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
葵和我们今天吃的秋葵是一家,同属于锦葵科。这个菜到今天还在吃,在南方的冬天很常见,叫“冬寒菜”或者“冬苋菜”。它跟苋菜有一点像,但叶子没有苋菜柔嫩爽滑,叶片表面有很多小刺毛。烹饪的时候,人们会直接把葵剁碎,做成葵粥。
既然葵的味道并不好,为什么还会成为秦汉时期重要的蔬菜?一是因为它好种,无论南北,只要种下去就会有收成。二是因为它耐寒,在冬天也能够生长,所以它就成了人们重要的营养补充剂。彼时的葵,是当之无愧的“百菜之王”。
到了唐朝,人们会种一种特殊的蔬菜——地黄。今天我们在北京的路边还能看到地黄,盛夏时节地黄的叶子长得非常肥大,像菠菜一样。在唐朝,人们不吃地黄的叶子和花,吃地黄的根。地黄的根长得像缩小版的胡萝卜,因为它的药草味,人们后来就不把它当蔬菜食用了。
地黄。
到了宋元时期,一种关键性的蔬菜出现了——大白菜,直到目前,大白菜都是中国人餐桌的“当家菜”。
大白菜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蔬菜始于宋朝,到元代出现了今天这种包心、能过冬储藏的大白菜。那个时代也发展出了窖藏技术,人们在菜窖中可以将大白菜储藏一个冬天。而且大白菜的营养构成很好,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C的含量可以和柠檬媲美。大白菜的纤维素含量也很丰富,吃下去肠胃通畅,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只有一种蔬菜可以吃,还要满足日常营养需求的话,选大白菜绝对没有错。
宋代徐古岩的《寒菜图》。
明清时期,中国的蔬菜中多了很多漂洋过海而来的蔬菜,像土豆、西红柿、辣椒,进入我们国家后很快就被人们接受了。当时人口急剧增长,人们需要新的营养来源。
像辣椒这种蔬菜,人们很快接受它可能并不是因为它“下饭”。辣椒的营养元素非常丰富,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是柠檬的3倍到4倍。而且它易于种植,对土壤的要求很低,平原到高山都能种植。正是这个原因促进了辣椒在中国的推广,最终成为“国民菜”。不管是辣椒还是甜椒都被人们很快地接受了,核心原因在于它们的营养太符合中国人的需求了。
辣椒。
到后来我们的蔬菜更广泛了,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种代表蔬菜——芦笋。芦笋味道鲜美,还与我们一段历史记忆有关。在80年代我们推广种植芦笋实际上是为了出口创汇,当时人们会把芦笋加工成罐头出口。现在我们拥有了发达的制造业,可以出口大型的工业制品,但在40年前小小的芦笋身上却承载着我们这段记忆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