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片,顾名思义,就是把成块的红薯切成薄片,然后把它晒干而成的一种食品。
在时光的长河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虽如大江东去,但仍然有一些事情让人终生难忘,至今历历在目。红薯片就是那个年代最为亮丽的存在,好似被尊崇的图腾一般,广袤的豫东平原的农村,总是少不了它的陪伴,它甜蜜而辛酸,温暖而凄苦,每个红薯片的背后都隐藏着满满的故事。因为没有它,农村的人们无论对神灵是多么的顶礼膜拜,也会饿得饥火烧肠,我就是吃着红薯片长大的农村孩子。
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在村子周围秋季的农田里,栽种的几乎全是红薯,远远望去像是一块块绿色的地毯,煞是壮观。它是从育苗、栽种、浇水、翻秧到收成一个漫长的生长过程,也是农村人一年的口粮,农民侍候它有时胜过自己的孩子,小心翼翼,如果碰到天气干旱,一棵红薯秧苗要补种几次才能成活,因为那细小的秧苗就是百姓填饱肚子天大的希望,马虎不得!

大片的红薯地
每到红薯收成的季节,生产队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各负其责,等到把成堆的红薯分到每家每户时,天也慢慢地黑了下来。
勤劳的农村人并不因为黑夜的来临而停止了干活的脚步,他们心中早已没有了时间的概念,什么也比不上一片片洁白而香甜的红薯片让他们心里踏实。于是每个家庭把早已准备好的切红薯的刨子、板凳、篮子一起放在自家所分的红薯堆旁,在天空点点星光的照耀下,开始了一天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直到干到夜深人静时,才拖着疲倦的双腿回到家里,简单的吃点东西便沉沉睡去。

挖红薯
不知多少次,天刚亮,母亲就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让我把昨天夜里切好的红薯片赶快撒开,以便晴天晾晒。那时的天气不像现在暖和,早晨的旷野,雾气腾腾,红薯片上面下了一层薄薄的水雾,湿漉漉的,穿着棉袄还冻得瑟瑟发抖,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一心想着赶快把红薯片一片一片的摆开,晒干后拉回家贮存起来,让全家人慢慢享用。

把削好的红薯片摆开晾晒
当时的农村非常落后和闭塞,既没有收音机也没有广播,对天气预报一无所知,只能凭老经验和运气识别天气。那时生产队有一位年老的仓库管理员,还负责收集天气的情况。有一次,生产队的人们正在东地刨红薯,他跑过来对大家说:“下午有雨”,于是队长赶快下令停止干活,到西地去收拾红薯片,各家男女老少急忙回家,拿着东西,发疯似地刚刚跑到西地,突然云开雾散,艳阳高照,人们又折回东地继续干活。在当时,对于这种好似打仗一般的事情也太司空见惯了,只要老天开眼,不让红薯片有啥损失,农民多跑几趟也心甘情愿。
天有不测风云。下雨,对于这个季节的百姓来说是最为要命的,然而,往往怕啥有啥。有一次,我们刚刚削完一大块堆的红薯,半夜突然下起了大雨,接着又连下了几天,眼睁睁地看着一大片红薯片由白变黑,发霉变苦变坏,为了减少损失,父亲带着我到地里,提前把一些没有变质的红薯片拾回家,用绳子串起来晾晒食用,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碗中餐,片片皆辛苦”的含义。好歹县城的酒场收购发霉的红薯片用来做酒,把百姓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为了收获优质的红薯片,每当看到天空阴云密布时,各家各户就赶快组织家人,把快要晒*红薯片肩挑手提的弄回家,拾红薯片是个慢活,有时一干就是大半夜,又累又饿又冷,每当这时母亲还不辞劳苦为全家人做上一顿热腾腾的面条,我们吃得浑身发汗后,才各自休息。

拾红薯片
当各家的红薯片完全归仓后,天气也变得越来越冷了,这时的农民才有些喘息的时间,猫在家里看着那好像一座银山似的红薯片,无不露出久违的微笑,所有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了。经过多少次劳动换来的薄薄的红薯片,承载了一代农民的艰辛和希望,有了它,百姓往后的日子才过得踏实。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填饱肚子靠它,打针吃药靠它,生活中的一些开支靠它,孩子结婚更离不开它,小小的红薯片就是他们一年的全部家底和梦想。

晒*红薯片
尽管今天大鱼大肉已成平常,我依然不会忘记“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家庭食谱:早饭,红薯片稀饭,一拿沾手的红薯片窝窝头,菜是辣椒糊;午饭,红薯片面粉做的面条,面条里配一些晒*红薯叶;晚饭与早饭大致相同。那时,我们还乐观的说:“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上膘”,真是“黄莲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啊。由于红薯当中的糖分和淀粉很高,长期食用会引起腹胀和胃酸增多,那时候为了生存还讲什么健康饮食和养生?
如今的生活水平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了。品种多样的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的广泛种植,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红薯片却又成了城里人的稀罕物,其实,红薯片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生活,它就像朴实勤劳的农民一样,一直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默默地奉献着自已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