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韩文中会有很多使用英文音译的词语,朝鲜文中汉字读音的字词比例依然很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朋友听朝鲜新闻竟然感觉还能听懂的原因。

虽然南北半岛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全盘使用谚文作为官方文字,但毕竟汉字已经在朝鲜半岛存在了两千多年,朝鲜语言中已经存在大量中华文化的痕迹,各种历史文献、成语、诗词都是汉字组成,废除汉字使得韩国人对本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大消极影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只会谚文的年轻一代后,很多韩国的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个问题,谚文毕竟是一种“表音为主的文字体系”,而长期接受汉文化的半岛存在大量汉语词汇,如果弃用汉字,会导致很多同音不同字的存在。


这在日常沟通中确实没有问题,但是一旦涉及到“严谨性较高”的文字工作,谚文的劣势就凸显出来,这种表音文字并不够准确,会带来很多的歧义。
比如谚文中“义士”和“医师”的写法都是(의사),如果韩国学生不了解历史背景,突然看到刺*伊藤博文的安重根义士的表述后,很可能会以为安重根是个医生。
这一点就算是韩国驻华大使馆都做了一套生动的图片来描述,比如“苹果”和“赔礼”,“梨”和“船”,这种广泛存在的同音不同字的情况,如果用于严谨的文字记录工作,很可能会导致歧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