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食品营养标签法规,食品或饮料中,天然甜味糖的含量低于0.5克/100克,或0.5克/100毫升,就可以标注为无糖。无糖不等于万分之一的糖也没有。如果低于5克/100克,或5克/100毫升,就可以标注为低糖。
大部分消费者感觉甜味「适中」的饮料,含糖量在8%~12%之间。按平均10%来算,喝500毫升的一瓶甜饮料,就会喝进去50克糖。如果换成含糖量4.9%的低糖饮料,则500毫升的饮料会喝进去24.5克糖,还在25克的限量之内。

很多食品号称自己「无蔗糖」,不代表不含有其他的糖。
比如说,无蔗糖的产品,意思是不加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等,但可能加了葡萄糖或果糖,也可能加了淀粉糖浆、麦芽糖浆或葡萄糖浆。毕竟蔗糖只是甜味来源之一,而不是全部。具体加了什么,还得自己仔细看配料表上的说明。
同时,「无蔗糖」也不保证升血糖速度慢。
比如说,某款「无蔗糖」的杂粮糊粉,配料表上写明,其中加入了麦芽糊精和麦芽糖浆,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70%以上。麦芽糊精和麦芽糖浆都是超高GI值的配料,比白砂糖的GI值还要高。吃这样的产品,绝不能指望它升血糖速度慢。

为了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天50克糖限量,很多人现在会选择喝低糖饮料或无糖饮料。为什么这些饮料还是甜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其中加了其他甜味剂,包括糖醇和合成甜味剂,后者就是俗话说的「代糖」。
干嘛非要用代糖呢?因为消费者想喝饮料,就是为了那个甜味和香精味。如果真想喝没有甜味的饮料,就直接喝白开水、矿泉水、红茶、绿茶、乌龙茶、茉莉花茶、大麦茶、菊花茶、黑咖啡等,选择太多了。
说白了,就是消费者有这种需——又想喝甜水,又不想喝进去糖。那么生产企业也就投其所好,大量生产低糖或无糖的饮料。糖少,了甜味就不够味,多数消费者不满意,所以只能靠添加非糖甜味剂来加强甜味啦。
那么,为什么低糖饮料还要加一些糖呢?全部使用甜味剂不行么?这是因为甜味剂的味道往往不那么正。如果甜味剂和真正的糖混在一起,甜味就显得比较自然。

低糖和无糖饮料,和有大量糖的饮料相比,健康风险可能略小一点。但「代糖」是否有害健康,目前还有争议。
- 部分研究认为它们不像大量糖的饮料那样促进肥胖和糖尿病。
- 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在自由饮食(不是吃固定食谱)的情况下,用甜味剂来替代糖,并不存在「有效预防肥胖」或「有效预防糖尿病」的效果。
- 一些短期研究发现,部分甜味剂有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相关研究还不足以定论,需要等待今后的更多证据。
当然,在少量吃的情况下,也没有确认它们有危害。它的主要好处是:喝饮料、吃甜食的人可能心里会舒服点,觉得自己没有吃进去那么多的糖,觉得自己比较重视营养和健康。
那么,添加血糖指数低的果糖,是不是比添加蔗糖更让人放心呢?
并不是。和葡萄糖、麦芽糖相比,果糖升高血糖的速度很慢。但是它促进肝脏脂肪合成的能力很强。所以,用果糖调味的饮料,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人群和减肥人群也不能放开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