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我们怀抱一本书就像是去了台湾阳明山旅游了一趟,我们现在的位置就在桃源亭。这是一个旅游的导游图,我们刚才在大屯瀑布区游览了一番。我们依然还记得金艳*金龟还有闪光玫灯蛾,它们在此迎接着一波又一波的游者。
邱老师长期醉心于昆虫生态的调查,也出版了许多介绍昆虫生态的图画书,这次却选择了以‘无字书’的方式创作,为什么呢?我想让更多孩子关心自己生长的土地,关心同样住在这块土地上的生物,他想证明科学类图画书并不是只有硬梆梆的知识传递,它依然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画家结合了自身的摄影与绘画两项专业,呈现《我们的森林》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带领读者认识台湾的森林生态。
为让更多人也能毫无顾忌地奔驰于自然美感的幻想空间,也为唤醒人们对森林的记忆,希望父母能多利用假日的时间,带着孩子走进自然中,重建孩子对森林的喜好,他在书中大量运用镜头拉近拉远的方式,从一只瓢虫背上的红,黑斑纹,拉远至白鹭莺,台湾蓝鹊,黄肩长角花金龟、金艳*金龟、高砂蜻蜓等昆虫或哺乳动物的相貌,乃至整个森林的林相,带领读者从森林中的细微处开始,展开一趟自然观察之旅。
【第18画面】

解析:
这是阳明山公园的导游图吗?或许是,或许是作者的指向。我们从近及远的看到了大屯瀑布区的自然的生态。画面中呈现出时间、空间的转换,有夜晚、清晨的时间交替,亦有云雾缭绕的画面,传递出雾林带的特色。
为了创作《我们的森林》,你可知道画家是如何构思的吗?首先,邱老师会先做足了功课,利用表格设计每一跨页昆虫的出场顺序,从一百多种生物中精挑出低海拔且常见的物种,然后在脑中开始设计脚本,安排每一跨页的场景。接下来,开始进入‘草图制作’阶段,为了完美呈现,邱老师利用描图纸描绘每一跨页的场景,再用铅笔转印到画稿纸上。最后来到‘上色’阶段,一般画家通常都是先画背景再画主角,但他并没有限制启笔位置,而是依照自己当时的情绪,一小块一小块慢慢地画,每天安排工作进度,今天不会上到色料的区域就用白纸盖住避免弄脏了。如此坚持而有原则的画家,你能想象吗?光是小一片的翅鞘就花了他一整天的时间,而一幅画作少说也要花上一个月以上呢,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本书竟然历时了两年以上。再者,你知道邱老师是用哪种颜料画的吗?是压克力颜料,画笔是一号笔,很讶异吧。创作到后期时,听说邱老师手都长茧了,贴心的儿子用布包裹画笔,让父亲得以继续创作。
【第19画面】

解析:
最后一幅,是大冠鹫的眼睛。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枝头和天空中展翅高飞的大冠鹫尽收眼底。
作者在《我们的森林》这本书中运用电影镜头Zoom in的方式,从大冠鹫的视角出发,投射到一只瓢虫的黑点揭开序幕,画面慢慢拉远,带进整个森林的全貌,随着镜头的移动,眼前的景象渐次变化,由自然的森林景观,进入人为开发的地带。借此传达出:森林原本是所有生物的栖息地,它们自己物竞天择,却不会消失。当人类为了方便进入森林,盖起栈道等人工设施,森林开始产生变化。错误的生态观念,造成外来种的入侵,可能引发生态失衡。
由森林的变化,延伸至整个社会环境:空气质量越来越差、雾霾频频笼罩在我们头顶,曾经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脆的虫鸣、甜美的花香,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都将警醒: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本书适合引导孩子认识森林的特色、物种、生态,学习从观察中找出隐藏的细节及意涵,培养孩子美学欣赏的眼光及环境观察之能力,进而学习尊重、爱惜自然环境。
书读完了,我们之前只是注意了解了各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但是没有注意过它们的运动方向和动态变化。我开始根据导读往前翻,提示大家寻找瓢虫,它究竟去了哪儿。然后观察其他的点。从脚印开始,到开始的大冠鹫,瓢虫的斑点,蝴蝶,蛾子飞走了,瓢虫的幼虫爬走了,蚂蚱,蜥蜴,蛇也来了。因为蛇会来吃谁?所以蜥蜴逃走了。瓢虫会不会被青蛙吃掉了?来了一只蓝色的蝴蝶,落到水边喝水。鸟没有吃蝴蝶,蛇也离开了。小白鹭飞起来了,来到湖面,蜻蜓,翠鸟,翠鸟飞走了,也许是看到了鱼,猕猴……
【第20画面】

解析:
书末的附录中,作者贴心地设计了“隐藏式的图码”,帮助孩子能更好地探索大自然的生态奥秘,比如了解生物的拟态、生物的保护色等特点。
《我们的森林》是台湾生态绘本作家邱承宗的一本无字绘本,没有字的绘本,有什么看点呢?这本书里呈现了台湾阳明山上的一个公园里的动物和植物,与我们读者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阅读热情。我们在读这本书的同时,回忆我们常见的植物和动物,我希望孩子们阅读这样的书时,不会因为物种的陌生产生疏离感,而是在抬起目光好奇地打量新奇陌生的事物的同时,也低头审视周围,把关注点落实到我们身边的寻常动植物,在心底绘制一幅《我自己的森林》。
【后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