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一《孕妇药忌歌》:“蚖水蛭地胆虫,乌头附子配天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V742P618)
明薛已《薛氏医案》卷三十五《妇人良方》“孕妇药忌歌第六”:“蚖□水蛭地胆虫,乌头附子配天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V763P805下左)
朝鲜卢重礼、俞孝通、朴允德等《乡药集成方》卷五十七“孕妇药忌歌”:“蚖水蛭地胆虫,乌头附子配天雄。”(朝鲜刻本)
按,“”“”“”三字未见于《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蚖”“蚖”“蚖”语境相同。今人整理本《妇人大全良方》多作“螈斑”(2019:234),《薛氏医案》等则多传承“蚖”⑥(1997:820),中国大陆地区整理出版的《乡药集成方》亦传承作“蚖”(2015:1305)。可见目前中医学界对于这一组字的理解尚存在争议。“蚖”又见于清阎纯玺《胎产心法》卷上《妊娠药忌歌》:“蚖水蛭地胆虫,乌头附子及天雄。”(《续修四库全书》本,V1008P145)
今考,“”为“斑”替换部件所构的后起本字,“”则为“斑”增加形符“虫”构造的后起本字,而“”则为“班”增加形符“虫”构造的后起本字。宋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五:“产前所忌药物,卢医周鼎集以为歌:蚖斑水蛭地胆虫,乌头附子配天雄。”(宋淳熙十一年刻本)此当为“孕妇药忌歌”的最早出处。宋以后的中医文献多传承此歌谣,但部分中医文献所载歌谣名称略有不同,如明万全《广嗣纪要》卷六称之为“胎前所忌药物歌”,清刘常棐《济阴宝筏》卷八《求嗣门》称之为“服药禁忌”,明陈文治《广嗣全诀》卷一称之为“药忌”等,明孙文胤《丹台玉案》卷五称之为“*药忌”等等,但内容基本相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V769P753)金李杲《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二《用药须知》“妊娠服药禁歌”:“斑猫⑦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清光绪刻本)此歌谣当本于“孕妇药忌歌”,但略有精简。
“蚖斑”“蚖班”“蚖”“蚖”“蚖”所指药物相同,“蚖斑”“蚖班”之“斑”“班”为“斑蝥”的简称,而“斑”“班”“”“”“”本作“螌”。《说文·虫部》:“螌,螌蝥,毒虫也。”螌蝥有毒,故为入药需谨慎。盖部分儒医熟习《说文解字五音韵谱》等,明王肯堂等传承“孕妇药忌歌”时改“蚖斑”为“蚖螌”(见《证治准绳》卷六十四《女科·胎前门·胎产大法》“药忌”条)。螌蝥,又作“斑蝥”,《神农本草经》:“斑蝥:味辛,寒,有毒。主寒热,鬼疰,蛊毒,鼠瘘,疥癣,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血积,伤人肌,堕胎。”(2011:290)正是因为斑蝥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故被诸多医家列入孕妇用药禁忌之类。文献中“斑”“班”通用,故“斑蝥”亦作“班蝥”(见于《知不足斋丛书》本《苏沈良方》卷四“引气丹”条下)等。
“斑”“班”作“”“”者,当是受到前文“蚖”的形体同化影响而增加了形符“虫”,以凸显斑蝥的词义特征;而“”则是受到前文“蚖”的形体同化影响而改部件“王(玉)”为“虫”,目的同样是为了凸显斑蝥的词义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字与“螌”构成一组异体字关系。此外,彭建中,魏富有点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卷下:“卢医《周鼎集》⑧以为歌曰:蚖蟹水蛭地胆虫,乌头附子及天雄。”(1997:134)此处的“蟹”当为“螌”字之误排。
6.
宋齐仲甫《女科百问》卷下《第五十八问 妊娠三月曾经堕胎,至其月日复坠者,何也》:“地榆散,治妊娠损动胎胞,下血不止。地榆(三钱) 干姜(三分) 当归(三钱) 龙骨(三钱) 芎䓖(三钱) 艾叶(半两) 阿胶(三钱) 蒲黄(半两) 熟地(一两) 黄牛骨䚡⑨(一两,烧灰) 乌骨(二钱,烧灰) 白术(半两)。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明崇祯刻本)
按,“”字历代字书均未见收录。今人整理本《女科百问》多将“乌骨”整理为“乌鲗骨”(2012:56),唯有宋咏梅、宋昌红点校本,杜惠兰、王亚利等点校本整理为“乌贼骨”。
“地榆散”为中医经典名方,且多变化,但均以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功效的地榆为君。用“乌骨”入地榆散首见于《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王祐等《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七《治妊娠堕胎后血下不止诸方》“治妊娠损胎,下血不止,腹内疼痛,地榆散方”条:
地榆(三分,锉) 干姜(一分,炮裂,锉) 当归(三钱,锉,微炒) 龙骨(三分) 芎䓖(三分) 艾叶(半两,微炒) 阿胶(三分,捣碎,炒令黄燥) 熟干地黄(一两) 蒲黄(半两) 黄牛角䚡(一两,烧灰) 白术(半两) 乌贼鱼骨(三分,烧灰)。右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1958:2430)
此即齐仲甫《女科百问》所本。
用“乌贼鱼骨”治疗孕妇因胎动而流血不止,本于中医学认为乌贼骨入足厥阴经、少阴经,厥阴乃藏血之脏,因此具有补血的功效。以乌贼骨治疗妇女血枯之症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卷十一《腹中论篇》:
歧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歧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2014:137)
《神农本草经》对乌贼骨的药性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卷二十一:
乌贼鱼骨味咸,微温,无毒。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惊气人腹,腹痛环脐,阴中寒肿。令人有子。又止疮多脓汁不燥。(一名海螺蛸,一名乌贼骨)。(2011:280)
此即古代医家将乌贼鱼骨入地榆汤方的依据。
“乌贼”之“贼”,《说文解字》作“鲗”,《说文·鱼部》:“鲗,乌鲗,鱼名。鲫,鲗或从即。”“鲗”又作“鱡”(见于《广韵·德韵》)、“

”(见于《玉篇·虫部》)、“

”(见于《集韵·德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