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泥沙里,喜欢钻泥穴居。外表看着干净,实际上身上的泥和杂质很难彻底清洗。买回家后,外壳要反复刷洗,蚌肉还得用清水浸泡,换水多次才敢下锅。
有人家还会用盐搓,或者加点醋泡一泡,想尽办法去腥和去泥。

但即便如此,有些问题还是让人不放心。首先,河蚌属于滤食性动物,靠吸入水里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生。如果水质不好,蚌体容易积累杂质和有害物。
有人说,河蚌肉里有寄生虫,有时剖开蚌肉,能看到细细的白线或者小虫,这让人心里发毛。
其实,河蚌的生活史里确实有个“钩介幼虫”阶段,这些幼虫要借助鱼类寄生才能完成发育。

在野外生长的河蚌,体内就有可能带有这些幼虫。虽然经过高温烹饪,寄生虫多数能被*死,但很多人心理上还是觉得膈应。
还有一个让人犯嘀咕的地方,就是“蚌肉有毒”的说法。严格来说,河蚌本身并不产生毒素。可它们长期生活在淤泥里,若河流被污染,蚌肉就容易吸收重金属等有害成分。
家里老人常叮嘱:“市场上买的蚌,尽量挑活的、壳紧闭的,别买死蚌。”死蚌易变质,吃了容易闹肚子。
有人吃了不新鲜的蚌肉,第二天腹泻,便归咎于“有毒”,这也让大家对蚌肉敬而远之。

在旧社会,河蚌可是乡下人家的宝贝。很多地方,夏天干旱,河沟快要见底时,孩子们脱了鞋裤,踩在泥里,用手一摸就能掏出大蚌。
那会儿肉食稀缺,蚌肉能补充蛋白,蚌壳还能磨成粉撒在田里当肥料。
有人家把蚌肉切成细丝,和韭菜炒,蘸点酱油,就是一顿美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