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
(6)“䖾”又为“蛇”的讹字。此类多见于手写文献,以及据手写文献而排印本。如《重修和顺县志》卷十:“地老龙䖾缠石笋,月明笙鹤遇沧浪。”(民国三年石印本)《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和顺县卷》所录“游合山咏”碑及释文与此诗略略有出入,但“䖾”即作“蛇”字。又,河北《东明县新志》卷二十二《大事记》:“灵帝中平元年,冤句县妖草生,茎大如手指,形似鸠雀龙䖾……”(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此神秘事件见于《后汉书》。《后汉书·五行志》作“状似鸠雀龙蛇鸟兽之形”。据此可知《东明县新志》的“龙䖾”即“龙蛇”,这里的“䖾”也是“蛇”字的形讹。“蛇”作“䖾”者,即“完”“它”形近而误。
方志文献中,“䖾”又见于《柳州府马平县志》卷二《物产》:“金,文,荷叶,䖾,鳢。”(光绪二十一年重刊本)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柳州县志》卷二《物产》同作“䖾”。“䖾”不详为何物,疑为“鲵”的异体字“蜺”字之讹。又,《新纂康县县志》卷十五“白云洞”条:“又有神鱼水䖾虫游跃其间。”(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此处的“䖾”疑正作“蛟”。
综上,见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的“䖾”为“蚘”的讹字,今人整理为“蛔”可从。在其它文献中,“蛤”“烷”“梡”“輗”“蛇”等字均可讹作“䖾”,“䖾”又为“蜿”的替换声符所造异体字,这就造成汉文古籍中“䖾”成为一形多字的同形字,我们在整理过程中需谨慎辨识。
4.
宋唐慎微《政和本草》卷二十二《虾蟆》:“雷公云:有多般,勿误用。有黑虎,有䖲黄,有黄,有蝼蝈,有蟾,其形各别。……黄,遍身黄色,腹下有脐带,长五七分以来,所住立处,带下有自然汁出。”(蒙古张氏晦明轩刻本)
按,,《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未收。今人校注时多照本转录而不注,或传抄作“”(2011:60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字形则讹作“

”(V740P892)。《本草纲目》所引与《政和本草》同。《中国医学大成》本《雷公炮制药性解》校改作“黄蛤”。相似内容又见于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九十《虫象门·蛙》“格物总论”:“蛙,虾蟆也,数种。有黑虎,有䖲黄,有黄,有蝼蝈,有蟾蜍,有山蛤,其形各别。……黄遍身黄色,腹下有脐带,长五寸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当是传承自《政和本草》,据此可知宋时已作黄。又,清李元《蠕范》卷一《物匹第二》:“曰黄身黄,腹下有脐带,正月出不可食。”(《丛书集成初编》本)文献中“已”“巳”常常形近混同,故“”常常书写作“”,这就与“

”异体字“”(为“”的异构字“”的讹字)构成了同形字。
从文意来看,“黄”应是一种皮肤黄色的蛤蟆,而“黄蛤”正好符合这个特征。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二十五《食货·土产·建宁府》:“虫之属:……石蛤(状类田鸡而大,皮黄色,俗呼为黄蛤,味极美)……”(1990:538)《汉语方言大词典》载广东中山隆都将青蛙称为黄蛤。(1999:5300)《三清山 中国最美的道教名山》:“黄蛤:俗名‘黄皮蛤蟆’,是三清山的特产之一。全身多黄褐色,皮多褶皱。其性温,可入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蛤蚧’。1959年左右,怀玉山制药厂曾制成‘黄蛤疳极散’。”(2012:138)据此可知南方地区早就有食用蛙属黄蛤的习俗。据此可知“黄”即“黄蛤”之误,盖部件“合”草写与“忌”形近而误,今人整理作“”,则为“”的进一步讹误。
文献中又有“石(文献也多作‘’)”。明穆希文《蟫史集》卷十一《诸虫类》“蟾蜍”条下:“石生深山谷中,遇南风则出,背黑色痱磊,两股甚长,孝丰人珍之为上品,连皮蒸熟,味在于皮。”(万历刻本)《蟫史集》此段文献被清陈元龙《格致镜原》、清吴骞《拜经楼诗话》、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等文献所传承。《汉语大词典·石部》解释“石”为产于山谷中的一种蛤蟆。石,一名石蛤。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广东通志》卷九十八《舆地略》:“石蛤,一名坐鱼,大者重斤许,短项,身青黑,土人连皮食之,云不可脱去,此锦袄子。”(清道光刻本)
因“”字罕用,文献多以为字从虫、忌声。如明耿随朝《名物类考》卷四《昆虫·音释》:“:忌。”(万历刻本)耿氏当是根据《本草纲目》等文献收录“”字,并以“忌”为“”的声符。王宏源《康熙字典》(增订版)即据《蠕范》以及越南字喃增收“”字⑤,并注音为“jì”(2015:1461),也以“忌”为声符。从“石”“黄”对应的实物为蛤蟆、蟾蜍一类来看,这与中华民族将蛤蟆、蟾蜍等称为“田鸡”“青鸡”“水鸡”相类。因此,“”即从虫、忌声,音同鸡。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