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朱海燕
易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古代,因有易氏部落在此流域繁衍生息而得名。
易水发源于易州五回岭南麓,穿易县过定兴,与拒马河交汇,下白沟,达津沽,一路浩荡,奔流入海。元代勘定“燕山八景”时,尚要“重行易水三关路,为欠燕山八景诗”,足见易水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广泛。

/河北 保定 易水河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在中国的河流中,易水河并非是一条大河,但却是一条闻名遐迩的河,它的波涛震撼了2000多年历史,波涛里盛开的文化之花至今没有凋谢。2000多年前的深秋之季,当荆轲在这里作别友人,涉过这条河去刺*秦王时,燕太子丹及众多送行的人,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他毅然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婉的音调,送行的人皆垂泪涕泣。荆轲在前,众人在后,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亢激昂之声,让一众豪杰志士为之动容。那一幕情景,便定格于萧条的北中国的历史中,成为永不逝去的一道风景,与太行山一起立于中国大地上。
没写这篇短文之前,我总以为荆轲是燕赵人氏。一提到燕赵人的不屈无畏,就想到荆轲的英雄形象,他几乎成为燕赵人穿越艰难险阻的代名词。细读司马迁的《史记》,方知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搬到了卫国。卫国人称他为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他喜爱读书、击剑,是作为“北漂”者来到燕国的。荆轲到燕国后,结交了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他们成天在燕市上喝酒,并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就是这帮朋友,把他推荐给了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的燕太子丹。

/故宫博物院藏“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图片来源网络)/
他身负重任,并带着叛降秦将樊於期头颅的荆轲,刺*秦王不遂,反而惨遭*害。于是秦王大怒,命令王翦率兵攻打燕国。10月攻克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率军东退辽东,秦兵紧追不舍。秦军致信燕王,如果你*掉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王,你就会得到宽恕。为了保命,燕王*了太子丹,但并没有保住燕国。不久,燕国被秦国所灭。
上苍把寒如易水的匕首送给荆轲,这把匕首,没灭掉秦亡,且灭掉了荆轲,灭掉了太子丹,灭掉了燕国,灭掉了太子丹和荆轲的所有门客。此可谓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抑或说是一大壮剧!
是谁成就了荆轲?是秦王。历史上,趁月黑风高之夜,*人的刺客不乏其众,但他们谁也没有得到以一条河的名义,去纪念他的功绩,以一句歌词,去讴歌他的不朽,而荆轲做到了。因为他的目标指向的是秦王,虽没有如愿,但他的名字与秦王一样,走进了青史。
站在易水之旁,放眼眺望,远处黛青色的山影如巨龙一般蜿蜒远去,山下河边,有一棵苍劲的槐树立于大地之上。相传,后人为怀念荆轲惜别之处,在此栽下了槐树,取名为“武士”。这棵树铁干虬枝,像是活着荆轲,虽历经沧桑,仍立在那里,蒸腾着一种逼人的英风豪气。不远便是荆轲山,与其说是山,倒不如说是一个土丘。山上有荆轲雕像,腰挎短剑,英姿勃发,目光如炬,侠气浩然。两眼深沉着注视着前方,像是寻找秦王所立身的地方,仿佛在说:斗争没有结束,下一场的决斗,就在眼前。荆轲塔,建于辽代,古朴苍劲,巍峨挺拔。砖塔体现辽代的建筑风格,浑厚大气,塔上的雕刻、图案、纹饰都保存着原来的风貌。它立在荆轲的衣冠冢上,像一把利剑直刺苍穹。

/易水 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图片来源网络)/
易水流着,它以一个“寒”字,揭示了历史行进的艰难、冷峻、萧条与无情。从这里诞生的诗歌,无一不是经过寒水的浣洗,带有一种苍凉与悲壮。因为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句,便有了以后左思的“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便有了陶渊明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便有了骆宾王的“此地燕子丹,壮士发冲冠”;便有了王昌龄的“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便有了贾岛的“荆轲重虚死,节烈书前史……”

/河北 保定 易水 荆轲塔(图片来源网络)/
无论怎么说,可以认定荆轲为*人犯,且罪证确凿。为什么历史没有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什么历史一直把他作为英雄的化身?为什么纪念他的诗文络绎不绝?为什么他的生命像奔腾的易水一样,而活在历史的时空里?易水,你能否给以回答?……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