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云:菽,水谷也,秋成色白,臭味甘芳。有土金水贯连三藏之义,故为和中下气之品。又云:右迁而降,自然暑息热消,渴除痢止矣。
【参曰】藊谐扁,门户之文也。若夏日在肤,蛰虫将去,坏户之象也。谐禾,嘉禾之菽,水藏之谷也。若冬日在骨,蛰虫墐户,君子居室之象也。观《永类钤方》,立固将堕将破之胞胎,则坏户、墐户之义,真不待言语形容矣。至化炎歊成清肃,转摧拉就容平,更不待言语形容矣。若秋伤于湿,此即秋金骤敛,致中含濡湿耳。仍顺以时降,从微至著,肺气乃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别录》主和中,即和中央长夏之土,藉火土授受之际,斯金火亡刑,乃得出而降,降而入,入复升,升复出,五行均等,运迭不竭,又不待言语形容矣。
转夏成秋,化炎歊成清肃,此即点火成金,不烦另觅种子。

白扁豆。属阳,体干(鲜润),色白带微黄,气干和,味甘,性温,能升能降,力醒脾和胃,性气与味俱清和,入脾、胃、肺三经。
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主治霍乱呕吐,肠鸣泄泻,炎天暑气,酒毒伤胃,为和中益气佳品。又取其色白,气味清和,独受清中之清,用清肺气。故云:清以养肺,肺清则气顺,下行通利大肠,能化清降浊。善疗肠红久泻,清气下陷者,此腑虚补脏之法也。

扁豆。气微温,味甘,无毒。主和中下气。
扁豆气微温,禀天春初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中者,脾胃也,扁豆气温入胆,胆气生发,则脾胃之气宣通,所以曰和中也。味甘入脾,脾健则气下行,所以下气也。
制方:

扁豆同人参、白术、白茯、甘草、山药、苡仁、莲肉、桔梗、砂仁,末,名参苓白术散,治脾湿泄泻及小儿脾虚症。
同麦冬、五味、川连、干葛,解酒毒。
现代药理中药扁豆主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泛酸、酪氨酸酶、膜蛋白酶抑制物、淀粉酶抑制物、血球凝集素A、血球凝集素B等多种成分。其水煎液具有抑制痢疾杆菌和抗病毒作用,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胃炎等有解毒作用,尚有解酒、河豚及其他食物中毒的作用。其细胞凝集素 A 不溶于水,可抑制实验动物生长,甚至引起肝区域性坏死,加热可使其毒性大减。细胞凝集素 B可溶于水,有抗胰蛋白酶的活性。白扁豆多糖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