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上的喀斯特——洼地。
飞来峰上的喀斯特——响黄洞。杨金山 摄
整个龙门山飞来峰多达30多座,它们成群出现、相对集中、特征典型,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规模最大的飞来峰群。
更为神奇的是,形成龙门山飞来峰的岩石大多数为石炭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它们压置在三叠系碎屑岩之上。飞来峰的岩石是一种可以溶解的岩石,而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降水,恰好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飞来峰上的喀斯特——洼地。李忠东 摄
飞来峰上的喀斯特——莲花洞。李忠东 摄
于是,一场化学反应开始在“飞来峰”的地表和内部上演,千万年潜移默化,峰丛、洼地、漏斗、溶洞、地下暗河,完整而系统的喀斯特系统,最终形成。
另类丹霞
丹霞地貌是一种由我国地质学家命名的地貌类型,岩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南方湿润地区的华南丹霞、张掖等西北干旱区的丹霞为主要代表,通常有着突出的城堡状山峰、高大雄伟的岩柱等特征。
发现于四川的环崖丹霞却很“另类”,没有大面积的峰林或者峰丛,而是“见崖不见峰”,发育出环形的绝壁,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地质学者将此命名为“环崖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