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诃林”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提笔赋诗的题材,收录在《羊城禅藻集》中以“诃林”为题的诗词逾100多篇。
六榕寺 ·古榕树
古木苍苍 福荫绵长
言及六榕寺,便要提及榕荫园中的三株古榕树。
“六榕寺”几经易名,始建于南朝,最早叫宝庄严寺。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王勃曾游历至此,留下碑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后一度易名为长寿寺,却因一场大火,"寺塔均毁,胜迹荡然"。北宋初重建后更名为净慧寺。宋端拱年间,净慧寺内已有古榕六株,宋元符三年,谪迁岭南的苏东坡得赦北归,途经此地,应寺僧之请题字。但见寺内古榕六株,浓荫蔽日、枝叶相连,无需围栏,即成庭院;气势不凡,劲如虬龙。欣然书下大字“六榕”。明永乐九年(1411年),净慧寺重修,寺僧将苏东坡遗墨“六榕”二字,刻造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自此,“六榕寺”之称在坊间不胫而走。
居诸不息,乌飞兔走。六株古榕冠幅广展,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却也在袅袅的岁月长河中或因风雨倾倒,或因寿终消亡。1986年,赵朴初居士莅临六榕寺,留题《调寄临江仙》:“缘谢缘生观万法,休嗟剩水残山,参天榕树尚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