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壶和同样是玻璃瓶子装的白沙糖都放在桌子上,大家自助,因为有人喜欢吸溜薄的油炒面,像我这样的,就喜欢糊嘴的油炒面,就少放点水。
油炒面不放糖其实也很好吃,但是小时候谁会拒绝糖的甜蜜呢?我放糖也和别人不一样,像是我弟弟,就喜欢在放水之前放糖,我则是相反,我先冲泡好,最后放糖,因为我喜欢白砂糖混在油炒面里面的颗粒感,咯滋咯滋的,不光甜,还有存在感。
我从小就是一个有口腹之欲的人,最近肠胃不舒服,我还在想是不是就是因为从小太能吃了,也不拒绝别人的“投喂”。
相比于其他的堂、表兄弟姐妹,我不是在我奶奶家长大,可能正是这个原因,我每次去我奶奶家吃饭她都会重点“关注”我,米饭刚吃下一半,迅速一勺子补充上,不停给我夹菜,就连油炒面我都可以喝两碗,也因此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吐了,因为吃太多,哈哈哈。
言归正传,继续说回油炒面。比起我吃过的北京、东北和西北等地区放了芝麻、葡萄干甚至青红丝的油炒面,我奶奶做的是最基础版本的,什么都没有,就是油和面。
我奶奶家的锅就是我们胶东农村必备的大铁锅,七、八印的那种,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印通人,七八人都可以满足的大锅,但真的很大,是直接通火炕的。
大锅一直保持温热的小火,下面粉,是的,大家没看错,就是在锅里没有搁油的状态下放面粉,不停翻炒,直至面粉变黄。
就这一个步骤,我在小时候一直觉得我奶奶是练过铁砂掌的,不知道是不是出现了记忆误差,我总觉得我奶奶直接用手掌炒面粉,哈哈哈。
面粉炒至变黄后,盛出来备用。此时锅中放入猪油,有一点我感觉还是很神奇的,我这个人不太喜欢吃猪油的味道,但唯独用油炒面,即便是我味觉灵敏,也没吃出猪油的味道,小的时候我还在想,猪油和什么最搭啊,那必须是炒面。
一小块猪油,我奶奶会用铲子在大铁锅中不断化冻,让它和铁锅产生的面积尽可能大,方便之后面粉和猪油均匀相遇。
油彻底融化之后,就会看到锅底其实没多少油,都挂在锅子壁上,倒入刚才炒好的面粉,继续翻炒。
当面粉和猪油充分融合之后,面粉的香气、油脂的香气就藏不住了,毫不夸张,隔着我奶奶家的天井、大门以及隔壁邻居家,我在隔壁隔壁家玩耍都闻到那香味儿了,我就知道有口福了!
讲究的人家油炒面还会过过筛,毕竟油脂和面炒制的时候,就容易形成一个小团,我家都很“爷们儿”的性格,再说我很喜欢吃那个小面团,吃到就会觉得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