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下岗工人去哪里了?
“当一个时代开始整体转向的时候,原来的排头兵立即变成了最后一名。”吴老师带着《地标70年》的摄制组回到沈阳的时候这样说道。
有家酒馆的名字叫“万顺啤酒屋”,位于沈阳市火车北站附近,老板娘英姐出生于1965年。1996年,分别隶属运输队和沈阳第八木制品厂的英姐和爱人先后下岗,之后便开始专心做起了小饭馆的生意。现在的这家啤酒屋于2002年开业。原来这块地方属于一家老国企,后来国企解体,楼也没人盖了,英姐和爱人拿出积蓄和贷款盘下了市口极好的地方,盖了间啤酒屋,一做就是十七年。
万顺啤酒屋的外景
万顺啤酒屋在铁西无人不知,开业近二十年从不打烊,环境简陋,价格更“简陋”。五块钱一大杯生啤,从2002年卖到了现在。英姐自己说:“到这边来的都是条件不怎么好的,工薪阶层,或者底层老百姓。”这两年,这里更是成了铁西下岗工人的怀旧地。
每天早上八点半,她的女儿先过来帮忙开店,九十点钟服务员陆陆续续到齐开始供应饭菜,英姐一般中午之前到,然后就开始一天的忙碌,招呼新老客人,会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英姐回忆说,那么多年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顾客刘哥,原来是单位的干部,九十年代末也遭遇了下岗,因为喜欢这里的啤酒,就一直没事儿来坐坐。
那时候他儿子念大学,他刚退休,有一阵忽然特别苍老,我就问他,我说你怎么回事儿?他说媳妇得乳腺癌了,当时一听就感觉危险好像就在我们身边。后来他媳妇动了手术,一来二去好了。
从早上八点半,到凌晨三四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许对于很多像刘哥这样的老顾客来说,这里就像另外一个家,每当人生遇到兵荒马乱,过来坐一会儿,看看辛勤的老板娘和旁边相熟的老顾客,就会觉得一切都没有变,所有的事情都会好起来。
英姐和吴老师
吴老师:那刘哥现在怎么样了?还经常来吗?
英姐:现在也是,总上我这儿来。他现在又返聘回去了。
吴老师:又返聘了?
老板娘:对,返聘了,刘哥那个人挺好。
吴老师:都六十多岁?
老板娘:嗯,六十多岁,挺好。
今天的年轻人在做些什么?
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曾经播出过一部电视剧,叫《闯关东》,描绘了当时成千上万的关内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危险移居东北的图景。一百年前那场著名的移民潮,与今天东北年轻人的外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几年的投资界甚至有 “投资不过山海关”的不成文默契。
但这种情况随着这两年的短视频、直播以及与之相关模式的兴起正在发生改变。
是的,很多人都听过这句略带恶意的调侃,说今天的东北主要的发展重点是“轻工业喊麦,重工业烧烤”。
但在吴老师看来,“轻工业喊麦”并不是一个“贬义”的说法,它甚至蕴含着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
“有很多人说,大家玩儿抖音,玩儿快手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其实这个是新经济的一种模式,就是个人IP的爆发,然后把个人IP所产生的流量,从公共流量——抖音和快手是公共流量——能够倒到一个私域流量中,让他变成你的用户。最终,你卖的不仅仅是快乐、幽默,你卖的是某一个能够给到他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