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马蹄粉碎、过滤制成马蹄粉,兑水后搅拌均匀,加入红糖、黄糖和水煮开蒸制,然后一层一层倒入马蹄糖浆……30分钟后,一款晶莹剔透、口感爽滑而富有韧性的广式糕点就呈现在眼前,让人食指大动,味蕾大开,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洛浦街南浦马蹄糕。
洛溪南浦马蹄糕这款传统小食制作工艺的秘诀是什么?记者近日专门到洛浦街南浦岛,探寻当地是如何采用独特的传统手艺,创造出“神奇”的传统小吃——广式马蹄糕。

传统马蹄糕
广式马蹄糕制作工艺的传承发展
广式马蹄传统小食制作技艺,以马蹄粉为原材料,制作各类甜品、点心等传统小食,是体现岭南水乡文化的传统小吃制作技艺。洛溪南浦马蹄糕得以声名远播,是因为南浦岛有着种植马蹄的悠久历史传统。

新鲜的本地水马蹄
南浦岛位于番禺区西北部,北望荔湾区、海珠区,东临番禺区沙滘岛,西接佛山市南海区三山新城,南迎番禺区大石街道。南浦马蹄的种植与南浦岛自然生态的环境密切相关。自1780年南浦始有村落以来,上岸居住的疍家人开始利用南浦岛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泥塘众多的地理优势广泛种植马蹄(荸荠)、茨菇等农作物。清末民初,马蹄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因马蹄种植面广,获取方便,制作简单,村民们用其来制作马蹄粉、马蹄糕等传统小食。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南浦岛上的村民就已有家家户户制作马蹄粉、马蹄糕的传统,一些制作工艺高超者还开设茶楼。
制作马蹄糕,少不了马蹄粉。在南浦岛,有不少以制作马蹄粉而闻名的手艺大家,例如陈桃、梁润根等,这些掌握传统手工制作马蹄粉工艺的老一辈,将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子女,再发展、延伸,最终形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广式马蹄传统小食制作工艺。
目前,郭金妹、郭锦洪、陈带好等一批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南浦西一村人,是广式马蹄糕传统小食制作工艺传承的主力军。郭金妹被南浦人亲切地称为金姨,与陈带好等人,自小潜心学习马蹄糕等传统点心制作,熟悉马蹄粉的制作工艺,而且对于广式马蹄糕传统小食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更加倾向于用机器来制作生产马蹄粉,省时省力。郭金妹、郭锦洪、陈带好等人始终坚守传统,每年一到马蹄成熟的时期,都会在自家手工制作马蹄粉,其中郭锦洪一年制作生产马蹄达到上千斤。除了用作自家食用以外,更多是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使更多的人了解甚至爱上这种传统手工制作出来的马蹄小食。
郭美玲是郭金妹的媳妇,她告诉记者,她出身于厨师世家,父亲开办的红棉饭店是南浦岛上有名的老字号饭馆,以南浦传统饮食著称。自从成为郭金妹的媳妇以后,她更加潜心研习南浦传统小食制作,从婆婆郭金妹那里学习如何手工制作马蹄粉、马蹄糕等传统小食。与郭金妹不同,她更加注重于广式马蹄传统小食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一方面是不断丰富马蹄传统小食制作的口感层次,通过在制作原料增加椰浆、牛奶、桂花等,与马蹄粉原有的清香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制作出来的马蹄糕不仅口感更加丰富,而且色香味出众,深受消费者的喜欢;另一方面是在制作模具上有所创新,不局限于传统马蹄九层糕的样式,采用锦鲤等样式的新制作模具,赋予马蹄糕更多美丽造型和美好寓意。此外,郭美玲也热衷于推广马蹄传统小食文化,言传身教,教导家中的小孩学习制作马蹄糕,使他们开始喜欢上这门传统手艺,带动周边的妇女群体更加熟悉并热爱这门手艺。

马蹄种植地的村民正在收获马蹄
马蹄粉传统制作工艺繁琐讲究
制作有口感的马蹄糕,选材特别重要。广式马蹄传统小食制作技艺第二代传承人郭锦洪告诉记者,他制作马蹄糕,要以本地出产的优质水马蹄为主要原料。水马蹄淀粉含量较高,熟粉黏性大,适用于加工制糖,制淀粉。马蹄粉的质优品高、马蹄糕的清香爽口都依赖于本地种植生产出来的优质水马蹄,生产一斤马蹄粉往往需要七、八斤的优质水马蹄,量少而质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