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雪堂有哪些典故(清雪堂的来历和传说)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4-04-24 02:33:21作者:YD166手机阅读>>

作者:皮佳佳

苏轼被贬黄州后,从定慧寺到如皋亭,一直借寓而居。好友马正卿帮忙申请了数十亩旧营地,苏轼得以躬耕其中,从此苏轼成了东坡居士。在东坡一侧,他得到一处废园,便开始建造房屋。元丰五年(1082)二月,在他到黄州后两年,房屋于纷飞白雪中竣工,他便命名为雪堂,四壁绘上雪景,于是“起居偃仰,环顾,无非雪者”。苏轼感叹,“真得其所居者也。”

雪也许是一种寄托,一种诉说,一种隐喻。雪的纯净、空灵是君子质本高洁的人格象征,冰雪世界的空寂与绝对,让人产生回归本原之感,更容易领悟本性的完善与空净。明代张岱把冰雪之气当作文人最高的内质与灵魂,“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故知世间山川、云雾、水火、草木、声色、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这大概是苏轼在雪堂与白雪所能互相体认的。苏轼写下《雪堂记》,开启了一场似梦非梦的对话。

苏轼在梦里“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而就在梦未醒时,他“为物触而寤”。在梦未醒时醒来,仿佛在另一层梦里,不用自以为清醒,也许清醒处,正是梦寐时。这层梦正是对人生的暗喻,“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于是文章以主客设问的方式展开,倒不如说,这是苏轼关于物我关系的自我追问。这时来了一位客人,他问了东坡一个两难的问题:您是散人,还是拘人呢?散人就天机浅,拘人则嗜欲深。客人试图用“散人”“拘人”二维之对立来界定苏轼,这如同“留意于物”的两端,“占有物”或“放弃物”。客人认为苏轼欲做散人而不得,未能完全散去他的智,还留有他的名。他教授苏轼何谓真正的散人之道,从“散人”“天机浅”“嗜欲深”“庖丁解牛”等,可以看到庄子哲学的涌动。为此,他邀请苏轼一起为藩外之游。

苏轼辩解,已置身藩外久矣。客人则认为苏轼还没有醒悟(在苏轼看来,即使醒悟,也许还是在梦里),苏轼还没有放弃他的智,这正是他最大的藩篱。这两段反复提到苏轼的智,因为有智,才有了言与行。智就如同醉汉狂夫的恚言妄行,就算有人捂口拉手,依旧努力发声挣扎。如同一只刺猬,就算放进袋子里,依然刺出囊外。这里其实是苏轼的自我反省。此时苏轼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因言获罪,几乎遭*身之祸,“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后幸能得免,贬谪黄州,从风光一时的京官到罪人,苏轼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磨难与蹉跎,“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囚”“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此案虽是政治派别倾轧,其发端点却是苏轼之诗,“平生文字为吾累。”苏轼开始思考,也许这一切因为自己太自得于才智,反而被才智所误,“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在苏轼杜撰的客人看来,老庄之道是解脱之途,“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也许才是可行之道。以堂来安顿此身,四壁画雪来安放此心,这不正是“犹有所待者也”吗?“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客人几乎以一种呵斥的语气说,苏轼作雪堂简直徒劳无益,甚至再次蒙蔽。从前苏轼争自濯磨,不退要当前,现在虽已放弃俗世功名,但还没有放弃精神追求,没有放弃雪所代表的名士精神寄寓。而在客人看来,这高洁的精神寄寓也是障碍,白色也是颜色,是老子眼中的“五色令人目盲”,是“为目”之害,而真正的圣人“为腹不为目”。客人发出警告,你将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地。

大概苏轼没有回答,客人则继续劝说。他指着墙壁,这里本来凹凸不平,一但雪落,则抹平一切。待到风起,覆雪扬去,一切如故。这是天势之自然,并非老天有厚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势如此,你又何必加以人力,你苏轼修筑雪堂,刻意以雪为名,如同雪覆盖凹陷,你意图用雪之名来掩盖人生的低潮。

整个过程,似乎都是客人喋喋不休,苏轼始终寥寥几句。到了这里,仅淡淡回了一句,“予之所为,适然而已,岂有心哉,殆也,奈何!”

“适然”可从两种意思来解释。一是偶然所为,另一是正当如此。在苏轼看来,修筑雪堂,描绘雪景,以雪为名,只是无心偶然所为。当然从更深层次,苏轼也许暗示本该如此,并带有一种安适怡然的味道。苏轼特意强调了“无心”。

客人当然也不客气,直接指出苏轼所谓“偶然为之”以及“安闲之态”不过是借口,依旧有“为目”之忧。客人特意指出“德”,也许他认为苏轼凭恃于冰雪之德,借雪的纯净来抚慰忧愁,明达心志,其实也是一种驰动心神的表现。在客人看来,如果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应该无所凭恃,一旦有了凭恃,便有了成心,便会为物所役。那么普通的物色所袭,与持德所带来的德性之袭,其实一样。也许客人还只是从“留意”而非“寓意”的层面去理解苏轼对雪的态度,把雪简单看作苏轼的精神安慰。

苏轼多次无言,令人想起孔子“予欲无言”,但孔子亦不得不言,此时,苏轼也认为到了不可不说的地步。苏轼举出《庄子·天地》里黄帝遗珠的故事。《庄子》文本里的意思大概是,道是不能用感官、言语这一类知识性方式去认知,而是通过“无心”,即无意之所向来把握。而苏轼却故意强调黄帝为何遗珠,因为适意寓情,让意畅情出,甚至连道都可以忘却。苏轼甚至很隐晦地指出,虽然黄帝很快觉察,马上去寻找,便失而复得。而这种寻找似乎与庄子哲学的一贯主张并不相符。苏轼在质疑,既然主张“藏金于山,藏珠于渊”,“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那么何必再去寻找玄珠,大可“相忘于江湖”。既然在圣人的文章里也有这样的疏漏,苏轼有理由在肯定现世的超绝中再寻出路,至少在苏轼冷静的观察与体悟里,人在这个世界,不可能绝对无待,也不可能完全离形离智、忘己忘物。

苏轼提到自己钟爱的雪堂,对那些有智之人来说,不需要面向疾风站立已经感到塞抑,未触到寒冷也开始战栗,及时冷静以待,洗涤凡世的尘垢与烦恼,不需要受到“炙手可热”的讥诮,也不需要“朝受命而夕饮冰”。在苏轼看来,“登春台”与“入雪堂”绝然不同。从苏轼“性静情动”的理论看来,“春台”是情之动,“雪堂”是性之静。人之情因为其在世间的各种交涉,必然受到物的遮蔽,但情是性之动,情来自性,这也意味着人可以通过“无心”,以诚然之情,重回天命之性。

苏轼以客套的方式赞美客人之言,实际上却是婉拒了客人的好意。苏轼受庄子思想影响极大,并在人生低谷中有过与世无涉的归去之意,然而一番挣扎,他的思想已经脱胎换骨,在新的融合与超越上建立了自己独有的人生观。一如他对庄子的看法,“庄子盖助孔子者”,“阳挤而阴助之”。苏轼始终保持着儒者的内核,又以一种完全不合时宜的礼法之外的人格独立于世。这里,相比庄子的“相忘于江湖”,苏轼选择了“寓意于物”。

雪堂之前后兮,春草齐。雪堂之左右兮,斜径微。雪堂之上兮,有硕人之颀颀。考盘于此兮,芒鞋而葛衣。挹清泉兮,抱瓮而忘其机。负顷筐兮,行歌而采薇。

《雪堂记》结尾处有一段歌。苏轼在歌中提到“春草”,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此岸世界,苏轼肯定了现世生活,又毫不理会天下熙攘的利来名往。“斜径”亦暗指陶潜的“斜川”,苏轼借用一系列隐居典故,安然考槃于此,采薇而歌。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在苏轼眼里,陶渊明仿佛是前生,在躬耕中他体味到适然之乐,甚至他不把此当作隐居,因为归隐还意味着刻意回避,在他看来,渊明是真心热爱这种生活,主动选择躬耕,而不是为追求名节或避世。

就在修筑雪堂这一年的大雪里,苏轼怀念他的朋友朱寿昌,写下了一首《江城子》,再次提到了陶渊明。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开帘倚窗,雪积平檐,在大雪中独坐冻吟,思念好友。也许寿昌你正与朋友宴乐。但在热闹中,会拿着梅花思念陶潜,这里陶潜代指苏轼。当然也可以从苏轼的角度理解,他正在思念异代知己。最后一句“人似雪”,苏轼把自己也比作雪,虽可爱,有人嫌。苏轼暗示自己被嫌弃,“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但又何妨,“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对苏轼来说,“雪似故人”这雪就是苏轼的故人,暗喻他重回雪的怀抱,这是冰凉孤独的世界,但也是使苏轼重回本原的世界。

苏轼更进一步,相比陶渊明“觉昨是而今非”,苏轼却没有否定从前,也没有肯定现在,对于他来说,无所谓肯定或否定,入世或出世,如果有了心意所向,逃世反而是留恋于世的表现,那也就同于留意于物的两个方面。雪绝对不是苏轼逃世的一种凭借,而是天性回归的象征,“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雪不是道德警醒,不是逃避世间的方式,而是“性之便,意之适”,是天命赋予人之性体的纯粹之意,是人在世间如其所是的具现。人的觉解和价值要通过此意得以明粹,人也在对物的意义赋予中得以体悟自身。苏轼绝不是要逃避这个世界,“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在最核心处,苏轼选择了儒家对现世的坚守,当然他选择适然的态度,并且不存“机心”,即苏轼哲学里的“无心”。以“无心而有志”来“以神行智”,从而“观物之极,而游于物之表”,茫茫天地间,一毫不取于物,一分不离于物,故而不拘于物。“圣人之无心,与天地一者也,以物为之心也,何已心之往哉。”人之心通过物之意来亘立,故使物成其意,从而与物共游于天地。最重要的是,天命、物理、人性都在人的主动合一中得以体现。这正是苏轼所描写的那伟大一刻,“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天地间一缕阳光透破遮蔽,于缝隙间透入,尘埃飞扬,如万物游聘,宇宙性体真实一刻得以窥见。

来源: 光明网

栏目热文

号雪堂的是什么学者(藏书道院是什么派)

号雪堂的是什么学者(藏书道院是什么派)

“甲骨四堂,郭董罗王”,说的是中国近代研究甲骨文四个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号鼎堂,董作宾号彦堂。...

2024-04-24 02:06:07查看全文 >>

号雪堂的是哪位使者(紫霄大殿是什么派的)

号雪堂的是哪位使者(紫霄大殿是什么派的)

溥仪的老师有七八位:陆润庠、陈宝琛、罗振玉、王国维、朱益藩、梁鼎芬、袁励准等,这些人里,不是状元就是翰林出身,学术造诣非...

2024-04-24 02:11:21查看全文 >>

雪堂是谁题写(雪堂是苏东坡的什么)

雪堂是谁题写(雪堂是苏东坡的什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对文章的创作背景有简要注释:“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2年秋...

2024-04-24 02:17:53查看全文 >>

号雪堂的学者是谁(蓬莱清水祖师什么法号)

号雪堂的学者是谁(蓬莱清水祖师什么法号)

溥仪的老师有七八位:陆润庠、陈宝琛、罗振玉、王国维、朱益藩、梁鼎芬、袁励准等,这些人里,不是状元就是翰林出身,学术造诣非...

2024-04-24 01:49:53查看全文 >>

屏幕尺寸标准图(屏幕 尺寸 查询)

屏幕尺寸标准图(屏幕 尺寸 查询)

近年来,带鱼屏显示器凭借其独特的超宽比例和宽阔视野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而其中部分型号标注为4K分辨率,不禁让人疑问:带鱼...

2024-04-24 01:47:04查看全文 >>

什么叫雪堂的典故(东坡雪堂的来历)

什么叫雪堂的典故(东坡雪堂的来历)

林语堂说:“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这句话,应该是苏轼在写《后赤壁赋》时的心境吧。被...

2024-04-24 01:49:44查看全文 >>

雪堂是谁写的(雪堂谁建的)

雪堂是谁写的(雪堂谁建的)

苏轼,又名苏东坡,才高八斗,宋朝一代大文豪,但是少有人知道,苏轼的书法造诣也是神采奕奕,在书法界也是有着颇高的成就。今天...

2024-04-24 02:33:11查看全文 >>

雪堂指谁(雪堂大结局)

雪堂指谁(雪堂大结局)

十九岁。苏轼离开眉山赴京应试。我十九岁到眉山,住县城北中巷,与三苏祠一街之隔,更换过几个住处,转眼四十五岁了。人到中年,...

2024-04-24 02:06:29查看全文 >>

被誉为雪堂的是谁(澡雪堂主本人是谁)

被誉为雪堂的是谁(澡雪堂主本人是谁)

苏轼《寒食帖》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三”,被历代文人所敬仰,也是收藏家的传家珍宝。这件传世名帖是苏轼亲笔所书,书法优美,内文...

2024-04-24 02:22:53查看全文 >>

雪堂是指哪一位学者(雪堂是什么典故)

雪堂是指哪一位学者(雪堂是什么典故)

【述往】作者: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学人小传罗继祖(1913—2002),浙江上虞人。自幼在祖父罗振玉指导下治学。...

2024-04-24 02:33:50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