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在各地寺庙广为栽种,而让菩提树名声大振是唐朝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广为人知。
光孝寺·诃子树
五羊论古寺 初地访诃林
诃子,又名诃梨勒,属于使君子科的大乔木。原产于印度、缅甸南部一带的低地平原。据《光孝寺志》记载,诃子性温而涩,治冷气喉痹。以其根蘸水,去咸碱。相传汲诃泉,煎诃子,和以甘草,色若新茶,饮者须发转黑。诃泉即诃井,古时在寺南廊外僧舍内,现在诃子树二十米处,即菩提树旁有存古井一口。
光孝寺诃子树
光孝寺寺址本是西汉南越王赵佗玄孙赵建德的住宅。三国时,吴国骑都尉、经学家虞翻(字仲翔)因得罪孙权,被流放到广州,居此讲学,时人称为“虞苑”。因苑中多植诃子树,又称“诃林”。虞翻逝世后,家人把住宅改为庙宇,命名“制止寺”。
南北朝时期,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求那跋陀罗三藏驻锡该寺,指诃子树谓众曰:“此西方诃梨勒果之林也。”诃黎勒,果实可入药,树似木槿,花白,子形如橄榄,产于印度南海诸岛,是佛陀时代僧团中经常用到的药物。
光孝寺原为“虞苑”,又称“诃林”
光孝寺一名“诃林”,故山门曾悬挂明进士区大相于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手书“诃林”二字。后来,此树越来越少。康熙年间曾有诗叹曰:“菩提有古树,诃子久无香。”据资料记载,光孝寺内现仅存此一株诃子树是清代时期由寺僧补植的,可谓千古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