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不少老百姓,一直是有“青天大老爷”情结的。
贪官污吏横行,冤仇委屈积压,老百姓能怎么办?就只能期盼能出现一个“青天大老爷”,这个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秉公执法,最好还能聪慧敏捷,自带“名侦探”功能,这样就能惩奸除恶,为老百姓出一口恶气。
但归根结底,依靠“青天大老爷”,还是一个“人治”。
碰到了包拯,嗯,没错,百姓之幸。那没碰到包拯呢?或者说,包拯去世了呢?“青天大老爷”又没有基因复制,这任走了,下一任上来保证还是“青天大老爷”?老百姓只能像押宝一样,赌自己的运气,赌自己的家当,乃至赌自己的生命。
封建王朝,自天子始,本身就是“人治”,所以老百姓期盼“青天大老爷”也很正常。
而如今,我们强调的是“法治”。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这就是“依法治国”态度。
什么是“法治”?很简单,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不是期盼出现个“青天大老爷”。
所以,“青天大老爷”出现在影视剧或文学中,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如今现实生活中还成为万千老百姓的期盼,那就有问题了。
老百姓越能放下对“青天大老爷”执念,就越说明“依法治国”的成效明显。
任重道远,我们共同期待。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宋史·包拯传》
2、《包拯是如何被“黑”的?| 壹读百科》(微信公众号“壹读”,2017年6月20日)
3、《包拯及其与同年关系论略——兼论包拯稳立宋仁宗朝之原因》(杨高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月25日)
4、《包拯断案本事考》(杨绪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25日)
5、《论包拯崇拜的文化心理》(郭学信,《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30日)
6、《略论包拯反腐败》(杨国宜,《安徽史学》,1995年1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