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良
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古称“春龙节”或“青龙节”,自古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民间也有许多与龙有关的风俗,一些文人雅士自然也会怀着浓浓雅兴吟诗作词,从不同角度对这些习俗予以记述,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虽然说有些习俗今日已不多见,但从那些有关二月二的古诗词中仍可以寻觅到它们的影子。
每年的二月二之际,正值大地生机盎然,百草萌生,是出游踏青的绝佳时节,故唐代时还将二月二称为“踏青节”,不少文人结伴或独自到郊外赏春踏青。诗人白居易曾以《二月二日》为题作得一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详细记录了作者的踏青见闻,为读者刻画了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青菜都发出了嫩芽,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在十字码头悠闲前行……
在唐代,人们开始在二月二之时到郊外采挖野菜,回来后洗净做成佳肴。到宋代,此俗更加盛行,如此这般既可尝到鲜菜的美味,又因“菜”“财”同音而讨到发财的吉利,故又称二月二为“挑菜节”。苏门学士张耒尤为喜欢二月二踏青时挑菜,以至于一个大雨瓢泼的二月二,因无法出门而无奈地写道:“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诗人这首题为《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的诗句,记述了自己因雨大路滑而不能出去挑菜做羹、只好坐在家中想象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以及引来春水的辘轳声音……
在我国古代,二月二这天还有个“迎富”的习俗,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就记载:“以此日出野田采蓬,兹向门前以祭之,以迎富。”南宋诗人魏了翁则在《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一诗中对此俗作了描述:“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吾亦为。里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字里行间显现出人们求富的心理和当时的情景,体现着人们祈求美好的愿望,不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的活动。明人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为什么要熏虫?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昆虫开始活动,有的虫子对人体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老百姓要在这天驱疫灭虫以祈安康。
依据气候规律,“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因而田间农事也陆续展开,所以有些地区将二月二称为“农头节”。现代作家周沙尘所作的《古今北京》中记载:自清康熙年间起,每年的二月初二,皇帝都要到先农坛祭祀农神,随后还要亲自扶犁耕地,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玉帝亲耕”。过去曾有一幅年画《皇帝耕田图》,画中一位头戴王冠、身着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虽说“玉帝亲耕”只是做做样子,但确实起到了号召百姓早日开展春耕的作用。
来源: 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