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马儿,指的便是浇头,通常在菜或汤面上放少许的小菜,或添加味道,或搭配颜色。有的时候,用熟鸡蛋片或菜蔬来装饰菜品,叫做“顶马儿”。“顶马儿”飘在汤上,顺嘴就叫成“飘马儿”---以此来指代浇头,灵动形象,让人对浇头充满了想象。
浇头 / 盖浇饭
面有浇头,饭亦有之---盖浇饭是也。如果对于面与饭的浇头都不陌生,你就会发现,但凡能够给面做浇头的,拿来做饭的浇头,几乎没有不合适的。猪牛羊鱼虾蛋菜笋菇,“浇”在饭上,哪一样都成。
假如要我选择,“盖浇”大约还是鱼香肉丝配酸豇豆,色彩明艳,口味咸鲜,而浇头,则所费不昂。盖浇饭的“溯源”,与面浇头一样古老---郑望之(宋代)《膳夫录》里介绍,唐代流行“王母饭”,内容是“遍镂卵脂盖饭面,装杂味”。翻译一下即是,细肉丝加蛋盖在饭上,“味杂”---干嘛叫成“王母饭”?想一想也就释然,它和“飘马儿”如出一辙,不如此,何以显得高大上呀!
见过最笃悠悠对付浇头的,是在苏州功德林。一位食客将面碗搁在一旁,专心享受浇头---油润的香菇酽红发亮,几块烤麸浓油赤酱,这两样是这家素菜馆的招牌。这位老兄抿一口小酒,嚼一点儿香菇,再一口小酒,又一口烤麸,慢条斯理,旁若无人。时间久了,刚进门的客人,还以为他成了店里的掌柜。美食当前,用心来仔细体味,这是真食客该有的态度---哪怕它仅仅是一小碗浇头。
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浇头? 搜索一番,记得有那么两回。一次是正月在上海,大清早去玉佛寺,吃一碗香菇面。看起来碗里就那么几片香菇,汤面却有一种异样的香味。清末翰林院侍读学士薛宝辰一生茹素,他在《素食说略》中,总结蘑菇的妙用,认为蘑菇味在汤,素蔬中高汤也。用此汤做菜,“隽永无似”。玉佛寺的香菇面,大约是“菇汤”出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