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原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约汉晋时期引入我国。关于扁豆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后《本草纲目》:“扁豆调肝和胃,清暑祛湿,止泻…”。扁豆是一种常用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生品有小毒,不可多食。今天来聊聊扁豆。
中药扁豆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本品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以粒大、饱满、色白者为佳。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中药扁豆性味甘,微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
注意:扁豆内含毒性蛋白,生用有毒,加热后毒性大大减弱。
《本草乘雅半偈》扁豆最早载于《名医别录》,名“藊豆”。其异名有白扁豆,南扁豆,沿篱豆、蛾眉豆,凉衍豆,羊眼豆,膨皮豆,茶豆,南豆,小刀豆、树豆,藤豆。
气味甘,微寒,无毒。主和中,下气。
【核曰】二月下种,延缠篱垣间。叶大如杯,圆而有尖,花具紫、白二色,状如小蛾,有翅尾。荚生花下,凡十余样,或长或圆,或如龙爪、虎爪,或如猪耳、刀镰,种种不同,皆累累成枝。白露后,实更繁衍,秋热便不易生,故一名雪眉同气,一名凉衍豆。俗讹为羊眼豆,亦形相似也。嫩时可充菜蔬茶料,老则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四色。入药只取色白者,荚壳虽厚,子粒粗圆为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