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2年春来北京的。
来北京以后我的高中美术老师老白在大兴的城中村给我和他的表哥(裴哥)租了一个房子,是胡同里开门就进卧室的那种,当然很便宜,房租每月120块。房里有个很破烂的双人床,一个破旧的实木柜子,还有个12寸的黑白电视,以上就是全部家当。
裴哥比我大七八岁,医学院毕业的,在老家的镇卫生所工作,是个全科大夫。他来北京时孩子才满月,据他说工作倒是不累,但是挣得太少了,每月收入三百块左右吧。三年前结婚娶了媳妇,平常还好,工作休息的时候能收拾收拾田地庄稼啥的,吃喝倒是不愁。但是现在有孩子了,感觉压力有点大,就把工作做了停薪留职,来北京闯一闯,看看机会。
就这样我们都算是安顿下来了,接下来就是找工作,和熟悉这里的一切。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网络很发达,在网上投简历就可以了。那个时候找工作得看报纸,当时最有名的找工作的刊物就是《手递手》报纸,上面登满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广告,根据需要自己打电话联系。
工作的事也安顿了下来,他找了一个医药代表的工作,说白了就是推销药品、医疗器械啥的。我找了一个设计工作,每天画效果图、施工图。工作不轻松,每月800块钱,不管怎样,先稳定下来再说吧。
不过,接下来我俩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我俩都不会做饭。
早饭都是在路边摊上买着吃,煎饼果子或者烧饼啥的,很便宜。中午在单位吃盒饭,有送的那种,最有名的就是丽华快餐。去饭店里吃也不贵,一碗打卤面条小碗一块五,大碗两块。晚饭就不能在外面吃了,自己做一点,省点钱,也能对自己的口味。
我们买了锅碗瓢盆,去粮油店买了米、咸盐酱醋、用矿泉水瓶打了食用油、租了煤气罐等置办妥当。主食好说,有电饭锅焖点饭,或者买馒头花卷啥的。
菜就得自己动手了,那个时候没有冰箱,菜基本就是现吃现买,不能买放不住的菜。
我们研究了一下,就从西红柿炒鸡蛋开始,这玩意常见,配菜得也简单,就两样。
终于要炒菜了,我俩互相推辞谦让了半天,都不敢下手,主要是不会呀。没办法,我年少当仁不让,硬着头皮先动手了:切了两个大西红柿成块,打了八个鸡蛋,也就是差不多一斤,筷子搅匀。点火起锅烧油,下葱姜蒜爆香,把西红柿下锅炒熟添汤,然后下鸡蛋液,熬一会出锅。结果自然品相不是很好,但是吃着还行。鸡蛋夹不上来,只能用勺子泡饭吃了。
此后的一个来月,我俩一直坚持这道菜。每天消耗一斤鸡蛋,虽然在感觉上有点不对劲,却也无可奈何。
直到有一天,我的同事们在讨论西红柿炒鸡蛋怎么做才好吃,有一个年长的同事声音最高:鸡蛋最多放三到四个,先煎熟了盛出来,再炒西红柿……
“鸡蛋先煎熟了、最多三到四个、鸡蛋先煎熟了、最多三到四个”……,这几句话回荡在耳边,我去,原来如此。幸好我没分享我做西红柿炒鸡蛋的经验。
当天晚上我们就吃上了正经的西红柿炒鸡蛋。
现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基本都是我下厨。回头想想当初的首秀厨艺,不堪回首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