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几朵花,就可烹一碗“暗香汤”,古画里摘花的爱花人。
岭南暑湿,先民饮食不可无汤
广府人爱喝汤还有另一重原因。广州地处亚热带,背靠五岭,面朝大海,河流交错,山清水秀。然而,说到气候,包括广州在内的整个岭南地区都是又湿又热,人们易患疟疾、脚气、喉科病等疾病。故而,岭南在古代甚至被称为瘴疠之地。《黄帝内经》里说,南方生热,热生火。宋代学者周去非撰写的地理学著作——《岭外代答》里则说:“南方凡病皆谓之瘴。”为免受湿热瘴疠之苦,聪明的岭南人就地取材,熬制药汤,又为了让味道好喝一点,便在药汤中添加一些肉、骨头等食材,各种老火汤便由此产生了。据史料记载,岭南之地,暑湿所居,粤人笃信汤有消热去火之效。
湿热之苦,北方人往往难以适应。淮南王刘安劝谏汉武帝慎征岭南,说:“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不过,刘安不知道,当时盘踞岭南的南越王早已开始用汤水战胜瘴热、湿气。
据央视《南越印象·食在南越》报道,相传南越王赵佗初到岭南,脊背长疮,体困力乏,便命令军中食官专门搜集治疗秘方。食官深入南越民间,遍访当地名医,最终配制出一系列膳食汤料,装在鼎里,然后用柴火炖,短则数小时,长则经日炖煮,每日取汤汁供赵佗饮用。赵佗饮后果然身体状况大为好转,遂赐名为“尚汤”。
在西汉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宫署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可用于煮汤的炊具,如底部有烟熏痕迹、内装有猪、鸡、鱼骨骼的越式铜鼎,以及青铜鼎、陶鼎等。古文物学者陈彦堂在《人间烟火——炊食具》中提到,根据当时鼎的成分构成,可以推论其是制作羹汤的工具。
《说文·鼎部》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南越王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今天广州人喝汤的习惯,很可能就是从南越王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
炊具 南越王博物院供图
唐代岭南人待客,必有“不乃羹”
唐宋时期,随着大庾岭驿道的开通、西江通航以及海上交往频繁,南北交往、内外联系更加畅顺,中原饮食、南越饮食、海内外饮食交相融合,汤渐渐开始成为待客美食。据唐昭宗时期(867年-904年)出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在《岭表录异》一书中记载,当时岭南人家特别流行喝“不乃羹”。它是用羊肉、鸡肉、鹿肉与骨头一起煲成的汤,肥浓鲜美,上菜的时候,肉捞出来弃之不用,只以汤待客。当时请客人吃饭,宴席上必须有一道“不乃羹”。一大盆“不乃羹”摆在席上,大家用一个大勺子轮流取饮。喝了这道汤,就没什么事办不成,故名“不乃羹”。
随着历史的脚步,广州人对汤的喜爱愈加浓厚。南越王博物院展出的明清广州炊具中,就有用于煲汤的带把陶罐。南越王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表示,当时,广州人已养成了煲汤的习惯,食材也常因时令而变,春夏能清热解毒,秋冬能补充营养,调理身体。
如今,广州的地理环境虽已有了巨大变迁,但湿热的气候与古时并无二致。广州一年四季雨水多,三四月份还常常会出现回南天,湿气颇重,这也是广州人离不开汤水的原因。
清代外销画里的小贩,肩上挑着的器皿里装着热乎乎的汤汁。
汤里温情
如果有人问广州人,谁家的汤最好喝,答案一定是“妈妈煲的汤”。
阿妈一句“回家喝汤”广州人从小听到大
有人说,广州人的血液里,三分之一是凉茶,三分之一是广式糖水,还有三分之一就是阿妈的“秘制靓汤”。
广州靓汤,天下闻名。累了一天,回家一碗新鲜食材熬透后析出的香味扑面而来。老火靓汤,让你从还未喝它开始就浑身舒坦,瞬间忘了拼搏职场的疲劳,几碗慢慢喝罢,仿佛一身疲倦,尽数散去。广州靓汤就是有这样神奇的魅力。
曾经有美食家赞誉说,汤是广东饮食文化的全部底蕴,更是“广东男女老少日常生活的幸福源泉”。广州人将能否做出美味的老火靓汤作为衡量贤妻良母的标准之一。从小到大,家人围着桌子吃饭,一定要有汤才行,这几乎是所有广州人的共同记忆。一顿住家饭,总是从汤开始。雾霾天、寒冬、酷暑、熬夜咳嗽、湿气重……什么时候该喝什么汤,当妈妈的了然于心。
广州人崇尚“药食同源”,妈妈们以药入汤,壮身补脾、清热排毒,秘方层出不穷。广州食养坊创始人张卓思出身中医世家,对此深有体会。她说:“我是地道的广州人,对靓汤有非常深的感情。外界对广州最大的印象之一就是美食、靓汤。”因此,她的梦想就是把广州靓汤卖到全国,把广州的汤文化推向世界。
要说最经典的广州靓汤,非老火靓汤莫属。所谓老火靓汤,是广府地区传统名汤,主料多为鸡、鸭、排骨等肉类,辅料常见粉葛、鸡骨草等。“老火靓汤”之“老”在于时间长、火候独到。曾任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赵荣光说过:“粤菜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就是因为广州千年来传承的老火靓汤。”
木棉花晒干,以备煲汤。
煲一味老火靓汤,看似简单,其实真不容易。广州人煲汤很有仪式感,首先,煲汤用火有文武之分,文火是小火、弱火,武火则为大火、猛火。老火靓汤就是用文火煲约三个小时,“三煲四炖”之说也由此产生。然后将肉料放在有两三片姜片的开水中过一遍,叫“飞水”,主要是除去肉中血水,去膻减腻。再将肉料捞起来用冷水冲洗,沥干水分。然后,在砂锅中倒入适量清水,放入肉料和配料,加盖大火煮开转入小火煮2-3小时,至食材熟透,揭盖放盐,即可食用。
老火靓汤闻名遐迩。不过,在广州,还有炖汤、羹汤和滚汤等,哪怕上班没有时间,弄个生滚汤也不错。总之,只要有汤,这一天便很满足。
熬的是汤,煲的是岁月。这么辛苦为了一口汤,广州人最乐意。因为,一天不喝汤就感觉不自在,一个星期没有喝汤,就会觉得身体干涸,没有了灵魂。如果有人问广州人,谁家的汤最好喝,答案多半是“我家的”。妈妈那句“回家喝汤”,伴随了多少人的成长。老广州还有个典故,说未来女婿上门之前,女方父母都是用“饮汤”来表达是否中意,如果哪一天女孩子对男方说:“今天我妈请你饮汤。”那八成就是“过关”了。饶原生说,很多外地媳妇嫁到广州,学会说粤语之前,就已先学会了煲汤。想来,如果当年造字的仓颉是广州人,“家”字一定是“屋顶下的‘汤’”。
让广州人想家,只需要一碗靓汤;让外地人对广州印象深刻,也只要一碗靓汤。著名歌唱家王昆曾回忆说,红线女在广州生活,习惯了每天喝汤,到北京开会时,汤更不能少。连王昆家里的阿姨都知道,红线女喝的汤必须用小火炖五六个小时。那时,北京人多用煤气罐。红线女煲汤,几乎两天要换一罐煤气,有时候一天一罐。因此,红线女到访之前,王昆家的阿姨总会先备好煤气罐。
对广州人来说,家人探望病人,最好带上一煲亲手做的汤。王昆还讲过一个故事。2006年,她住了很久的医院,一度身体很不好。红线女千里迢迢从广州飞过去,连行李都没带,就捧着一罐汤到了北京。她在王昆的病房里小坐了一会儿,又飞回了广州。当时红线女已经八十岁出头了,飞来飞去,就为了送一罐汤,她说这是“千里送鹅毛”。王昆全家特别感动。王昆说,她一辈子结交了很多艺术家朋友,红线女无疑是最好的朋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