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十四节气 | 图©百度百科
写月亮,不是“你看这个月亮又大又圆”,
而是“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写暴雨,不是“比依萍去要钱那天的雨还大”,
而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写一生挚爱,不是“爱吃什么油?爱老虎油”,
而是“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图:《从前慢》——木心作家 | 图©百度百科
当网络平台不断“推陈出新”,用各种各样的热词与热梗,
麻木着我们的神经、消解着我们的表达。
这些“梗”越是被广泛使用,一些表达更精确、更生动的词语,则越会被冷落,甚至遗忘。
在小红书上,有个词流传甚广:“累丑”。
指的是一个人长得并不难看,却因为生活的疲劳,显得五官失神、状态很差。

网友们深以为然,并纷纷表示自己也是“累丑”一员。
似乎大家都遗忘了,有个词叫“憔悴”,还有个词叫“形容枯槁”。
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
语言并非一尘不变,我们当然可以适度地发明和流行新的词汇与用语,让表达更加多元化。
但当这些简单粗暴的语言,已经像疯狂生长的野草一样,侵占了文化的土壤,
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多年以后,我们留给后辈的文字记忆,到底会是些什么?

网络“谐音梗”对于未成年人的荼毒,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初现端倪。
要知道,“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未成年在校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
对于已经形成完整语言系统的成年人而言,这些缩写与谐音梗,也许只是无聊生活中的一个消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