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期盼的事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有好东西吃、有新衣裳穿、有足够的时间尽情玩耍。
那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农村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集体劳作,收成有限,物资短缺,但是人们还是很重视过年。
配图来自网络,下同
进入腊月,就开始备年货了,首先是蒸粑粑、做米面,接着就是腌制咸肉、咸鸭、咸鹅。腊月十五后,年味就开始浓了,家家户户都要“打糖”,用山芋熬成的糖稀和炒熟的大米、花生、芝麻压制成米糖、花生糖、芝麻糖。炸山芋糖,是将煮熟晒*山芋条放入烧开的油锅炸至金黄。山芋糖闻起来香气扑鼻,吃起来脆嘣嘣的。若是在山芋里再加些芝麻那就更香了。炸金枣,是将揉好的面粉制作成枣子的形状,裹上白糖,经过油炸,酥香清脆。炸圆子,蒸一锅糯米揉成圆形,放入油锅炸透,捞出来沥干油,外焦里嫩,刚出锅的时候特别好吃,冷却后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烫着吃。
腊月二十便着手“扫尘”,要把家里里里外外包括猪圈、鸡窝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腊月二十三为“送灶日”,也就是过“小年”,晚上要举行“送灶”仪式,在灶台上方供着“灶王爷”的神像,两边写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台面上奉有“送灶粑粑”,全家在灶前轮流跪拜,请“灶王爷”上天汇报一年来的事情时,多多美言,回来时给本家带回吉兆,保佑来年平平安安。
接着就是“磨豆腐”,浸泡的黄豆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制作成“白干子”“酱油干子”“生腐”“腐皮”等食品。“冻骨”是每家必做的菜,就是把买来的猪蹄以及自家宰*的鸡、鸭、鹅的膀子、爪子剁成碎块,加上生姜、老蒜头、红辣椒放到瓦罐里炖,然后将黄豆倒进上满水的瓦罐里烧开慢慢炖,直到骨酥豆烂,冻起来随吃随盛,无需加热,是一道喝酒吃饭时的美味佳肴。
到了二十七八,生产队把塘里的水抽干捞鱼,然后按照鱼的大小进行搭配,按户摸号分鱼。煎鱼时总是多放些水,制作成“鱼冻子”。“鱼冻子”甚至比鱼都要好吃。
年三十,是最忙碌最隆重的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窗户扇上贴上“门对”,猪圈、鸡窝也要贴上“门对”。中饭吃的是老母鸡、猪肉、老鸭一起炖汤下的米面和粑粑,晚饭前首先要“接祖”(接已故先人灵魂回家过年),还要到野外为已故先人“烧纸钱”。祭祀活动结束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在餐桌上,鱼是不可缺少的,但只能看不能吃,年年有余嘛。即使是正月来了客人,客人也是不会吃的,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鱼可能就这一碗,拿出来也就是摆摆样子。年夜饭还有一道菜是必须有的,那就是“和气菜”,是由肉丝、菜根、生腐炒制的,象征着来年全家和和美美。
吃过年夜饭,长辈就开始给“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最多就两毛,这就让孩子们高兴得不行。接下来便是“守岁”,一家人聚在堂屋烤火、喝茶、聊天、打牌,直到夜半子时,有的甚至通宵达旦。
正月初一,是过年最热闹的一天。凌晨开始,家家户户就争先恐后地放“开门炮”。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天亮后,孩子们穿着母亲做的新衣裳、新棉鞋在大人的带领下,挨家挨户拜年,被拜年的人家都会拿出糖果、花生、瓜子还有“元宝”(茶叶蛋)等塞给孩子,年前有矛盾、有误会的,都在这彼此的祝福声中烟消云散,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从正月初二开始,亲友之间就要相互走动拜年了,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后,过年才算结束。
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返乡过年的人们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年味也就渐渐淡了。但我还是怀念过去那浓浓的年味、纯纯的亲情。(作者单位:农发行驻安徽审计办事处,原文刊登于2022年1月27日粮油市场报四版)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