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字的演变。
六、词语之“牛”
成语、诗词和谚语中有许多是包含“牛”字的。如“汗牛充栋”比喻书籍很多;“舐犊情深”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对牛弹琴”比喻对不能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牛头马面”比喻各种阴险丑恶的人,因为迷信传说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一个头像牛,一个头像马。“牛鬼蛇神”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九牛一毛”是指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牛高马大”比喻人长得高大强壮;“多如牛毛”形容很多。
《诗经 · 小雅 · 无羊》:“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鲁迅《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古今著名的词句。
谚语如“初生牛犊不畏虎”“*鸡焉用牛刀”“牛不喝水强按头”“风马牛不相及”都是随口道来。牛市、吹牛皮、牛气冲天等词汇正代表了“牛”字在当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七、星宿之“牛”
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太阳、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由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其中北方玄武七宿包括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
牛,古称牵牛;女,古称婺女或须女。据说牛宿和女宿的名字是从牛郎和织女二星转移而来的。1978年在湖北随县汉代的曾侯乙墓中,出土文物中有一个漆箱,其箱盖上以篆文书写有二十八宿的名称,其中牛、女二宿写作牵牛和婺女,可见这两宿的名字由来已久。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之一,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现。牛郎织女隔着天河鹊桥相会的七月初七晚上,称为“乞巧节”,这一天还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版的“情人节”。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古典中蕴含浪漫,描绘了难能可贵的曲折爱情故事,激励着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决心和勇气!
实际上,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星距离地球16光年。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也很远,有16.4光年,不要说七月初七一夜之间相会,即使打个电话,也要16.4年才能传到对方呢!
在山西省和顺县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地名,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广为传诵。和顺县也因此被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八、文物之“牛”
我国各地历代以来有关“牛”主题的文物很多,在鄂尔多斯同样如此,让我们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王氏水牛,是以鄂尔多斯居民命名的哺乳动物化石。王氏水牛,是萨拉乌苏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属哺乳类洞角科水牛属动物,其两只角与其他水牛明显不同,从根部至顶端的横切面均为等腰三角形。1923年,在乌审旗大沟湾进行的古生物考察活动中,参与考察活动的当地牧民旺楚克的女婿王顺不幸因意外塌方事故身亡。考察组负责人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等,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牧民,便将当时新发现的一个已经灭绝了的水牛新种属,命名为“王氏水牛”。
王氏水牛角化石。
虎牛咬斗纹金牌饰,呈长方形,中央浮雕一只呈匍匐状的牛,四肢平伸,上下两侧各有两只头头相向的猛虎,分别死死噬咬着牛的颈部和腰部,牛虽然完全受制于猛虎,但仍在拼死抗争,尖利的犄角分别穿透了两侧猛虎的耳朵。牌饰直观地反映了草原上司空见惯的猛虎捕*野牛的生动情景。除此之外,还另有深意。牌饰中的虎,应取意于天上的昴星团,牛则取意于黄道十二官的金牛宫,由于昴星团位于金牛宫中,因此,虎群(四虎)噬牛所要展现的,就应当是早期北方民族称雄草原,独步天庭的宏伟目标。
虎牛咬斗纹金牌饰。
双牛纹青铜牌饰,画面为透雕的双牛图案,双牛左右对称分布,牛头相对,低头曲颈,双目前视,四肢直立,牛尾上卷于背部,构图巧妙,犹如一幅剪纸画,生动而富于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