疏弹劾严嵩“五奸十大罪”,结果肯定是反被诬陷了,然后下狱拷打,不幸遇害。直到明穆宗即位,他才得到平反。这首诗是杨继盛临刑之前所作,也可以叫作“绝笔诗”。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最好用来形容自己,因为“生平未报国”是句谦辞,不太合适用在别人身上。

13. 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

出处:南宋·陆游《秋日村舍》。原文:“会稽城南古大泽,霜晴水落烟波迮。寒风萧萧凋榉柳,暖日晖晖秀荞麦。传闻新诏募新军,复道公车纳群策。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释义:至忠至诚的品格可以感化金石,所以要不断勉励,努力建立功名,使自己的名字、功业可以载入史书,流传后世。鼓励人们将忠诚坚持到底,定会有所成就。用法提示:陆游在古代诗人中是有名的高寿,八十五周岁,就算是放在现在,也颇令人羡慕;“陆游诗集”收诗近一万首,这个数字在古今诗人中更是名列前茅。而且,大部分都与忠诚、报国等关键词有关。所以,在公文写作中,我们会经常用到陆游的诗词。这联诗与“赢得生前身后名”有些相似之处,都是从“身后名”的角度来鼓励自己或者他人要忠诚、有担当。比如,“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回望历史、追思先辈,更能洗涤灵魂、坚定初心。常怀忠诚之心,自觉遵守党章,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14.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出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原文:“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释义:忧心国家以至于忘记自己的小家,牺牲生命来使国家渡过灾难,是忠臣的志向。形容国家危亡之时,忠臣勇于担当。用法提示:自古文人多磨难,尤其是在政治上。曹丕生前一直防着他那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他儿子曹睿即位后,继续防着这位天纵奇才的叔叔。曹植实在无言以对,便写了这篇《求自试表》。在公文写作中,“忧国忘家”“捐躯济难”既可以作为要求,也可以作为好干部的标准,尤其是在关键时期。比如,“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好干部的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

15.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出处:唐·崔颢《赠王威古》。原文:“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释义:在国家危难之时前往战场解救国家是边将的本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形容守土有责。用法提示:千万不要以为崔颢只写过一首《黄鹤楼》,人家可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盛唐边塞派诗人,他也渴望保家卫国,勇敢战斗,做一个像王威古那样的边将。比如,“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尽管各个历史时期党对干部的要求不同,尽管不同时代的优秀干部各有特点,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始终不变的价值底色。

16. 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

出处:唐·张籍《西州》。原文:“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生男不能养,惧身有姓名。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释义:良马不贪恋食槽中的饲料,有抱负的人不贪图眼前的荣利。形容有志之士不会贪图眼前小利。用法提示:这里的“烈士”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烈士可不一样,“烈士”古意是指那些有抱负、有作为的人,如曹操的《龟虽寿》中的:“烈士暮年。”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榜样,希望大家都能以古之“烈士”为标杆,不蝇营狗苟、不假公济私,适合党内生活会议、干部大会等强调党建的场合。比如,对党忠诚,就是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绝对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做到“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

二、信念(专注)

1.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处: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原文:“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释义:用绳子当锯子,时间长了就能把木头锯断;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就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用法提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其实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文艺版”,类似的还有“坚持就是胜利”。真正的坚持,是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还坚持到底,拼搏到感动自己,还要想方设法去做最后的努力。稻盛和夫曾经说过:“一个人实现梦想最忌讳的就是缺乏恒心。那种朝三暮四的做事方式,绝对会是成功最大的绊脚石。只有瞄准了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才能扫除一切障碍,到达梦想的彼岸。”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坚持到底。

2.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处: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季冬纪·诚廉》。原文:“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释义:石头无论怎么破碎,依然是坚硬的;丹砂无论怎么磨损,依然是红色的。比喻:经得住考验,不因外界而改变。用法提示:坚硬是石头的本质,红色是丹砂的本色,它们不会因为外力而改变固有的本性。以物喻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面对复杂局势和各色诱惑,领导干部能否经受得住考验,还要先问问自己,什么是共产党员的本质和本色。“石”和“丹”都可以用来比喻共产党员,“破”和“磨”则可以用来比喻考验,考验有很多种,困难、腐败、任务,等等。所以,在说到品格、信念的时候,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表决心、提要求。

3.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出处:南朝梁·张丽华辑录、徐陵作序《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作者不详。原文:“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释义:蒲草和苇子柔软结实像丝一样,磐石不容易被转移。后世多用来形容坚定的信念。用法提示:《孔雀东南飞》原本只是南朝时期的一首长诗,不仅作者不详,连名字也没有。张丽华将其收入《玉台新咏》时,才以诗歌的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作为诗题。不过,据说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确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爱情故事。另外,“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还曾是《还珠格格》中乾隆和夏雨荷之间的约定。在公文写作中,可以将这联诗中爱情的那层意思剔除,用以表示对某件事情的坚定。比如,“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党员干部要带头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工作再落实,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梦想变为现实。

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处:唐·元稹《离思诗五首》(其四)。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释义: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后世多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或事物的专心致志。用法提示:五首《离思》都是元稹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的,也是元稹的悼亡诗中最著名的一组。其中,第四首尤为受人追捧。电影《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中,李沧海和巫行云这两个人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形容理想信念方面,比较适合用在排比句中。比如,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要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历史担当。

5.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出处:近现代·夏明翰《就义诗》。原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释义:砍掉头颅并不可怕,只有我的信仰共产主义是真理。形容即使面临死亡,也不能动摇信仰。用法提示:夏明翰是早期共产党员,曾在五四运动、湖南农民运动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后来被叛徒出卖,在武汉被捕。被处死前,执行官问夏明翰还有什么话说,他便要来纸笔,写下了这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年仅28岁。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经常被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我们要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要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信仰的忠贞不渝;又比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地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

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处: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释义: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形容直到最后一刻也不放弃。用法提示:李商隐的《无题》诗优美典雅,但是晦涩难懂。有的说是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有的说是对理想的坚持到底,莫衷一是,结果后来大家用的几乎全都是“无题”诗的引申义。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多用来形容教育工作者,广义来说就是对信仰、职业、使命、责任等的坚守,或是嘉奖某人,或是提出要求。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些为了人民而牺牲的奋斗者们,有的家喻户晓,有的隐姓埋名,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熠熠生辉的楷模,是前行路上的灯塔,是永不过时的标兵。

7.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出处: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原文:“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释义:受屈而忠心不改,然后才能辨别谁是真君子。比喻:君子的品格经过磨难之后方能彰显。用法提示:“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一句,李白既是在警告韦黄裳,也是在直抒自己胸臆。自己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不改本色,自然是君子;而韦黄裳到处打点,曲意逢迎,自然不是君子。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困难、失败方面文章,后面的内容可以是如何面对失败,失败之后要怎么做,是坚定信念还是半途而废等。比如,“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越是难熬的时候,越要输得起,勇于从头再来;越是想放弃的时候,越要咬紧牙关,敢于屡败屡战。

8.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出处:近现代·韩儒林所撰对联。原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文章不写一句空”也作“文章不写半句空”。释义:做学问的人要耐下心来坐十年冷板凳,毫无怨言;文章却要写得实在,没有半句浮华的空话。用法提示:范文澜曾经说过:“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韩儒林和范文澜是好朋友,便有感写下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学习的毅力和写作的坚持,对象可以是晚辈、学生、青少年等。比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9. 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感虚》。原文:“此欲言尧以精诚射之,精诚所加,金石为亏,盖诚无坚则亦无远矣。”释义: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用法提示:明人凌蒙初非常喜欢王充的这句话,将其略加改动,写入《初刻拍案惊奇》之中,就出现了我们更加熟悉的那个版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能够用在很多地方,形容坚持到底必将取得收获,或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键在诚,或是期许一直的努力终会达成所愿。比如,“精诚所加,金石为亏。”两岸同胞定能捐前嫌,弃小隙,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

10.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原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释义: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将文章的地位抬到了最高的位置。用法提示:曹丕《典论》的全本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论文》一篇由于被萧统选入《文选》而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此,我们真的要感谢萧统及其《文选》。季羡林曾经说过:“写大事不觉其重,状身边事而不觉其轻。”这便是文章的力量。文章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无论是读还是写,文化都在我们笔尖和眼前。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灵,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所以写文章时,每一个字都要仔细揣摩,好好书写。不迎合,不追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是每个写作者应该具备的良心。

11.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出处:清·郑燮《竹石》。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咬定”,形容其坚定不移的形态;“立根”,形容其本性孤高而不随流俗的品质。用法提示:《竹石》是郑板桥为他自己的画——《竹石图》所作的诗,赞美了岩竹的坚韧顽强,也隐喻了他自己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这首诗语言简易明快,铿锵有力,是一首著名的托物言志诗。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不太适合直接放在段首,不然后面的内容不好接。比如用作排比,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和决心;“青山”也可以有具体的指向,如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这样就可以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一整句。

12. 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出处:清·李鸿章《入都》(其二)。原文:“频年伏枥向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借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释义:马一旦出了马群、别了马厩就不要再贪图舒适,燕子离开旧巢也是为了谋求新的开始。形容一旦离开家乡,就不要再贪恋故里,而是要去经历闯荡,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鼓励青少年,要为实现理想去努力奋斗;也可以要求领导干部,既然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就要善始善终。比如,“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我们必须不负重托,勇挑重担,奋力向前,遇到困难不绕道,碰到难题不回避,咬定目标不放松,弘扬敢打敢拼的作风。

13.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出处:南宋·刘过《盱眙行》。原文:“既不起草黄金闺,又不侍宴白玉墀。何不夜投将军飞,劝上征伐鞭四夷。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安能生死困毛锥,八韵作赋五字诗。”释义:男儿志气的力量强到可以填海,大到可以移山。形容意志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法提示:刘过四次应举不中,一生布衣,但他在当时的名气却大得很,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而且,金庸也很喜欢他,杨过字改之,就是来自刘过字改之。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能起到加油打气的作用,鼓励大家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可以用在年终总结等文章中。比如,“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目前,相关工作势头总体很好,但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要乘势而上、迎难而上,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如期实现我们确定的目标。

14.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出处:清·顾炎武《精卫》。原文:“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释义:我也愿意填平这东海,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拒不悔改。但是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形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用法提示:精卫是很多人的“梦中情人”,陶渊明赞美过她,顾炎武也想学她。在公文写作中,如果两联一起用就放在段首,如果只用颈联就放在排比句中,形容不实现某项目标就永不止步。

15.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出处:近现代·秋瑾《对酒》。原文:“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释义:要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掀起革命的风暴)。形容一种为革命献身的坚强信念。用法提示:秋瑾从日本回国后,曾在她的挚友吴芝瑛家中,拿出一把新购的倭刀给众人观赏,几人喝过酒后,秋瑾又拔刀起舞“当歌”,正是这首《对酒》。在公文写作中,秋瑾的诗歌意气风发,比较适合用在排比句中。而且,这联诗侧重以身报国,可用来纪念秋瑾等人,也可用来鼓舞后人。比如,胸怀报国信念,就要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无畏情怀,以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义凛然。

16. 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

出处: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原文:“吃不到数杯,只听得隔壁阁子内有人作歌道:‘浩气冲天贯斗牛,英雄事业未曾酬。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释义:手提着三尺龙泉剑,不斩*那些奸邪誓不罢休。形容一种战胜恶势力的勇气和决心。用法提示:当时吟唱这首诗的可能是“九纹龙”史进,也可能是“没遮拦”穆弘,谁知道呢?施耐庵也没明说。总之不是宋江,但却与宋江在浔阳楼提的“反诗”具有相近的思想内涵。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严肃党内生活、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以及面对腐败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比如,“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高压的反腐态势,越来越强劲的“打虎拍蝇”节奏,让人深刻感受到党中央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17. 坚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出处:东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坚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众善之师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释义:意志坚定,是建功立业的主导;不懒不惰,是一切善行的老师。比喻:志坚和勤奋,是做事做人的基本原则。用法提示:葛洪这辈子和“功名”其实是不沾边的,他虽也做过官,但多次辞官;受封为关内侯,后来却隐居罗浮山炼丹。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强调意志和勤奋的重要性,要求共产党人或者其他对象都磨炼出这样的品质。比如,“坚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敢于担当的意志。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个有信仰的人,必然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

18.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出处:南宋·陆游《书愤》。原文:“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释义: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要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形容一种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强大信念。用法提示:这一首写于陆游七十三岁时,同时还有一首“姊妹篇”,所以后人为了区分,也叫这首《书愤二首》(其一)。在公文写作中,虽然这联诗中有一个“老”字,但它用在老人身上其实并不合适。比较合适的:一是普遍强调爱国主义,用在排比句中;二是在一些纪念活动上,赞美那些已经去世的人。比如,“群德”之“德”,在于克己奉公、舍己为人,包括“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报国之心,“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修身之要。

19.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出处:战国·屈原《离*》。原文:“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释义:这是我的心所追求的东西,即使死许多次我也不会后悔、不会放弃。一是表达一种追求家国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也无悔的忠贞情怀;二可比喻坚持理想,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决心。用法提示:“亦余心之所善兮”不能写作“亦余心之所向兮”。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的两种寓意都有用武之地:一是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志、赞美那些爱国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或者做一般的要求时;二是希望文章面对的对象能够坚守志向,认准目标,即使前方有千难万阻,也不放弃。

20. 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

出处:南宋·陆游《投梁参政》。原文:“平生实易足,名幸污黄纸。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颇闻匈奴乱,天意殄蛇豕。何时嫖姚师,大刷渭桥耻。”释义:我只忧虑默默无闻地死去,不能建立功业名垂青史。形容一种不能为国立功、留名青史的遗憾。用法提示:陆游蛰居山村多年以后,再次出来做官,可惜又是一个后方的闲官:夔州军州通判。但是因为生活所迫和忧念国事,陆游还是接受了,并写诗给“梁参政”,表明自己的心迹。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警醒所面对的对象,在位时要努力奋斗,留下不愧于自己、不愧于历史的光辉业绩。比如,“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常思常想“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

三、志向(意志)

1.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出处: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原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释义:志向要是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能够成功的事情。强调志向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用法提示:王阳明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代表人物。志,虽然只有一个字,却有很多方面可以展开讲。这句话说的就是“志不立”的危害,所以用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并不是所有带有“志”的典故都可以用在关于“志”的公文里,典故的侧重点不同,它后面所接的内容也就不一样。拿这句话来说,它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因为立志这种事情,立的是人,但是志要有所指向。

2.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出处:《尚书·周书·周官》。原文:“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释义: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比喻:要想成功,志与勤一个都不能少。用法提示:“功”和“业”是一个意思,可以理解为“功业”,要想成就一番功业,“志”与“勤”缺一不可。因为要先有目标,然后再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然只会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尤其是在说青年人的时候,应当志存高远,激发出奋进的潜力,青春岁月才不会像王阳明所说的那样,如无舵之舟,漂泊不定。另外,在说到人生方向的时候,“功崇惟志”一句也是备选用典之一。

3. 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传》。原文:“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释义:有志向、有决心、有毅力,做事终究会取得成功。这里还有一个成语——“落落难合”,原指事情邈远,很难实现;后指为人孤僻,不易合群。用法提示:有一副传说为蒲松龄所作的对联,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公文写作中,如果篇幅允许的话,也可以用这副对联。

4.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出处: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原文:“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释义:一个人如果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人;如果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比喻: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先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向。用法提示:王阳明这话说得未免绝对,但是细细想来,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谁还能相信你呢?一般说到志向,都是年轻人的事儿,年轻人不仅要立志,还要“立大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5.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出处:近现代·*《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原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释义: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回到家乡。表现了作者胸怀天下、志在四方,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与远大抱负。用法提示:这首诗可谓是“说来话长”。*同志称此诗为“改西乡隆盛诗”,其实西乡隆盛也是改的别人的。这首诗的出处是日本和尚月性的《锵东游题壁》(其二):“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西乡隆盛改作《传说诗句》:“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经*同志改作后,才为中国人所熟知。这联诗不太适合直接放在段首,可以放在一句之中。

6.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出处: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释义: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比喻:志向不改,永不言败。用法提示:“刑天舞干戚”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黄帝争夺神座,结果被黄帝砍了脑袋,但他仍以乳头为目,以肚脐为口,挥舞着盾牌和斧头。这是陶渊明对刑天的歌颂,是对自己不屈之志的坚守。在公文写作中,一般说到志向,都说大志、壮志,“猛志”却很少用。比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某人几经波折,历尽患难,依然不忘初心,坚守己志。另外,“猛志常在”还可以作为文章中的小标题。

7.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出处:近现代·孙中山《咏志》。原文:“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释义:我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奇伟之人,一定会让天地焕然一新。抒发了作者的革命志向。用法提示:这首诗作于1899年的秋天,曾被用作革命组织的动员口号和联络语,又称《革命歌》《起义歌》。孙中山从来不是以诗闻名,亦不刻意为诗,他作的以及留下来的诗词,也才不过数首,但却足以显示其精神境界和艺术品位。在公文写作中,这种比较口语化、浅显易懂,而又极具鼓舞性的诗句,非常适于宣传和号召。比如,要有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担当,要有孙中山“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的魄力,等等。

8.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出处:近现代·瞿秋白《江南第一燕》。原文:“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释义:我就像那凌飞的燕子,不畏高寒撕裂云层,只为欣赏江南那片满眼春光的景色。比喻:前路无畏,志向高远;也比喻:我的所作所为,正是我擅长的和要展示的。用法提示:燕子娇小可爱,活泼机灵,而瞿秋白却描写了它壮志凌云的一面。他不羡鲲鹏,不慕雄鹰,只愿做春燕,用自己短暂的一生铸就伟大、流芳百世。这是瞿秋白婚后寄给妻子王剑虹的一篇作品,既有新婚宴尔的欢乐甜蜜,又有搏击未来的豪情万丈。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英勇就义,年仅三十六岁。虽已逝去多年,但他的信仰与理想、责任与担当,却留在历史的注脚里,闪烁光芒,永远激励着我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们,应早立志、立远志。

9.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出处: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释义:我定会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表达了诗人渴望一展抱负,*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最好分开来用,但是都可以用在排比句中。说到志向,可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雄心壮志;说到爱国,可以是“西北望,射天狼”“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报国情怀等。

10.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出处:战国·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墨子·修身》。原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释义: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比喻:如果没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言出必行的信用,即使有超人的智慧,也难以有所作为。用法提示:纵观古今中外,许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拥有意志、天赋与勤奋。坚定的意志在其中犹如统帅,意志强,才能充分地发挥智慧。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于个人,也可以用于国家,形容志向不够坚持、意志不够坚定,即使有智慧、有能力也很难有所作为。比如,“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无论何时何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初衷也不会变。

11.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出处:清·金缨辑录《格言联璧·齐家类》。原文:“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释义: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即使是穷山距海,也阻止不了他。形容不管外部是什么因素,自己的内心和所作所为才最重要。用法提示:这句话里有一个成语“无远弗届”,出自《尚书·大禹谟》,以前是用来形容德的,这里用来形容志。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不单可以用来鼓励青少年,学生、职工、领导干部也可以作为鼓励对象,对想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比如,“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

12.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出处: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释义: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形容不要违背自己的意愿。用法提示:《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组组诗,一共六首,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洋溢着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归隐的自豪。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一首和第三首。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比较适合用在志向的确立和职业的选择方面,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做得好不好。比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有志向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年龄大小,都能找到属于自己那份内心的快乐,都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那份快乐。

13.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原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释义: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形容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放弃自己的志向。用法提示:王勃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二十多岁,“老当益壮”自然是谈不上了。不过“穷”却是真的,不仅没钱,而且没势,只有才华。不过可惜,也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他溺毙水中。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鼓励大家,无论当下的处境多么艰难,都不要放弃自己的志向,万一实现了呢?这个志向,可以是一个人的,也可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比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残酷的现实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形成更为稳重顽强的性格,比同龄人更具有刻苦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

14.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出处:北宋·苏轼《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释义: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比喻:要想做成大事,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意志。用法提示:苏轼喜欢也很擅长写人物评论文,这篇文章的评论对象是西汉景帝时的改革家晁错,晁错因为削藩失败,直接导致七国之乱。苏轼在文章中总结了晁错被*的原因,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晁错这个人本身就有问题。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意志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忽视才学,最好的结果就是二者兼而有之。比如,“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

1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罕》。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释义: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替换,但是男子汉的志气和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比喻: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用法提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志”这个字,有的指理想,有的指志气。这句话里的“志”指的就是“志气”。人要立志,才能知道用功的方向。面对诸多挑战,没有一点“志气”充盈胸中,是万不能支撑过去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教育青少年,从小就要有骨气;也可以用来表决心,之后的内容可以是“不可夺志”的事例。比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改革攻坚时期,面对质疑、退缩、观望等消极情绪,领导干部胸中要有一点“志气”,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16.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出处:清·金缨辑录《格言联璧·齐家类》。原文:“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释义: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形容志向坚定的强大力量。用法提示:立志是事业的开始,也是基础,更是坚持下去的勇气。志是志向,首先要在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志还是意志,大凡志向坚定的人必然有股子倔强劲,越是艰难困苦便会愈挫愈勇。在公文写作中,“志”有很多方面可以说,如初心,如信仰,如当官为了什么?是为了赚个安稳钱,还是以权谋私,或是为人民服务?比如,“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领导干部一般都会面临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大问题,在回答这三个问题前,不如先问问自己“志之所在”。

17.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释义: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形容远大超群的志向,或是誓死报国的精神。用法提示:毫无疑问,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但是谁说婉约派的诗人就不能写豪放诗了?别看李清照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南渡之际,她也有奋勇*敌、为国捐躯的远大抱负,甚至比落荒而逃的南宋政府官员还要勇敢。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表彰某人,也可以用作爱国主义教育,或者鼓励。比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为国为民的英雄,有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巾帼不让须眉,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壮志。

18.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出处: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释义: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形容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用法提示:李贺很少写组诗,这十三首《南园》算是“破天荒”的,而且在风格气韵上,也较有特色:语言清新,诗情隽永,或是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或是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也成为了解、研究他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所代表的志向偏重于报国方面,所以可以用在爱国主义教育、强调领导干部担当等场合,作为排比,更增气势。比如,青年立志,需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情怀和“临命需搀手,乾坤只两头”的无畏精神。

19.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出处:唐·邵谒《送从弟长安下第南归觐亲》。原文:“富贵岂长守,贫贱宁有根。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昼短疾于箭,早来献天言。莫恋苍梧畔,野烟横破村。”释义:男子汉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怎么能辅助国君治理天下呢?形容树立远大志向的必要性。用法提示:邵谒的生平不详,他位列“岭南五才子”之一,但其他“四才子”也不知是谁。但是他在后世的名气却很大,宋人黄佐竟将他与张九龄并称。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常用于表达青年人的远大志向。比如,“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希望你们能够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20. 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出处: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原文:“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厯块一蹶,毙於空谷。唯馀骏骨,价重千金。大鹏羽翼张,势欲摩穹昊。”释义:千里马长大之后筋骨会充满力量,他的心之所向在那遥远的地方。比喻:志存高远,方能走得更远。用法提示:这个“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是何方神圣呢?他就是我们的“国民偶像”李白。据说,范传正与李白“有通家之好”,所以他的这篇墓志铭并序,对于后人研究李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公文写作中,“骐骥”可以用来比喻自己人,鼓励大家共同拥护伟大梦想,并且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奋斗。比如,“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所以也更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为之奋斗。

四、胸怀(大局)

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出处:清·林则徐两广总督府对联之上联。“海纳百川”出自唐·李周翰注《三国名臣序赞》:“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出自《尚书·周书·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释义: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比喻:人要胸怀宽广,善于包容。用法提示:想必大家也是从小学起就不断地被这句话“洗脑”,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海纳百川”的又有几人呢?胸怀是很重要的,无论你是基层员工还是领导干部,拥有宽广的胸怀,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会让你以后的路越走越宽。尤其是像五四青年节大会这种特殊的场合,“海纳百川”可以说是必备良“典”。

2. 牢*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出处:近现代·*《和柳亚子先生》。原文:“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释义: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如果牢*太多,会有碍身心健康;对于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代领袖的宽广胸怀和无限气魄。用法提示:“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句可谓家喻户晓。林语堂的朋友曾邀请他给自己的新客厅题字,他想了许久,才挥笔写下四个大字:“常想一二。”为什么是这四个字呢?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常想那一二、不思这八九,人生不就事事如意了嘛!这也许就是大师的智慧吧。如果是说修身养性,整句用没有问题;如果是说业务工作,最好只用“风物长宜放眼量”。

3.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出处:战国·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墨子·兼爱中》。原文:“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释义:强大者不控制弱小者,人多的不占人少的便宜,富人不欺侮穷人。比喻:各种各样的人都要做到和平共处。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外交方面。比如,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坚持“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走和平发展道路。

4.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出处:商·伯夷、叔齐《采薇歌》。原文:“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此诗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相传为伯夷、叔齐所作。释义:用凶暴取代凶暴,那是分不清是和非。形容以暴制暴的方式不可取。用法提示: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被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但在伯夷、叔齐眼中,他却只是一个“以暴制暴,不知其非”的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对谁错,我们也无须争辩。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人与人的相处方面,也可以用在与我国的和平外交相关的文章中。比如,“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中国是一个有胸怀、爱和平的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用发展面对历史、面向未来。

5.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出处:清·姚永朴《旧闻随笔》。原文:“(张文端)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为‘六尺巷’。”释义:你写信给我就为了墙的事情,你让他三尺地方对你又有什么妨碍呢?比喻:些许小事,不值得斤斤计较。用法提示:“六尺巷”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姚永朴的《旧闻随笔》算是比较权威的。故事中的六尺巷,今在安徽省桐城市西南,巷道两端的石牌坊还刻着“礼让”二字。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放在句首,也可以作为论据或者事例,放在文中。比如,“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应该作为人生的一把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隐喻人生修养的境地,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

6.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形势解》。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释义:海不拒绝点滴的水,因而能使自己这样浩瀚;山不拒绝一土一石,因而能使自己这样崇高。比喻:人只有胸怀宽广、兼采众长,才能做成大事业。用法提示:管子以海不辞水、山不辞土石为喻推及人,即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听取各种意见,兼收各种知识,这样可以博采众长。《管子》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放在“大局”条目之下,讲胸怀,讲大局。比如,“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政者有了宽广的胸怀,国家就会兴旺发达;人民有了宽广的胸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和睦。

7.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出处:近现代·鲁迅《自嘲》。原文:“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释义:对众人的指责怒目而视、冷眼相对,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比喻: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用法提示:鲁迅散文写得非常好,古体诗也是一流水平。根据鲁迅的日记的记载,鲁迅受到郁达夫、王映霞的宴请,并结合七天前的谈话,有感而作《自嘲》,当时同席的还有柳亚子夫妇。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之心,而“孺子牛”本身就代指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公仆。比如,党的干部要有“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品德,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

8.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出处:近现代·*《送纵宇一郎东行》。原文:“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释义:大丈夫岂能为区区小事萦怀,应该把偌大的宇宙看得如同小米。体现了青年时代的*同志的巨大襟怀。用法提示:纵宇一郎也就是罗章龙,他和*同志不仅是同学,而且同是新民学会成员,两人过从甚密。毕业后,罗章龙准备去日本留学,*特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形容胸怀、气度,因为是讲修身的,所以对象比较宽泛。比如,“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壮阔的胸怀,山一样崇高的气度。

9.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出处: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原文:“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释义:那高傲的气概使豪杰之士佩服,放荡不羁从不肯落在他人身后。展现了一种风华正茂、豪气干云的情怀。用法提示:李白因“李璘案”被流放夜郎,临行前写了这首诗给他供奉翰林时的好朋友辛判官(姓名不详)。这里有一个历史的巧合:当年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随风直到夜郎西。”多年之后,李白自己也被贬到夜郎。可惜,已经逝去的王昌龄不能回诗给他了。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提倡为人做事需要的一种精神、一种豪情。比如,“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坚决整治为官不为,持续推进机关作风整顿,激励干部不甘人后、奋力争先,使夙兴夜寐、激情工作成为常态。

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述而》。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释义:君子心胸开阔,神安气定。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形容胸怀坦荡,方能毫无杂念、心神安宁。用法提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做个坦荡的君子,而不做戚戚的小人。在公文写作中,如果对象是青少年,就可以要求他们从小养成坦荡的胸怀;如果是党员干部、普通职工,就可以鼓励他们做事正派,不欺事、也不怕事。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拥有旷达胸怀不仅可以使人们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一种心态,还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

11. 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

出处:唐·厉霆《大有堂》。原文:“好风油幕动高烟,今岁仍逢大有年。下国难留金马客,此邦宜著玉堂仙。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深院日长铃索静,花阴晚到簿书边。”释义:原指在绘画、作文之前,心中早已把握到了深远的意象。比喻: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用法提示:厉霆和他的《大有堂》可能很少有人听说过,但是“胸中元自有丘壑”一句,苏轼用过,黄庭坚用过,成语“胸有丘壑”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特别适合用在大局意识方面,既然什么都在胸中谋划好了,做事时自然水到渠成。比如,“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我们要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

12.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出处:战国·鬼谷子《鬼谷子·决篇》。原文:“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释义:以过往之事来思考它,以将要发生之事来推论它,以平时素常之细节来丰富它,经过之上三点觉得可行,那就可以决定了。比喻:观察问题时要用变动的眼光、发展的眼光,不可墨守成规。用法提示:鬼谷子是我国古代比较一个神秘传奇的人物,关于他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带上“据说”“传说”“据传”等字眼。而《鬼谷子》一书却是实实在在的纵横家的“教材”,权谋策略、言谈辩论纷至沓来。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为“做出决定”提供了一种方法或路径。所以在提到做决定、制定方针政策的时候,可以用作参考。比如,“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做决定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参考很多方面的信息,一是从前人的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规避风险,二是对未来有所预期,三是从平时身边发生的事情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13.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出处:清·陈澹然《寤言·迁都建藩议》。原文:“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释义: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无法治理好一方地区的。比喻:如果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得从这件事情的全局考虑,否则很难成功。用法提示:清朝有一个在文学史上很有名的文学流派,叫作“桐城派”,陈澹然就是晚期的一分子,他与李鸿章、陈宝箴、黎元洪等近现代人物皆有交往。在公文写作中,“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是从时间上来说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是从空间上来说的,不一定要放在一起用,后者会更常用。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

14.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出处:西晋·陆机《文赋》。原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释义:创作理念驰骋想象,片刻之间浏览古今,一瞬之间周游世界。形容艺术构思的想象具有自由性和超时空的特点。用法提示:陆机的《文赋》是我国较早系统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主旨在于讨论种种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可以用于要求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历史感,还可以用来表示思维的跳脱、谋划的周全、统筹的得力等,“古今”“四海”涵盖了时间和空间,能和“大局”联系在一起。比如,“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时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识大体、顾大局,这样才能有大作为。

15.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原文:“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释义: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比喻: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心中毫无波澜。用法提示:贺知章一共写有两首《回乡偶书》,其一我们都很熟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是武则天时期的状元,这在唐朝诗人中是比较少见的。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像“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一样,形容一种对世事的态度;也可以像“出淤泥而不染”一样,表现一种对权钱的作风。比如,“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16.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出处:俗语,

出处不详,较早见于现当代·浩然(梁金广)《艳阳天》。原文:“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拿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劲儿,不能露出一点马脚来。”“稳坐钓鱼台”也作“稳坐钓鱼船”。释义:任凭风浪迭起,都稳稳地坐在钓鱼台上。比喻:无论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用法提示:浩然是我国著名的农村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艳阳天》,有126万字,在国内外都颇有影响。在公文写作中,虽然这句话的出处不知,但是并不影响它的广泛使用。这句话可以用在句首,也可以用作排比句的一部分。比如,“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17.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出处:近现代·*《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原文:“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释义:苍茫暮色中,刚劲的青松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仍然泰然自若;那漫天飞舞的云雾也显得从容不迫。比喻:遇见再复杂的情况,也要从容不迫,稳步前进。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前后的内容最好是“较为不好”的事情或者情况,如此方能显出“从容”之意。

18.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出处:近现代·*《水调歌头·游泳》。原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释义: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轻松自如。形容一种超然物外的风神气度。用法提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同志曾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之后便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当时即将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尤其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两句,更是广为传唱。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可以侧重一个“稳”字,体现一种无所畏惧、满怀信心的豪迈气概。比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特别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转型困难等难题,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与定力。

19.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出处:唐·李白《观放白鹰二首》(其一)。原文:“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释义:捎句话儿告诉那些燕雀,不要叽叽喳喳相互吵嚷不休,你们要看到那云霄还有万里之高呢!比喻: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鸣得意、斤斤计较。用法提示:谁是燕雀,谁又能飞万里高,诗人不言,但我们自明。这种诗句的形式和字数不相一致的杂言诗,李白有很多,这与他狂放不羁、不拘一格的性格是息息相关的。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警醒大家,不要做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要有长远眼光、大局观念,向着那“云霄万里高”飞去。比如,“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0.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出处:唐·白居易《新制布裘》。原文:“但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释义:大丈夫贵在使天下民众、万物都能受到惠益,怎么能只顾自己好、不关心身外事呢?形容有作为的人致力于为民谋福祉,而不是只关心个人利益。用法提示:这首诗是白居易早年任地方官时所作,因为中年以后的他已经是“保温杯里泡枸杞”,人不关我、事不关己了。而“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一句却颇有些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余韵。在公文写作中,“兼济”的对象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世界;“一身”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国家。所以,这句话既可用在为党为国方面,也可用在国际关系方面。比如,“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快速发展的中国正是秉持这一理念,在自身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向周边和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五、爱国

1.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出处:南宋·陆游《病起书怀》。原文:“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释义:即使官位卑微,我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比喻:爱国是一件“至死方休”的事情,表达的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用法提示:这联诗的“信息量”很大,“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而“事定犹须待阖棺”则理性十足,表达的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引出很多写作内容。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立足自身岗位辛勤工作,多奉献、不添乱,也是爱国、忧国。当然,前后两句还可以分开来用,以表述两句诗各自的含义。

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处: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文:“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为有福祉就追求,有祸患就避开呢?这联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用法提示:这句话中的“生死”“祸福”两个词语,蕴含着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在汉语中,用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联合组成的词语,往往其中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如“生死”,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只是用来构成偏义复词,只是陪衬;“祸福”,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祸”,“福”也是陪衬。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恩怨、利害、恩仇等。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除了可以用在爱国方面,还可以用来诠释“担当”。比如,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心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

3.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原文:“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释义:只要是有利于国家,个人的死生就由他去吧!“社稷”,即国家。同样,这句话也表达了子产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用法提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就离不开自告奋勇、主动作为。如果缺少或丧失这种精神,伟大斗争怎能胜利,伟大工程如何建设,伟大事业如何推进,伟大梦想又如何实现?所以,需要不断强化担当意识、培养担当品格、提升担当能力,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实现新的更大作为。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便是化用子产的这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两者的意思、用法完全相同,并列于此,旨在为各位提供更多的选择。

4. 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出处:近现代·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原文:“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释义:以四百兆的人口,纵横数万里的富饶土地,我们完全可以发奋图强,称雄于天下。比喻:中国人民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战无不胜。用法提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伟大团结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发扬伟大团结精神,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将会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公文写作中,这一整句话是有些长,可以根据文章篇幅适当截取;如果是长篇大论,就不要删减了,这种长句子反而很能为文章造势。比如,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中华民族之魂。“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5.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出处:南宋·文天祥《正气歌》。原文:“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释义:在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比喻: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节操才能显现出来。用法提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丹青”,一般都与画有关,可指画家、画作、绘画等,如高蟾《金陵晚望》:“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里用的是它的另外一个意思:史籍,相当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段首,后面接有关中国精神的事例;或者放在句中,与其他爱国诗句形成排比句。比如,有一种军人叫中国军人,有一种精神叫中国精神。特别是在那些永载史册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那些备受瞩目的重大考验面前,中国军人所展现的价值理想、精神境界和英雄壮举,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什么是“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6.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释义: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却不是无情之物,它们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形象、贴切地展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用法提示:龚自珍一生一共写了315首《己亥杂诗》,这是第五首,也是他的“压卷之作”。这联诗反用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龚自珍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赞美退休职工,弘扬爱国精神,但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是敢于牺牲、敢于奉献等精神。这联诗最好放在段首,后面接文章要赞美的人物、案例等。

7.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出处: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释义:纵然花瓣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也要永远留在世上。形容一种高洁的情操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用法提示:陆游这一辈子,除了国家和唐婉,最爱的应该就是梅花了。他写过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如“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等。他将梅花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的意思得到升华,表达的是一种爱国无畏、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在教育青少年、纪念爱国烈士的文章中,可用作一段的标题,也可以直接在正文中引用。

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秦风·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释义:别说我没有战衣?我也穿着和你一样的铠甲。言外之意是,虽然我不是军人,但是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也会上战场。表现了一种人人爱国、人人为国的担当精神。用法提示:周幽王为了褒姒“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来攻,诸侯置若罔闻,周王室只好求助于秦人。秦人爱国心切,这首诗便是他们的一封“请战书”。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用于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纪念抗战英雄。比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回顾80多年前的长征路上,这样的景象何其多也。

9.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出处:战国·屈原《九歌·国殇》。原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魂魄毅兮为鬼雄”,亦作“子魂魄兮为鬼雄”。释义:身体虽然已经死亡,但精神却永远不灭;魂魄刚强,依然是鬼群中的英雄。这是在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用法提示: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当时,秦楚两国战争连年不绝,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作为战败的一方,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于是,正在放逐之中的屈原便创作了这一不朽的名篇。在公文写作中,一般都会用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来鼓舞眼前的这一代人,这个时候就可以引用这联诗了,言简意赅,又感情丰沛。比如,“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邱少云为国捐躯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10.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出处:西汉·刘向等《战国策·燕策三》。原文:“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释义:大风吹动万物,发出萧萧的声响;易水是如此的寒冷,壮士从这里出发远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表现了一种大义凛然、生死无惧的爱国精神。用法提示:燕国和秦国也是“仇恨满满”,经常互派刺客*来*去,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荆轲了。但是其实荆轲并不是燕国人,他只是游历到燕国,被燕太子丹重用而已。这个故事叫作“荆轲刺秦王”,这两句也被叫作《易水歌》,还有一个成语叫作“图穷匕见”。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并不适合单独拿出来放在段首、段尾,更适合放在排比句中。比如,要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坦然,等等。

1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出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原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释义: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去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表现了一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思想。用法提示:由“视死忽如归”很容易想到“视死如归”,但是“视死如归”这个成语并不是源于此处,而是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在公文写作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一般都用来歌咏已经去世或者经历危险之事但是最终幸存下来的人。另外,用作文章标题也是极好的。

12.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出处: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木兰诗》。原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释义: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比喻:为国而战,不辞辛苦。用法提示:《木兰诗》本是一首北朝时的民歌,后被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之中,从而广为流传。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理解为:为了国家大事,不辞奔波,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歌颂、去学习,尤其是军人。这联词可以单纯地用于歌颂,也可以被引到学习、教育方面去。比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国军人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大国军人的血性担当。

13.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处:唐·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释义: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也饱含着诗人对英雄辈出的希望。用法提示:一般我们都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的练兵之地。但是在学术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因为古代“龙”与“笼”有的时候是通用的,所以龙城也可能是笼城,而卫青曾奇袭笼城。在公文写作中,排比句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很多人一想到至少要写三个短句,就会觉得文思枯竭,干脆就不用了。要想文思泉涌,平时就要多积累——这联诗就是用作排比句的“良句”。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毅,等等。

14.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出处:唐·祖咏《望蓟门》。原文:“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笳鼓喧喧汉将营”,亦作“箫鼓喧喧汉将营”。释义: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表现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用法提示:这联诗写得非常好,一句一典,前一句是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后一句是终军“请缨报国”的故事。在公文写作中,因为有“少小”二字,所以比较适合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虽然我们年龄还小,但是应有立志报国之心,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15.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出处:南宋·陆游《书愤》。原文:“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释义: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比喻:即使年老,爱国的热情也依旧不减。用法提示:陆游的爱国诗篇非常多,有的写在乱世,有的写在和平年代,有的写在少年,有的写在老年……这倒是为我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素材。在公文写作中,不必拘泥于第一句诗中的“两鬓残”,因为这首诗的意思不是只有老年人爱国,而是报国之志永远不改,后面的内容可以单纯地讲爱国,也可以列举爱国事例。比如,“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爱国是一辈子的大事情。

16.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出处: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释义: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表明了诗人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用法提示:这是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当时陆游已经68岁了,但他这种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丝毫未减,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始终矢志不移。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最好作为排比句中的一句,可用在教育方面。比如,广大青少年要有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豪情,要有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

17.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出处:明·于谦《立春日感怀》。原文:“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释义: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了报效国家上,常常流出思念亲人的泪水。形容人以国事为重而常常忍受思亲痛苦的状态。用法提示:这首诗写于战争前线,那是于谦击退敌军入侵后第二年的立春,他想到自己为了国事而羁留边地,不能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矛盾之感,溢于笔下。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常常会说到家国情怀,家与国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对那些身在海外的人来说。所以,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有关华人华侨的文章中,也可以用来教育青少年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得自己的故乡、记得自己的祖国。比如,“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青少年要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18.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出处:近现代·李大钊《口占一绝》。原文:“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释义:等到能够直捣黄龙、举杯痛饮的时候,我们就筑成一座“神州风雨楼”,表现了诗人为实现革命理想矢志奋斗的决心和豪情。用法提示:“痛饮黄龙府”的典故来自于岳飞,他曾对岳家军说过:“直捣黄龙,于诸君共饮。”黄龙府在这联诗中代指反动派统治阶级。这首诗是李大钊送别朱尔英时所作,两人相约再造神州,然后筑成以留纪念,名字就叫神州风雨楼。可惜,这座楼终究没有建成。在公文写作中,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的是李大钊这种为实现革命理想矢志奋斗的决心和豪情,而这联诗最好用在排比句中,更增气势。比如,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奋斗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意识,等等。

19.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出处: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原文:“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释义:对国家有利的人或事,我们都应该喜爱和欢迎;对损害国家利益的人或事,则都应当憎恨和反对。比喻:一切都要以爱国这个最高标准去衡量。用法提示:“三代”,是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这个称呼出自《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虽说“三代”那个时期是被孔子给理想化了的,但“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公文写作中,我们不仅要爱国,还要褒奖那些爱国的,惩罚那些不爱国的——单就写作来说,这样考虑事情才算全面。比如,“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我们在将爱国之情化为爱国之行的同时,也不能让任何撕裂民族伤口、挑战民族记忆,甚至损害国家利益的人或事有容身之处。

20.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出处:近现代·鲁迅《自题小像》。原文:“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释义: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表达了诗人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轩辕”,本指黄帝,这里代指中华民族。用法提示: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而他的古体诗也写得非常好。这首诗本来没有诗题,是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加的。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最好放在句中作为定语,或单独出现,或列入排比。比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走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理应在心中为先烈设一个祭坛,经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违本心、不负真心。

六、诚信(真诚)

1.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释义: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意即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人必须要守信。用法提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然是不可了。孔子说话一向都是这么委婉含蓄,很少声色俱厉,但这并不妨碍他表达自己的态度。所谓“仁义礼智信”,信,作为“五常”之一,是当代社会被强调较多的一个。在公文写作中,如果单纯地讲“信”,“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句也可以加上,或者直接翻译过来:信对于人来说,就像是輗对于大车、軏对于小车那么重要。

2.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出处:清·金缨辑录《格言联璧·持躬》。原文:“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释义:对内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别人,对上不欺骗上天。形容有道德的人时刻注意光明正大。用法提示:“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一句来源于《礼记·中庸》中的“故君子慎其独也”,说明不仅要对自己诚实,还要对人、对天诚实,能做到这些,差不多就是一个君子了。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侧重点在于诚信应该做到哪几个方面,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了。比如,古时君子“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自觉做到诚信、襟怀坦白、言行一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不越轨、不越底线。

3. 言必信,行必果。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路》。原文:“(子贡)曰:‘敢问其次。’(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释义: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现在一般都将其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之一。用法提示:我们知道,《论语》一书是由后人编纂而成的,所以有些句子很有争议。比如“言必信,行必果”,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情,结果孔子却说“硁硁然小人哉”,这就很让人费解了。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小人”一句可能是编者编错了。不管怎么样,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在修身方面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作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事情,越是达不到的目标就越要有“希望”与“要求”。比如,“言必信,行必果。”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4. 言不信者行不果。

出处:战国·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墨子·修身》。原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释义:说话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成果。从反面论证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用法提示:墨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补充说明、反面论证、重点强调。在公文写作中,“言必信,行必果”和“言不信者行不果”一正一反,就看作者想从哪个角度进行强调了。比如,“言不信者行不果”,行不果则事不成,这是古代先贤的一个共识。所以要想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必须要讲一个“信”字。

5.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离娄上》。原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释义: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言外之意是,做人就应该讲求诚信。用法提示:孟子是“性善论”的提出者和坚持者,所以他的很多观点,尤其是伦理方面的观点,几乎都和“性善”有关,这句也不例外。在公文写作中,由这句话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即人应该讲求诚信。比如,“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各类企业都要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

6.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原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释义: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万物。形容诚信的伟大力量。用法提示:至诚是儒家的最高思想境界,所谓“至诚无息”“至诚无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最好用在交友、合作以及国际关系方面。“能化”,则是以诚信为前提的,只有双方坚持诚信的原则,才能够友谊长存、能够合作愉快、能够和平共处。比如,“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人与人的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的相处也要以诚信为本,真诚相待,友好相处,不断巩固政治和战略互信。

7.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出处:北宋·王安石《商鞅》。原文:“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释义:自古以来治理人民在于诚信,一言为重,百金为轻。强调了做人做事诚信的重要性。用法提示:商鞅是改革家,王安石也是改革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商鞅成功了。王安石自然对他推崇备至,便写了这首诗,向皇上和那些保守派,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推行新法的决心。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就不仅仅可以用在诚信方面了,还可以用在治理层面,即应以诚信治理国家。比如,“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如何培养诚信官德?立足国情,大力弘扬中华文明重视诚信官德养成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8. 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出处:唐·李白《酬崔五郎中》。原文:“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是时霜飙寒,逸兴临华池。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因得穷欢情,赠我以新诗。”释义: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形容诺言不可随意推翻。用法提示:这是李白早些时候作的一首诗,对崔五郎中隐居的想法颇不认同——但他后来还是在庐山隐居多年。崔五郎中,即崔宗之,李白和杜甫共同的好友,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就有他。在公文写作中,“海岳尚可倾”一句颇有些移山倒海的气势,关于诚信的古诗词千篇一律,不如换种风格。比如,“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形成了诚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铸就了诚信的心理趋向和道德传统。

9. 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出处:北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原文:“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释义: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形容写文章也要怀着极大的真诚之心。用法提示:为人需要真诚,做事需要真诚,写文章也需要真诚。这是苏辙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的结论,与苏轼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文艺工作者。在那些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可以作为基本要求被提出来。比如,“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深刻反映时代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

10.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枢言》。原文:“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贤大夫不恃宗至,士不恃外权。坦坦之利不以功,坦坦之备不为用。”释义:一种理解是,有了诚信,天下各国就结好了;另一种理解是,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用法提示:这句话的两种理解都说得通,但是结合上下文来看,第二种理解似乎更得人心。在公文写作中,如果我们作第一种理解,那么“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最适合用在外交方面;如果作第二种理解,“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则可以引出很多内容。比如,“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人无诚信不立,引出修身、交友;业无诚信不兴,引出企业的发展要素;国无诚信不强,引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等等。

11. 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

出处: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离俗览·贵信》。原文:“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释义:做官不诚信,那么年少的就不敬畏年长的,地位尊贵的和地位低贱的就相互轻视;赏罚不诚信,那么百姓就容易犯法,不可以役使;结交朋友不诚信,那就会离散怨恨,不能相互亲近。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段话可以分三次来用,分别代表不同的方面。为了节省篇幅、避免冗余,全列于此。这一段话从处官、赏罚、交友三个方面来说明没有诚信的危害。“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可以用来告诫领导干部;“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可以用在法律方面;“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可以作为修身、交友的反例,等等。

12. 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出处:明·薛瑄《读书录·续录》。原文:“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有不合,当知几,而不可妄求。”释义:一个人在面对自己,或比自己地位高、地位低的人,都应该以诚信为根本。比喻:无论面对的是谁,都应该做到诚信尊敬。用法提示:《读书录》可以说是薛瑄的一本读书笔记,因为他很推崇朱熹,所以这本书讨论的内容也多是关于程朱理学的;同时,对朱熹的思想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说的主要是诚信的对象,己、上、下几乎囊括了我们每天所能遇到的所有人。比如,“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诚信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是社会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13.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出处: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原文:“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其外者当先读六经,次《论语》、孟轲书,皆经言。”释义:文士以德行为修养的根本,而在德行中将真诚摆在首位。强调了真诚在德行中的重要地位。用法提示: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人读书,但是他首先说,读书之前要先养德,而德行中最重要的就是真诚。有了真诚、德行,才可以读六经、《论语》《孟子》等书。在公文写作中,倒是没有必要一定要带上读书。比如,“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诚信中国的建设,要求每个人都将诚信作为言语行动的基本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彻和落实到实践层面,真正构建起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14. 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出处: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书》。原文:“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释义: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强调真诚对于天地、国家、德业的重要性。用法提示:这是曾国藩初入仕途之时,写给贺耦庚的书信。通篇围绕一个“诚”字做文章,谦逊而不媚俗,自信而不自负,颇似韩愈的行文风格。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有些长,适合篇幅比较长、应用场合比较正式的文章。比如,“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勤务员,更应以诚待人,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怀着真诚与方方面面的人交往。

15. 言忠信,行笃敬。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原文:“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释义: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诚厚道且严肃认真。形容言行举止很忠义,值得别人相信,自己做的事也受到别人的尊敬。用法提示:弟子子张问孔子,自己的主张怎么才能行得通,孔子便用上面那一段话回答了他,子张受教,还把孔子的话写在了自己的衣带上。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作对言、行的要求,但不适合孤零零地放在段首,最好和类似的句子排比使用。比如,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所在,要把诚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之基,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做到要“言必信,行必果”“言忠信,行笃敬”。

16.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出处:北宋·晁说之《晁氏客语》。原文:“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不信不立,不诚不行。”释义:一个人不讲信用,在社会上是不能立足的;一个人不讲诚信,也是走不远的。用法提示:值得一提的是晁说之这一代晁氏子弟的名字,第三个字都是“之”,即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其中,晁补之还是苏轼的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应用对象最好是青少年等。比如,“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作为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做人要有诚信。

17.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不苟》。原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释义: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没有什么比诚心诚意更重要的了。着重强调诚信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用法提示:荀子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君子的话,就必须陶冶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诚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强调真诚直至修心、修身,用培养自己的真诚来达到更高的层次。比如,“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有了真诚,就可以化猜忌为理解;有了真诚,就可以化怀疑为信任;有了真诚,就可以化隔阂为融洽。

18. 小信成则大信立。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说在文公之攻原与箕郑救饿也。”释义:对每件小事都讲信用,就可以确立大的信誉。形容信任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用法提示:立信如治水,为长年不懈之绩;失信如决堤,一日可丧毕生之功。韩信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立木建信的故事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他认为无论是推行法令还是实施政策,基础都是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在公文写作中,我们不妨将韩非的这种思想写进文中,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深度。比如,“小信成则大信立。”党员干部一定要把诚实守信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一定要做到以诚实守信树立和维护好党的形象,千万不能有失诚信,更不能逃避责任。

19.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原文:“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惟诚可得人心”为后人所加。释义:采用巧妙的方法欺骗别人不如笨拙诚实地与人交往,只有诚实才可以赢得人心。用法提示:《韩非子》中有很多关于“诚信”的名句和典故,可惜韩非本人却死于欺骗。不过历史已经证明,一时的欺骗也许可以短暂蒙蔽他人的双眼,但欺骗始终改变不了事实,也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说做事,也可以说做人;而由“为人”,又可以说到“为官”。比如,“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当学习传承好诚信待人的优良传统,面对群众的事情和问题,无论大小难易,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20.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出处:唐·李白《侠客行》。原文:“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释义:三杯热酒下肚,便慷慨许诺:愿为知己两肋插刀,一诺重于五岳。形容守信用是至高无上的必需的品德。用法提示:这又是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他自称“十五好剑术”,曾“手刃数人”——这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不然他早就被官府给抓起来了,但是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却是事实。据说小说《侠客行》就是金庸从李白的诗中得到的灵感。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形容中国人讲求诚信的美好品质自古已然,而我们要继续发扬传承下去。比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

七、担当(党性、奉献)

1.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

出处:西晋·陆机《猛虎行》。原文:“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释义:口渴也不能饮盗泉水,热也不能在丑陋的树木下歇息。比喻:虽然壮志难酬,但仍不改“耿介”之怀。用法提示:这首诗是陆机写自己在外行役的经历和心境,无论多渴、无论多热,都不做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锤炼党性方面。“党性锻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党建公文中经常说到的问题。比如,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党性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要有“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的党性自觉。

2.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出处:明·于谦《煤炭》。原文:“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释义: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的山林。比喻:人要以社稷为重,至死也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用法提示:于谦其实很像杜甫,都是为国为民、竭尽心力,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他作诗选取的意象也都很有特点,不是煤炭,就是石灰和竹子。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当官”的问题上,一个人当官为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有着基础性的意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后面的许多困惑就会迎刃而解。比如,“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为官发财应两道,就是这个意思。

3.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出处:唐·李纲《病牛》。原文:“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释义:只要芸芸众生都能够吃饱,即使身体垮了,病倒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传达了一种为百姓甘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格。用法提示:牛这种动物,因其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也是古诗词中的“常客”,比如我们熟悉的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等。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既可用于褒奖英雄榜样,也可用于要求一般党员,关键词则是责任和担当。比如,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续写荡气回肠的拼搏史、创业史,拿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时代的成绩单,我们就要充分发扬“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奉献精神。

4. 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出处:金·元好问《四哀诗·李钦叔》。原文:“赤县神州坐陆沉,金汤非粟祸侵寻。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无我与君深。悲来不待山阳笛,一忆同衾泪满襟。”释义:当了官却逃避事情,这一生都该感到羞耻;视死如归才是一片爱国之心。从反正两方面说明了真正的“为官之道”。用法提示:元好问本是金人,金被元灭了之后,他便隐居不仕,传说他还得到过忽必烈的召见,但是后来始终没有做官。元好问虽然不愿做官,却知道如何做官、如何做个好官。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某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方面,如懒政怠政、揽功推过等。具体用法可以是,先例举、批判这种现象,然后由这一联引出正确做法。比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就躲、能避就避,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权力是谁给的,我们是干什么的,更不能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出处:近现代·李大钊语。原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源于明·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释义:将救国救民之事作为肩上的担子,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从反正两方面说明了真正的“为官之道”。用法提示:这是李大钊手书赠送给朋友的一副对联,目前悬挂在他在北京的故居——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杨继盛的那副对联是他在临行前写的,而李大钊在写完这副对联的11年之后,被*害。两副对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出李大钊为人谨慎和写文章严谨的特点。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可以用作文章标题,下面再加副标题;还可用作一种精神的代表,用来诠释担当意识,或者引出具体事例。

6.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出处:清·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原文:“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释义:如果能够像天上的圆月,长盈不亏,那么我愿作为冰雪,不惜为你融化,温暖于你。表现了一种为情献身、为爱奉献的精神。用法提示:古人经常用夫妻间的关系来表示君臣之间的关系,如今,我们不妨用情人之间的话语来表达内心最深处的担当。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的对象首选是人民。在某种程度上,“不辞冰雪为卿热”一句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相通的。第二个选择就是他人,这就又与“和谐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其实,这两个选择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为人民服务思想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高尚和谐的人生理想和健康向上的生活境界。比如,希望每个人都能拿出“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的奉献友爱,倡导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风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出处:明·戚继光《马上作》。原文:“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释义: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抒发了作者赤心报国、不畏辛苦的战斗豪情。用法提示:古人在写文作诗的时候,都喜欢使用夸张的手法。但是戚继光的这一句,看似夸张,却是事实。戚继光戎马一生,为国家和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这种自豪感和乐观精神,更是值得我们了解和学习的。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是可以用它的本意——爱国,但是不免促狭,对理想的坚持、对岗位的坚守等,也需要这种精神。比如,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要拿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奋斗精神,为个人安身立命奠定基础,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活力。

8.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出处:近现代·陈毅《梅岭三章》(其三)。原文:“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释义: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用法提示:1935年,陈毅、项英部队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在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这组诗便是那时所作,现已被刻成诗碑,就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的山坡上。在公文写作中,可以将陈毅及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除了专门纪念陈毅,这联诗还可用在排比句中,讴歌奉献、爱国之精神。比如,那些“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的革命先烈事迹,“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

9.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国风·郑风·风雨》。原文:“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释义: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比喻:在黑暗的社会里不乏有识之士。成语“风雨如晦”即出自此处。用法提示:也有人说这是一首情深意长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个女子在风雨交加、天色阴沉、鸡鸣不已的时刻,更加强烈地思念她的丈夫。不过,成语“风雨如晦”的含义却一直很明晰,形容局势动荡,社会黑暗。所以,这一联的意思也渐趋固定。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形容担当,即无论情况多么危机、无论现状多么残酷,都要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比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越是命运颠沛,越能看出民族气节;越是生死之际,越能检验人的担当。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锻造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坚守气节、勇于担当的仁人志士。

10.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处:北宋·苏轼《赠刘景文》(又名《冬景》)。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释义: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比喻:困难只是一时,切莫意志消沉。用法提示:虽名《冬景》,但其实这首诗描写的是秋末冬初时的景色,所谓“橙黄橘绿”。在这里,苏轼很明显是“扬菊抑荷”,通过对比,赞美菊(刘景文)为“霜下之杰”,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有挺拔劲节的枝干。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的重点也在“菊”的身上,颇有些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们要拿起自己的那份担当的意思。比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越是在逆境之中、在困难面前,领导干部就越是要挺起脊梁,既不能因轻视困难而急躁冒进,也不能因夸大困难而蹑足不前。

11.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出处: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原文:“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斯人竟不起,云卧从所适。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释义:人的一生如果没有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只是独善其身,又有什么意义呢?比喻:人生的价值在于为国为民多做奉献。用法提示:其实李白也很关心时事政治的,这一点从他自己的诗中和杜甫的诗中都可以看出来。孟子说“独善其身”,李白却反其道而问之,颇有意思。在公文写作中,“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既可以作为自己的反省,也可以是对他人的警醒,在有关担当、党性的文章中,可以一用。比如,“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我们要拿出超乎寻常的劲头,永葆干事的良好精神状态,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12.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出处: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夕贬潮阳路八千”也作“夕贬潮州路八千”。释义:想为圣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表现了一种为国为民,不计自己得失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用法提示:韩愈因为一篇《谏迎佛骨表》而使龙颜大怒,差点被判死刑,幸得好友说情,才被贬到了万里之外的广东潮州。因此,韩愈也被称为“韩潮州”。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一段的开头,后面的内容可以是表彰某人的感人事迹;也可以放在句中作为排比。比如,“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这也是周总理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3.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出处:近现代·*《送蓬仙兄返里有感》(其一)。原文:“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释义:无论艰难时与顺利时都不变志,应该有卧薪尝胆的精神;争担道义,不敢放下担子,中止奋斗。表现了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用法提示:三首《送蓬仙兄返里有感》由周总理发表于《敬业》。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的应用对象比较宽泛,既可以针对学生,也可以针对党员干部。比如,从小就应该像周总理那样“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努力学习知识,长大报效祖国,为祖国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4. 虽千万人,吾往矣。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公孙丑上》。原文:“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释义:纵然面对千万人的阻止,我也要勇往直前。形容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法提示:这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公孙丑关于“勇气”的一段非常有名的对话,尤其是“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句,更是人所共知,还被金庸当作《天龙八部》第19章的章回名称。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无疑要用在勇气、担当、党性等方面,表示无论受到多大的阻力,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正确的方向。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以雷霆万钧之势激荡全党,这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这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气概。

15.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出处:近现代·*《卜算子·咏梅》。原文:“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释义:梅花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比喻: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两联可以用于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但是又不居功的无私奉献精神。比如,“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及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

16.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出处:北宋·张载语,见于黄宗羲《宋元学案》、冯从吾《关学编》等书。原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释义:为社会确立精神价值,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为儒家恢复中断了的学术传统并且继承创新,为万世太平开创基业。用法提示:张载是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所以世称横渠先生;也是因此,这四句话又被近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在公文写作中,可以用这句话来激励知识分子,要学习古代读书人的志向和传统,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比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党和人民更加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发扬这样的担当精神。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17.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礼运》。原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释义: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成语“天下为公”即出自此处。用法提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一直都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公文写作中,可以用之来表达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比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18. 读书本意在元元。

出处:南宋·陆游《读书》。原文:“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释义: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表明了作者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用法提示:“元元”,指黎民百姓,在古代很是通用,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在公文写作中,我们不仅会说到好好学习、坚持学习、学习的意义,还会说到为什么学习。比如,“读书本意在元元。”读书不仅是为了造福自己和家人,更是为了造福国家和人民、造福社会和人类。

1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出处:近现代·*语。原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释义:奋发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前途贡献力量。用法提示:周总理12岁离开家乡,来到东北,进入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一天修身课上,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一时间,“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回答五花八门,而周总理的回答则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轰动一时,现在也依然激励着我们。比如,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同志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新时代青年则应该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20. 善不以名而为,功不以利而动。

出处:南宋·胡宏《知言·好恶》。原文:“无为之为,本于仁义。善不以名而为,功不以利而动。通于造化,与天地相终始。苟不至德,则至道不凝焉。”释义:好事,不是图名才去做;功业,不是为利才建立。形容行善立功都应摒弃名利思想。用法提示:胡宏是南宋一个地域性儒家学派——湖湘学派的创立者,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北宋的周敦颐。而这句话的思想来源则更加久远——源于《列子·说符》:“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表示有些好事不应该只因为有名才去做,有些事业也不应该只因为有利才去做,强调党员干部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只顾着自己的私欲,为国为民才是大事。比如,“善不以名而为,功不以利而动。”我们应该抛弃名利思想,树立仁义观念,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做些好事。

栏目热文

浪打浪的含义是什么(牛打浪是什么意思)

浪打浪的含义是什么(牛打浪是什么意思)

《洪湖水浪打浪》河池交警音乐党课第5期前言: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党史,感党恩,河池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音乐...

2023-10-30 04:51:12查看全文 >>

有浪头没浪花什么意思(没有船高浪低是什么意思)

有浪头没浪花什么意思(没有船高浪低是什么意思)

紧张经营一个人在追求自己进步或者成功路上,必然要经过3个方面的磨炼,这就是“热爱丢脸,欢迎挫折,享受痛苦”,最终才能够实...

2023-10-30 05:04:19查看全文 >>

海上的浪不会停是什么意思(海边的浪是什么意思)

海上的浪不会停是什么意思(海边的浪是什么意思)

有人见过海浪完全禁止,大海停止流动的吗?仔细回想一下,你会发现大海波涛永驻,根本不会停歇,如果把永远运动的波浪作为动力来...

2023-10-30 05:15:05查看全文 >>

浪涛有意千里雪什么意思(踏浪前行青云万里什么意思)

浪涛有意千里雪什么意思(踏浪前行青云万里什么意思)

在作文里,用排比句来为作文蓄势是明智之举,如果你想要让你的作文既有文采又不乏气势,读来让人欲罢不能,那学会写排比句就是你...

2023-10-30 04:43:03查看全文 >>

潮语浮风是什么意思(潮语甘浪是什么意思)

潮语浮风是什么意思(潮语甘浪是什么意思)

“浮”是潮口语中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既传承着古典中华文化,又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潮汕风情。  “浮景”是潮语中一个时尚热词,是...

2023-10-30 04:59:07查看全文 >>

碧海潮空是什么含义(日出碧海是什么意思)

碧海潮空是什么含义(日出碧海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纯种草安利的文章,喜欢国潮反而的你,一定要盘它。碧海潮生,是国潮原创设计师一步一步做到今天的规模,说到唐装,不管...

2023-10-30 04:57:22查看全文 >>

沧浪之水中的浪什么意思(沧浪之水中的浪读音)

沧浪之水中的浪什么意思(沧浪之水中的浪读音)

写在前面:【这本书被很多人认为是出入体制小白的必读书。初读此书,信息量很大,作为小白,能够从此书中大致了解和认识体制内的...

2023-10-30 05:15:20查看全文 >>

竹笋不能跟六种食物一起吃(竹笋最好不要和什么东西一起吃)

竹笋不能跟六种食物一起吃(竹笋最好不要和什么东西一起吃)

夏天到了,爽口清新的凉拌菜也变得更受家家户户的欢迎,但关于凉拌菜的食用也有不少的注意事项,小二带您一起来了解!凉拌菜的食...

2023-10-30 04:41:00查看全文 >>

女人吃竹笋的危害(春笋是发物哪些人不能吃)

女人吃竹笋的危害(春笋是发物哪些人不能吃)

女性与男性不同,私密处比较容易感染,不良的饮食和不干净的卫生习惯都会引起妇科病。妇科炎症患者若不能及时治疗,会带来许多并...

2023-10-30 04:41:32查看全文 >>

竹笋的功效与营养价值(竹笋的营养和价值及功效与禁忌)

竹笋的功效与营养价值(竹笋的营养和价值及功效与禁忌)

春笋的营养价值和美味程度都很高。它既有蔬菜的清香,富含水分、各种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又有肉的口感,富含蛋白质。春笋中,...

2023-10-30 04:27:58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