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过一节早读、两节正课后,就到了早饭放学时间了。老家的乡下,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一日两餐的生活习惯。早饭一般就在九点半左右,有一个半小时的吃饭时间,近点的孩子可以回家吃饭,稍远的孩子只能自带干粮在学校完成早饭。孩子的干粮大都以方便面为主,此时就不必考虑是否营养的问题了,得先解决温饱。而我,则需要自己劈柴、烧火、做饭。劈柴喂马,海子的理想,我竟然实现了一半。可是,土灶里生火,对我而言,可谓十分困难,这可是我之前从未涉猎过的,属于严重“超纲”了,令我一筹莫展。好在山里的孩子早当家,很多孩子在上学的年纪就学会了做饭,生火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常规操作。于是,三年级一个叫“周玉桂”的小男孩就开始担起此项重任。
每次到了早饭及午饭放学时间,他就飞快冲进厨房。是的,飞快这个词一点都不夸张,孩子们不管做什么都是激情四射、干劲十足,当然,学习除外。他会在灶洞中用火钳先掏一个小坑,然后横架一个细枝,上面铺上干草、树叶之类的易燃物,便于引火。再上面依次架上最细的柴火、次细的柴火、较粗的柴火,最上面一定是两到三根最粗的,大约和喝水的普通玻璃杯一般粗细。而我,只需点上一张纸,伸进灶洞柴火下面的小坑,火就会燃起来。这个叫周玉桂的男孩,把这个工作整整干了一年,十分敬业,直到他三年级毕业去了乡里的完小。而在那之后,我也学会了此项技能,不必再麻烦学生了。多年以后,很多孩子的名字我都记忆模糊了,唯独“周玉桂”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在某一方面,他也算是我的老师了,我们互为师生,想来也是有趣。
当然,在完成早饭前,我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给中午在校的孩子烧水泡方便面。一下课,孩子们都迅速地把方便面拆好放在碗里,坐在各自座位上等我去给他们倒水。这里必须说明,因为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考虑,我不允许孩子们自己去倒开水,所以,无论是喝水,还是泡面,都得我亲自操刀,以防烫伤。看着他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我就调侃地说,你们要是学习也能有这么积极就好了。孩子们害羞地低下头。
泡面的时候,我闲来无聊故意逗他们。我会问孩子,需要水多还是水少?假若孩子说水少,我就会把水给他倒一点点,少到仅仅打湿面饼。后面的孩子一看,就会说水多。而我,则故意把水给他倒得满满的,满到离溢出来仅差之毫厘了。再后面的孩子见势不妙,有的胆小点的,直接不敢回答了,只是用貌似犯了错的眼神小心地盯着我,虽然他并没有错。有的孩子学聪明了,就会说不多不少,对于这种孩子,我就无计可施了,以至于后来他们全都是一个口径——不多不少。当然,那个可怜的倒霉的只用水打湿面饼的小女孩,我最后肯定还是给她添满了。至于太满的,就没法再调整了。其实,汤再多也多不到哪去,毕竟碗的容量有限。而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多喝点汤,也没啥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