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室是真正的“无羊不欢”
唐宋的达官贵人甚至皇室,都是吃羊肉的,羊肚自然也成为食材。
唐朝宫廷流行一种有名的宴席叫烧尾宴,主要是唐代大臣们拜宫或升迁时,为感谢皇帝向其进献食品的宴席,有不少羊肉或是羊下水做成的美食。
其中有一道羊皮花丝,这道菜是将羊肚切成细长之丝,而且这种丝要达到一尺之长。
到宋代烹饪羊肚的技术更加成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以羊肉为原料的精美菜肴就有炖羊、闹厅羊、入炉羊、蒸羊头、羊肚、羊腰、煎羊白肠等数十种。汴梁城还有店家以制售“血肚羹”闻名,而“血肚羹”很可能就是由羊血、羊肚、羊肠等制成的羊杂汤。

羊杂汤
元代关汉卿所著的名剧《窦娥冤》,一些地方剧种就给改了个名字《羊肚汤》。因为剧中,流氓张驴儿在窦娥给婆婆做的羊肚汤中下毒,误将其父张老儿毒死,进而诬陷窦娥*人,才有了六月雪的冤情。可见当时,羊肚在北方已经成为普遍食材。
无论唐宋,牛肚都不常见。毕竟农耕社会,牛是重要劳动力,历朝历代都禁止私下宰牛,也只有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牛肉了。
直到清朝中叶以后,农业技术以及养殖技术的进步,*牛才变得不是问题。吃牛肚,则是从清末民初的重庆流行起来的,卖力气的人们将牛下水放到麻辣牛油卤汁中煮熟,一百多年后,这种吃法成为所有人都心心念的火锅。

虽然同样是下水,但嫌弃猪肚的人似乎比嫌弃猪肠子的人要少些。
猪肠子独特的口感和气味,使得爱它的人有多少,恨它的人就有多少;猪肚虽然同样有气味,但清洗可以去除绝大部分味道,口感也不怪异,让人觉得它更像猪身上某一部分的肉,而不是下水。
当然,清理猪肚也不容易,要用清水反复冲洗,把猪肚上的脂肪一点一点剔净,最后还要用生粉揉搓,去除有异味的黏液。
处理好的猪肚,可以胜任各种烹饪方式,无论是清炖、清炒,还是是爆炒、凉拌、做卤水都能适应,堪称百搭。

猪肚美食中,现在知名度最高的算是源于客家的猪肚鸡了。浓香的汤底将包裹在猪肚里的仔鸡焖熟,在寒冷的冬日,一锅胡椒香扑鼻的猪肚鸡,最能抚慰人心。
现在有很多店家,将猪肚切条、鸡肉斩块,一锅炖出就称之为“猪肚鸡”,这完全失去了猪肚鸡的精髓。
正宗的猪肚鸡,一定得是“猪肚包鸡”:猪肚因为内部有鸡肉的支撑,不会因为受热而过分收缩,软糯却不失脆爽;仔鸡被包在猪肚中,是半煨半焖而熟,鸡肉依然嫩滑而不会软烂。到食用时,才将猪肚和鸡切块斩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