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兴趣#
如果到石狮凤里古街的城隍庙游玩,请一定不要错过深藏在老街巷当中的炸枣。炸枣也叫煎枣,并不是油炸的枣,而是形状像一颗颗硕大的枣,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炸枣”。最有意思的吃法是拿着一个热乎乎的炸枣,一边吃,一边见证一个炸枣诞生的全流程,欣赏店老板那行云流水般的操作,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一点浪费的食材,体验一家八十多年来专注炸枣的传统老店的风味。
小小炸枣,内有乾坤。制作的原材料来自泉州地区常见的地瓜、糯米粉。地瓜去皮切块,上锅蒸二十分钟左右,待软烂压成泥状,放入糯米粉,爱吃甜的可加上些许白糖,揉搓均匀,面团光滑,呈现出浪漫而柔和的鹅黄色。这时揪成条状,切成剂子,揉成圆柱状,油温七成,下锅开炸。当炸枣鼓鼓囊囊地浮上油锅,轻轻地翻动,360度旋体,炸至均匀上色,老板娘将其捞至第二口大油锅中开始第二个轮回。年轻力壮的老板把炸枣反复地从锅里捞起,贴在锅边,用扁平的炸勺把鼓鼓囊囊的炸枣压实压扁,再入锅复炸。
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如此一番不厌其烦的操作,炸枣的肚子鼓得更欢实,韧性十足。待出锅时,个个金灿灿的圆鼓鼓的,充满着诱人的色泽,挑逗着路人的味蕾,勾缠孩子的脚步。一个两元,亲民价格,拎上一大盒,午后甜点,全家欢颜。
鼓囊囊的炸枣很虚心,有着一肚子的来历,也有着一肚子的心事,关于上苍、神明,关于战争、倭患。炸枣的来历,远的可追溯至暮唐,据历史记载,当时闽南地区寺庙众多,人们常用甜味的地瓜做成糕,再炸成枣状,作为供奉神像的祭品,炸枣保存时间长且食用方便,祭食两用。另一种版本则是发生在明代,倭寇常常侵扰闽南沿海地区,同安人叶秉乾带领军队英勇抗倭。为方便行军和保存食物,军厨发明了用糯米粉和番薯制成的干粮“炸枣”,这种食品便于携带,口感丰富,可咸可甜,逐渐流传至民间,成为泉州的传统风味小吃。
无论源于唐朝,抑或是来自明代,小小的炸枣自带魅力,极具颜值,馅里裹上德化的笋丁,安溪的豆干,永春的干菜丝,便是包山;裹上石狮的虾仁,泉港的鲍鱼,崇武的鱿鱼须,便是包海。闯山闯海,山海皆可平,爱拼才会赢,小小的炸枣蕴藏泉州人大大的、平凡的梦想:挣大钱,起大厝,娶水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