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朝代,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也同样如此。
但是由于朱元璋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在这个时期内,百姓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并且国家也逐渐开始强盛起来。
但这一时期我国境内的天气却十分反常,在冬季时,甚至有一些地区会出现大雪覆盖的情况。
根据记载可知:明朝时期发生过多次大雪覆盖全国的情况,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再次出现“小冰河”的情况。
明朝的小冰期,因为极端恶劣的天气,导致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这也直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1400年到1900年的五百年间,我们国家的寒气年份并不均匀,是按不同的顺序排列。
在这五百年里,最冷的时期是十七世纪,共十四个严寒冬日,尤其是公元1650-1700年,江西省的桔子和柑橘林,在1654到1676年的两次寒流中被彻底摧毁。
在这五十年里,太湖、汉水、淮河三次被冻住,洞庭湖被冻住了三次,鄱阳湖地处南方,也被冻成了冰块,在这五十年里,我国的冰雪非常多。

据谈迁所记载的北京气候,与今天北京的气候比较,也迟了一两周。
更值得指出的是,在十七世纪中期,天津的河床结冰时间要比今天更久,约在1653年,谈迁自杭州至北京,于阳历十八日抵达天津,当时的河床已经结冰了。
一六五五年,阳历三月五日,谈迁从京回杭,北京的运河就开始融化了。
据谈迁的《北游录》记载,北京的运河一年中,一年的冰冻周期为107天,而1930—1949年间运河平均每年冰冻只有56天,可见明朝时的冬季气温之低。

明崇祯帝(1628—1644在位),在1632—1641年的九年中,先后发生十次严重的旱灾,造成了巨大损失。
例如,1637—1643年,华北华北的降水较1956~1979年平均降水减少11%~47%,其中23个区域发生了4次以上的严重干旱。
历史上有记载,河北的一场干旱是在1628年,“夏朝,乾县干旱,千里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