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仅一分钟之后,因某电线迸发火花,驾驶舱内发生火情。
宇航员们尝试逃生:
格里森为怀特放下头枕;怀特解除了12个门栓,努力想打开舱盖;查非则与地面控制保持联络。
奇迹没有出现。
等地面人员在5分钟后控制住火情打开舱盖时,三位宇航员均已丧生,尸体连同宇航服被烧融在一起。
阿波罗1号的失败,“为后续的成功积累了经验”。
也让NASA变得更加谨慎,小心。
但在剧中,像爱德这类一线航天员,一开始只会觉得这种谨慎,是没种的表现。
总会有好人在试飞中丧生
但不能因为死了人就不敢大胆试飞了啊
当这发言第二天见了报,爱德因此被处分。
但还是继续跟领导硬刚:
爆炸后,我们就小心翼翼
我们应该勇往直前,而非如履薄冰
而这份让上司哑口无言的话。
想告诉观众的:
不仅早期探索外太空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工作。
以及“不惧牺牲、勇往直前”的斗志,一直是人类征服外太空必不可少的品质。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
《为全人类》不是一部典型“美剧”。
它无色情,无黄暴,节奏也不快。
它不靠这些吸引人。
所以亮点何在?
要Sir说。
它其实展现了一种被称作是“主旋律”的东西。
对,不只是美式的。
真实的美苏冷战中,太空竞赛,一直是人类历史最高光的时刻。
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在上世纪60-70年代间实施。
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有80多个科研机构、200多所大学、2万家企业参与其中,总人数超过30万人。
1969年至1972年,美国成功发射了阿波罗12~17号飞船,先后有12名宇航员登月成功。
这是人类仅有的12名。
而苏联也不遑多让。
第一部航天器、第一名真正的航天员、第一次登上太空……
△ 宣传海报“为人类的路打通了”
以至于半个世纪以后,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二手时间》里回忆自己和父亲的亲身经历时,也提到:
他自己是在加加林飞上太空之后信仰共产主义的。我们第一个进入了宇宙!我们无所不能!爸爸和妈妈也是这样培养我们的。我也曾是十月党人,佩戴着一个十月革命徽章,先是少先队员,然后是共青团员……
那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最智慧的头脑,最伟大的勇气,最极致投入,去尝试触摸人类未来边界的时代。
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为全人类》这部剧,想回望的,就是这份曾经属于全体人类的“主旋律”。
在剧中从各个角度都做了呈现。
大的方面,如国际局势。
苏联,因为太空竞赛的成功。
避免了衰落的命运,并未在1991年解体;
美苏争霸一直从第一季的从五十年代持续到了第三季的九十年代末。
太空竞赛,从谁先登上太空、水星,一路发展至月球、火星。
小的方面,如主角。
爱德大胆、英勇,在工作中“不拘小节”,但在家教上颇严:
女儿长大了想学艺术,学戏剧?
那怎么行!
工程、物理、电脑科学
这些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