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家最脏的地方在哪?相信很多人都会猜马桶。
据全球卫生理事协会2010年的数据,在家庭卫生污染排名中,浴室密封胶位列第一,成为了家里最脏的地方。
那第二脏呢,这回总该是马桶了吧。
答案更加反常识:冰箱以仅次于浴室密封胶的成绩,成为了家里第二脏的地方。
根据报告,96%的家庭冰箱无法通过细菌检测,64%的家庭冰箱已经有霉菌繁殖;中国疾控中心也曾对北京的30台家用冰箱冷藏室进行了微生物检测,结果分离出了35种一定条件下可能致病的微生物。
作为我们储存食品最主要的工具,在传统认知下,大家对冰箱最直接的期待通常是:容积大,能装。理由也很直接:装得越多储存能力越好,冰箱的保鲜能力与容积画上等号。
但实际上,不对冰箱内细菌繁殖及时做出限制,那再大的冰箱也无法做到长期,有效地储存。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大家一个常见的生活误区说起。
放冰箱,就是放保险箱了吗?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习惯于接受“冰箱通过降低温度进行保鲜”这一设定,但现实是,很多传统意义上对食物的保鲜手段是不科学的,甚至是无效的。冰箱内部的情况,远比你想象得复杂。
比如,一般冷藏室的温度可以减缓细菌的繁殖,但并不能让其完全停止细菌的繁殖。所以冷藏中的食品依然是会腐败的。
有人说这我早就知道了,东西放坏了扔掉不就行了。没这么简单,由于其密闭空间的特性,在空气压缩机的作用下,细菌或真菌孢子会随着空气流动,转移到其他食品的表面。
也就是说,即便你才刚把一份新鲜的水果放进冰箱,而冰箱里早已存在的菌群会随着气流落在水果上,这就相当于,你亲手把它送进了一个充满细菌的环境。低温仅仅是减速了它的繁殖速度,但不能阻止食材之间的交叉污染。长此以往,冰箱的冷藏室就变成了一个大型密闭的细菌培养仓。
在这样的情况下储存食物,由于食物细菌、霉菌的相互影响,容积再大的冰箱,也无法长期有效地储存食物。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则是很多人会发现冰箱里的食物腐败得越来越快,甚至觉得这是冰箱老化、不如以前好用了。
总而言之,这些认知上的误区,并没有改变人们的选购决策,在选购冰箱时过于重视容积,对很多间接生效的功能抱有的态度都是:“这功能有什么用?”“把这钱省下来买个更大的冰箱不是更好?”
而另一方面,即便消费者能够认识到冰箱内的细菌问题,也很难说清楚自己家冰箱里的环境究竟是什么情况?是否需要清洁?以及应该清洁哪里?
一句话概括,之所以冰箱难以做到有效保鲜,是因为仅凭人类的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细菌”,具体冰箱里干不干净无从得知,冰箱的卫生情况成了玄学。
所谓市面上很多解决方案也简单粗暴:既然看不见,那就彻底清洁一次。如果你稍加留意,很多使用指南、健康专家都会建议消费者“每一个月清理一次冰箱”。
但这样的建议未免太脱离实际,且不说这么操作需要清空冰箱,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很难允许他们每个月为了冰箱这么折腾一次。最终消费者被带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放任冰箱成为细菌培养皿,要么频繁花费精力清理冰箱。最后往往浪费了食材和时间精力,体验感却并没有得到改善。
让新鲜看得见
不难发现,尽管冰箱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食材保鲜方式。但若要做到有效保鲜,原有的产品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幸好,一家擅长通过科技手段改善电器运行效率与用户体验的公司,正在着手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解决方法,则是利用技术手段,对冰箱进行升级,通过气味识别,辅助消费者“看见”冰箱卫生情况,尽可能地对食材新鲜度做出判断,并一定程度主动净化。
比如前文提到的,冰箱内卫生情况无法被有效感知的情况,西门子eNose冰箱可以通过监测有机物挥发的变化情况,让冰箱自主判断食材的新鲜程度,并对产生异味的冰箱空间主动进行*菌除味操作——其作用并不仅仅是让冰箱“闻起来更好”,而是为了尽可能让冰箱的储存做到“有效储存”。
其功能主要分为“监测”和“净化”两部分。
首先是监测:
食品的腐败、细菌和微生物的繁殖往往会伴随有机挥发物的释放,而冷藏室内的VOC传感器配合冷藏室空气循环系统,可以有效监测冰箱里的各个角落有机挥发物:比如食物腐烂过程中产生的异味、臭鸡蛋氨类物质、氮类气体、硫类等物质。
要知道,这样借助传感器,比我们用自己的鼻子去闻、用眼睛去看要灵敏得多。在此基础上更是可以做到24小时实时监测,并直观反映在小程序中。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直观看见冰箱里的食材的新鲜程度,提醒我们对那些可能快过赏味期的食材进行快速清理或“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