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社交网站首页,我们经常可以在同一时间刷到、来自同一个“谐音梗”或者“缩写梗”的内容:
“awsl(啊我死了),深夜又emo(情绪低落)了。”
“我去,芭比Q(完蛋)了。”
“这真是不值得我付出zqsg(真情实感)。”
“我真是栓Q(谢谢)了。”

你一定深有体会,不管自己愿不愿意玩梗,反正每隔一段时间,总要被这些层出不穷的“梗”轰炸一番。
如果说这样的“病毒式传播”只来源于网友,而没有平台的推波助澜,可能吗?合理吗?
流量为王,“口嗨”至上。
但这样的流行,恰似一种让人渐渐“上瘾”的慢性毒药。
我们似乎都忘记了,在这些快餐式的表达方式出现前,我们是怎么“好好说话”的。

其实对于谐音的使用,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化里并不是新鲜事:
平日我们打碎了碗,要喊“碎碎平安(岁岁平安)”;
新人婚床要铺红枣和桂圆,寓意“枣生桂子(早生贵子)”;
新家入伙要放上橘子和苹果,代表“大吉大利”、“出入平安”;
孩子高考时,爸爸要穿红色衣服,妈妈要穿旗袍,表示“一路长虹”、“旗开得胜”的祝福……

图 : 高考 | 图源©南方都市报
但这些“谐音梗”,大多包含着美好的祝愿和温情脉脉的调侃,表达形式也格外含蓄优美。
这是因为,一套语言体系,承载的往往不只是沟通的基础含义,更是一个民族蕴含其中、延续千年的文化内核。
中文有多美?
从字体结构,到书法艺术;从音韵格律,到朗读吟诵。
颜色不仅是红橙黄绿,也是“桃红、玄黑、月白、黛青”;
节气不止春夏秋冬,更有“惊蛰、谷雨、小满、芒种”;
地名可以是北上广深,也可以是“长安、云梦、蓬莱、敦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