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学课本
童话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孩子的课堂毕竟是现实的,在这里接受的教育,不是沉浸在一种脱离现实的、不知稼穑生存的悬浮境界,而是要让儿童走在一种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引导之中。
我们看一下现行的小学一年级的上学期教材,没有一篇课文是介绍孩童所身处的社会现实的,这里看不到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一年级上学期课本目录
而五十年代的课文中,却全面地介绍了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让孩童觉得自己是生活在现实的热气腾腾的中国。
而奇怪的是,“部编本”教材里,也将五十年代的第三版的教材里的不少老课文,移植到现行的课本里。
从某种意义上讲,“部编本”的教材, 更像是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批编写者,把他们自己童年时接受的一些课文,以怀旧的样式,又选入到现在的课本里了。
“部编本”语文课文的第一篇课本,名叫《秋天》。全文如下: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
啊!秋天来了。
这篇课文来自何处?
诡异的是,这篇课文,却被莫言悄无声息、不动声色地融入到《红高粱》的小说中。
我们看看莫言在《红高粱》里描写:
“秋风起,天气凉,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十”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构思与句式,与这篇《秋天》的课文如出一辙。
莫言是一个极擅长模仿的人,他的小说里,大量移植了《静静的顿河》中的语句与意象,从而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其模仿的酷似性,甚至达到了疑似抄袭的程度。
比如,莫言在《红高粱》里的这一段看似独创的描写,实际上在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我们看看翻译家金人译本中的描写:
“太阳在他们头顶上照耀着,黑色翅膀的雁群,忽而排成一个圆阵,忽而排成一个天鹅绒似的黑色人字形,高叫着在深蓝色的天空飞过。”
应该说,莫言作为1955年的生人,他在小学时,所接受的教材,正是第三套语文教材,他不自觉地在后来的写作中,把小学时的课文天衣无缝地夹入到他的小说中。这也就理解他能够把《静静的顿河》“无声胜有声”地化入到他的小说的抄袭疑云了。
现行小学课本里的《秋天》来自何处?
我们从往日的教材里找一下。
我们发现,这篇课文的最早雏形,出现在民国的小学课本中。
这套教材由当时的知名学者张元济、蔡元培、王云五、胡适等参与编写。
全文如下:
《雁南飞》
西风起,雁南飞,
一会儿排成一字,
一会儿排成人字,
队伍很整齐,
晚上一同宿,
白天一同飞,
相亲相爱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