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夷之地
直到"六王毕,四海一"的秦朝,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中国又平定江南各地,并征服百越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七闽之地率先建立了"闽中郡"以辖之。从此以后,"闽"这个荒蛮之地,始由中央政权派员进行直接管辖。当年,既设置郡治,自必派出一批中原官吏,南来闽地进行治理,而这也是中原汉人公开入闽之始。事实上,福建虽比中原开发较迟,但气候温暖,特别是闽南一带,四季总如春,终年不见雪。这种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逐渐吸引了大批中原北方人,南来福建开拓定居。
秦代之时,即有大道者流寓入闽来泉,隐居于郡北清源山,后人将其隐居处称为"大道岩"。而当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队伍,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天下群雄响应。此时,始皇所遣50万岭南成卒,闻风而作鸟兽散,部份转入闽来泉,定居于今江南镇一带。此后中原流寓、避祸、采药、探险及羽流之士也陆续入闽来泉,从而逐渐增加南来的汉人数量。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在沛县举事抗秦后,闽越族首领无诸,亦率部从刘邦灭秦破楚,迨刘邦称帝为汉高祖后,封无诸为闽越王以统管闽越之地。降至汉武帝时,无诸的子孙发生内乱,互相攻击,纷争不已,汉武帝乃派许滢率汉军五万,入闽平乱。八闽男子,被*殆尽,或迁至江准之地。于是汉军长期驻扎闽地,如许滢将军即驻于闽南之同安,分兵成守各地,至今厦门同安尚有"许营"地名,即当年许滢将军驻扎之地。
驻扎闽南各地之汉军,除将官而外,普通士卒均未能带得家眷。而在闽长期成守闻地、只好就地取材,娶闽南女为妻,但闽女性格坚强"男降女不降"而进行坚决抵制,但在汉军强压之下,只得进行消极抵抗,明代文史学家泉州人何乔远所著《闽书》卷三十八《风俗篇》云:"妇女出嫁,为父服丧三年,若不忍降也。"
那是因为汉兵入闽,*死她的父亲或兄长,然被通嫁给"人侵者"汉军只是心中不愿又无可奈何,所以妆奁中准备了一套丧事穿的白衫白裙,以便"为父服丧",婚后即选回娘家并长住娘家,七匝腰裤链,当年被捆绑之遗迹,衣背后一个特别的大补绽,当年被从渔船上强拉而云,衣服被船钉钩破之遗迹也,凡此等等皆汉武帝时五万入闽汉军强娶女,而长期流传成为特别之古风俗,至今尚保留在惠东崇武和大、小岞等地。
流传至今的闽南惠安女服饰
五万入闽國汉军及将官们眷属,连同此前秦代闽中郡官更,以及以各条道各种方式来到闽南地区的汉人此时已为数不少,并形成了个汉人社会,以其所带来的语言文化给当地人以明显而强烈的影响。
东汉末年发生黄巾之乱,引起了军阀大混战,当此兵荒马乱之时,定必有更多的中原人,为避战祸而流入福建,来到比较繁荣安定的闽南一带。
三国师立之势既成,吴国为现固并扩大后方,吴主孙权曾派兵五次入闽,并于景帝永安三年(260)于闽中置建安郡(王建设),又置东安县于丰州进行治理,着意对吴国的大后方八国大地进行大规模开发。
至此,闽南泉州已形成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汉人社会。其明显且十分突出的标志是于西晋司马炎太康三年(282),在泉州市区兴建规制宏散的道教宫观"玄妙观",六年以后,即太康九年(288)又于泉州西郊丰州九日山下,兴建巍峻壮丽之佛教禅林延福寺(古称建造寺)。古今中外没有批判性或讽刺性的建筑物,而只有正面表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伟大成就的建筑物。而泉州之玄妙观和延福寺,正是东汉末西晋初永嘉乱前,泉州已有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相当发达,庞大而成熟的汉人社会。
泉州玄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