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韩雨霁 记者 杨力 实习生 王安忆 摄影报道
7月9日,阴雨蒙蒙,成都市武侯区兴蓉西巷一个居民院落内,62岁的杨英在邻里间忙前忙后,协助社区处理居民问题。这个一身红裙的社区工作者,其实还是个自学成才的民间川剧吐火表演高手。别看她个头不高,吐出的火柱却长达一米多,一次能吐上14口。
“每到法定节假日,我们都会在社区表演,近两年粉丝越来越多,也会有婚宴前来邀请。”她说,很多人担心过喷火很危险,“危险是危险,既然居民有需求,还是非遗文化传承,自然要把它做下去。”
偶然接触
上网自学 能吐一米长火柱
谈及跟川剧吐火绝技的故事,杨英总觉得是缘分使然。5年前,身为高新区肖家河邻里文化社会长的她,负责操办文化社里大大小小各项文化活动,与当时同为副会长和理事的两个同事一直想要组办一个惠民川剧班,两人变脸,一人吐火,丰富居民生活。
“他们俩会变脸,只需要再找一个吐火表演者,班子就算组起来了,但这个吐火表演者的人选却迟迟没有定下来。”杨英说,于是,两个老同事便让她推荐合适的人选。“但吐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年纪太轻的孩子我又不放心。咋个选嘛,最后没办法,我便自告奋勇,没想到会爱上这个绝技。”
由于身边并没有擅长吐火的表演者,杨英只能通过上网了解关于吐火的资料和方法。“先是用水代替煤油,练习喷水,等到喷出的水呈现出水雾的状态,再在嘴里含上煤油,用火捻练习吐火。”她说,没想到几个月后,从来没接触过吐火绝技的她,竟然真的总结出了吐火奥妙,并顺利吐出一米多长火柱。
“火柱‘轰’的一声就冒出来,虽然很紧张,但却更兴奋。”杨英说,随着那一次练习的成功,之后的演练也越来越顺,2014年春节,她作为一名吐火表演者,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正式表演,也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自己总结
气息、风向都有说法
如今,已经62岁的杨英表演场次越来越多,吐火水平也越来越高。根据她自己琢磨出来的吐火技巧强加练习,断断续续吐出14口火已经不在话下。
是什么样的技巧这么厉害?气息要稳、肺活量要大、风向要正就是答案。“首先,吐火的时候气息必须要足够平稳,不能突然过快、或过慢,否则出来的火苗长度不够不说,气势上就弱了。”杨英说,其次,还需要注意风向,一定要顺着风向进行表演,不然很容易火柱回烧,表演失败不说,还会将自己烧伤,“但不建议这样模仿自学。”
“与此同时,还需要吐火者拥有足够大的肺活量。”杨英说,由于正式上台表演时需要穿戏服、着面具,表演者多是嘴里含着煤油,通过面具嘴端的导火索向火把喷吐,从而形成火柱之势,因此眼前的火尚未熄灭之时,绝对不能吸气,否则就会引火烧身。“好在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还曾专门练过美声,因此肺活量这一项完全不在话下,这也算是我天生适合这一项绝技的原因之一吧。”
传承非遗
“大伙儿喜欢就会一直做下去”
杨英与吐火绝技因缘相遇,未来,她还会与它相伴,一直走下去。
杨英告诉记者,这些年,不止有一个人跟她提过“退休”的事儿。“吐火毕竟还是危险,我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好多人都问我是不是该渐渐减少表演次数,最后彻底放手。”杨英说,她的回答一直都是,居民们有需求,就还是继续演,胆大心细点嘛。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各种文化活动,而吐火绝技作为一项非遗传承,表演它更让我觉得意义重大。”杨英说,年龄的问题她也考虑过,因此这些年尽管有一些外地来的表演邀约,她都尽量推脱掉,避免让身体过载,除此之外,她还会在每次表演前都做足准备,从而让表演状态达到安全、最佳。“但如果非得说一个具体‘退休’时间的话,还是会看老伙伴的意思,毕竟我的两个表演伙伴一个同样60多岁,一个已经70多岁了,如果他们说不演了,可能我才会真的隐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