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门服务 >

区域公司的含义(公司的行政区域是什么)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10-31 05:19:00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区域公司的含义,公司的行政区域是什么(1)

对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一、对区域的认识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空间范围——区域。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就我国而言,我国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为主的区域经济框架结构已经形成,在迈向21世纪的发展中,我国又构建出7个跨省市的经济带。

然而,目前人们对区域的理解和表述,说法不一,近似的名词就有“地方”“地区”“地域”“地缘”“空间”等。区域一词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多,大小范围变幅极大。在实际生活中,它或被人们以具体的实体的概念使用,或被人们以抽象的概括的使用。区域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一般含义是指地区范围,而近年来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浪潮又使区域的概念广为使用和发展,对区域的认识,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如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域单元;政治学则将区域看做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而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就是在经济学这门学科中,也有不同经济意义上的区域,经常可见到的有:跨国的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区、欧元合作区、南锥共同体等;跨国内行政区的有田纳西河流域区、长江流域经济带、东北经济区等;一国内开辟的局部特定区域有:经济特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开放开发区(城市)等。

对区域概念的定义,苏联的描述是“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对于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含义,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叶裕民提出了一种看法,即区域是指拥有多种资源、能够从事多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的空间范围。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概括表达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相对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它包括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地域性。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是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局部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载体”——地域空间。这种载体,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结合体,因而它还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性、综合性、差异性、层次性以及实体性。尽管人类的科学探索活动已达到遥远的宇宙空间,但就经济活动而言,还只局限于地球表面,因此,地域空间的概念还有水平进退变化的特征,这是从平面上划分经济区域的依据所在。一旦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经济活动超出地球,那时不仅要修正“地域”的概念,也要修改“区域”的概念了。既然每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区域上,那么从空间地域的角度来分析、考察经济活动,就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根本出发点,这是理解和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

第二,独立性。区域应该是区内各经济利益主体在经济上以共同的利益紧密联系、在社会、文化上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内部利益主体具有独立性,就是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都有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由于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的原因,经济活动往往超越行政管辖权的范围,并形成一种跨行政区甚至跨国界的经济意义上的区域,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这种区域是区内各主要经济利益主体寻求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方式,其实质是各自利益在区域上的结合与表现,通常有必要的协调机构,而共同的利益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纽带或根本动力。从研究和实用上看,区域经济学一直把区域限在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来考察它的地位、职能、作用、区际关系与变化规律。近来一些研究已把区域扩展到全球范围,可以说广义化了。需要指出的是,狭义的区域尽管国家对它拥有政治、经济管理权,但它不是完全纯粹的行政区,也不是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它是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按照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形成的经济区域。

第三,开放性。从独立的区域来考察,在市场经济下,它是在总体战略目标指导下,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

二、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客观基础的认识

区域经济研究是否必要,取决于区域经济这一研究对象是否存在,以及其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对区域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有了清楚的了解,有助于把握区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不说国家之间的差异,就是一国内的经济也会出现地域空间上的差异,此地宜于粮食生产,彼地会宜于矿产开发;此地的资源组合效率会优于彼地的资源组合效率;由此,区域的差异、区位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构成了区域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客观基础。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自然禀赋的差异。它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可流动性。如今,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千差万别,很大程度上源于自然条件的不同。这种由自然力经过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地质历史形成的区域差异、区域位势不同,可以理解为“自然区域级差地租”。

资源的稀缺和不均衡分布,以至于它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绝对的地域空间均衡化,一些经济活动只能在特定的区域才能进行。不要说一些资源本身就不完全能流动,如土地、气候、水文等,就是一些可流动的资源,也会受到来自管理体制、政策导向、利害驱使、历史文化习俗的制约。即使资源分布是均衡的,或者不均衡但在空间上却是可流动的,资源会自然从富集地区流向稀缺地区,要素可以随时随地供给,形成世界大同的“均质”状态,倘若真是这样,那么,交换无需存在,价格也毫无意义,这实际上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停止和窒息,这与热力学中所描述的温度处处相等的墒值最大状态——“热寂”——一样。因此,自然禀赋的差异不仅是区域经济存在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它发展的灵魂和活力所在,也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

其次,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要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成本。即使在一切条件都均质的的情况下,距离的远近也会导致距离费用成本的不同,因而,经济活动也会因空间距离因素而发生分异,以距离为因子的“区位论”便是研究的集大成。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交通、通信发展已将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空间的距离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小,但只要距离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就要占用时间。市场经济下,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这些距离成本仍然对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的实现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得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最后,经济活动的趋利性。毫无疑问,自然因素差异可以导致区域经济分异,但是否自然因素一致就不产生分异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这就是说,自然条件的不同、资源的稀缺性、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可流动性,只是解释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当然区域之间经济存在着差异,就说明了区域经济及其研究的必要性。从资源要素的不均衡性来看,它是流动性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不均衡时才会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阻止了要素实现均衡的途径,造成区域差异;从要素的均衡方面看,既然要素分布完全一致,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经济的空间格局也并不完全一致。如杜能的均质平原上的农业圈层分布,克里斯太勒的匀质区域上的晶体状空间结构,都是不能单纯用自然因素来解释的。这就说明,在区域经济差异的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刻的因素在起作用,它就是人文因素,或归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趋利性。

我们知道,经济从来不是在自然力作用下产生的。自然因素毕竟只是客观条件,它需要人类的主观活动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会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之中。确实,自然因素在区域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还起决定性作用,但这些作用如不通过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作用、改造和转化,用来为经济社会服务,就会产生人们常说的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象,优越的自然条件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自然条件的价值也无从体现。

经济活动的趋利性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经济或规模经济(效应)。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资源因素的流向是趋向于使要素增殖、扩大效率的方向。

综上所述,自然因素差异和空间距离不可消除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这是自然力造成的,靠人力难以消除或改变,人类只能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趋利避害,加以利用。区域之间的差异不仅是区域经济多样化、社会分工的前提,恰恰也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中心内容。在对经济活动的主宰过程中,即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包括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利用、改造和塑造,它既有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方面,也有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方面。区域经济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区域在发挥各自优势的条件下,整个系统达到更高层次的非均衡状态下的相对平衡,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趋于均等化。此外,也可以看出,区域经济赖以存在和分异的三个重要方面,即自然差异、距离作用、经济目的,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或对象。

三、对区域经济及其作用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通过放权让利、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近20年的高速增长,加快了市场经济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进程,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日趋由产业推动型转向区域和产业联合推动型,区域经济(包括跨省、省域、县域等不同层次的地方经济)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活力。

区域是经济活动依存的空间。从区域空间的角度看,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先从局部区域开始的,从宣布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到确立经济特区和各类开发区,从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到目前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力度,每一步进程都与区域紧密相连。尽管国家未专门颁布明确的区域政策,但实际上在实施的政策中,许多都包含了区域政策的内容,尤其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规划、区域与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这些政策不仅加快了沿海地区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内陆经济的成长,涌现出了许多“亿元村”“百强县”“苹果、茶叶、小商品跨区市场”“资产、劳力、信息区域性中心”以及“新型城市”“都市带”。区域经济蓬蓬勃勃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生活中一直发挥独特的作用,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具有独特功能的区域经济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区域经济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差异悬殊、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这一具体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建设要以区域为基础,不可忽视区域差异。过去经济建设中的“一刀切”“一个模式”“齐步走”,抑制了各地方优势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尽管国家一再调整国民经济的空间投资结构,但收效不大。近20年的改革与发展,区域(地方)被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而得到尊重,其内在的活力得到激发,区域自组织能力得到加强,出现了“万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蓬勃发展局面。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由产业部门推动变为产业和区域共同推动。

(二)区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多样化的大市场,有助于形成地域的合理分工,进行优势互补,分工协作

由于各地自然资源种类、数量的差异,水热气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加上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的千差万别,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就会塑造和形成类型多样、层次规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市场和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从而推动全国大市场的构建。

(三)区域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生产专门化

现代社会大生产方式已证明任何一个地方不可能本身具备完整的(全部的)生产要素。而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一再要求,只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要素的组合配置,才能使经济活动的效益趋向优化。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各地都有自己的优势,通过市场进行产品交换后,各方均获得最佳的效果。因而,区域经济多元化有利于克服“一刀切”的弊端,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促进生产专门化发展。由于市场的选择和要素的可流动性,也使原有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得到优化。

(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从一个国民经济大系统角度看,平衡发展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如果片面追求平衡发展,就可能会窒息各地区甚至全社会的经济活力(效率),如果一味追求不平衡发展,也会失之公平,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因此,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的要求,从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产业与区域相统一的政策,实现*所指出的先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由不平衡向平衡逼近。这一道路是一条迅速富裕、缩小差距、强国富民的有效之路。很显然,发展中会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出现差距拉大的现象,需要国家根据发展阶段、差别程度、国力给予调节,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稳定与安全。只有各地区都得到发展,才有可能谈及公平,如果没有发展,公平也就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的实践,说明了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区域经济的研究也会愈来愈重要。

四、对区域经济现实问题的认识

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政府有意识地缩减计划控制的范围并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中央政府直接调控经济活动的领域减小了,另一方面,地方和企业的经济自主权在扩大,区域(地方)意识在增强,经济活动中的区域因素和地方特色越来越浓厚,发展区域(地方)经济的冲动不断增强。由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条条和块块的关系、沿海与内地的关系问题在一个侧面集中反映在区域政策上。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包括一些失控现象):(1)产业结构雷同,有资料反映,1995年年底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2个省、市、自治区把汽车工业当做支柱产业,16个省、市、自治区将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当做支柱产业,24个省、市、自治区将电子工业当做支柱产业;(2)项目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从事纺织、化肥、钢铁、卷烟等生产,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从事电视机、电冰箱生产;(3)投资分散而形不成经济规模,全国汽车整车生产厂家130多个,企业数量上超过发达国家全部汽车厂的总和,但全部产量还不及美国通同公司一家的产量;(4)区域(地方)保护主义出现,市场分割和经济摩擦加剧,近几年资源与原料大战此起彼伏,羊毛大战、棉花大战、烟叶大战、水资源大战等不断出现并升级;(5)收入分配和地区经济水平差距拉大;(6)以及部分企业生产能力闲置,造成浪费。这些现象使得在计划经济时期各地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建立各自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等问题还未解决的情况下,又叠加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再加上目前经济方面的国有企业困难、国有经济效率不高、下岗职工安置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资源利用与环保等等,一起构成了我国经济迈向21世纪的障碍。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任务还很重,主要表现在:(1)总体上缺乏空间地域分工和生产专门化的目标。各地方追求自身利益、自我发展的冲动与势头不减,对这种动机的引导乏力,造成各自为战、缺乏协调,甚至出现地区封锁、地区壁垒或以邻为壑。(2)投资主体多元化后,投资方向和规模的投资约束机制还未有效地建立起来,尽管有产业政策,而产业政策又缺乏相应的有力的区域政策配合,因而产业政策的效力难以发挥。另外,对于竞争、适度竞争、过度竞争、重复引进等的界定,说法不一,认识还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3)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乏监督,目前我国预算外资金已由改革初期的300亿元发展到今天的几千亿元的规模,总量可与预算内资金相提并论,因而,对这部分庞大的预算外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也应成为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4)经济利益和社会平衡调节机制还未建立形成,对高附加值产业和低值产业、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的调节或补偿机制还不健全,有待于加强研究并尽早建立,否则,利益的驱使,必将导致各地不顾市场实际的需要,一哄而起,争相上马高附加值产业和项目。

五、对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认识

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较之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国外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起之于20世纪20年代,蓬勃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国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

区域经济研究从一开始,就与时代紧密关联,它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区域发展问题是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如贫富地区两极分化、部分繁华地区衰退或落后地区经济恶化、大城市迅速膨胀形成的“城市病”等等。美、英、加、日等国在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指导下,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区域经济问题仍然大量存在。许多学者仍在积极探索:市场作用与国家干预,缩小两极分化,财政金融扶持方式,创新机制及扩散置换,产业结构替换与企业效率(活力)等方面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由于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和现实的需要,在近20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较为单纯的生产布局学发展到80年代后综合性、地域性更强的“区域经济学”。这一时期,由于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活跃,曾一度出现了许多名称,有的叫“空间经济学”、有的称“区域发展计划学”、也有的称“空间科学”等等,有时即使名称完全相同的著作,其体例和内容也有显著不同。这一方面反映了区域经济这一领域的巨大开发潜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多角化、多层次、多学科的交融与碰撞。同时也说明,区域经济学的成长与其他学科一样,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一从幼稚到成熟的阶段。

纵览我国的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发放的发展,它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之一。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学及其工作者,主要参加工厂选址、铁路选线、重大项目的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的工作,以及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社会实践,并由此形成一些区域开发、区位选择、经济区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区域经济研究由于受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影响,主要局限于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和方法上;区域政策的取向以平衡布局发展为目标;追求和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区域(地区)经济往往被忽视,或被置于次要地位;区域利益主体没有独立性,区域内部产业结构配置以及区域间利益协调、产业分工格局,均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地方政府只是被动执行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环节。这一时期区域平衡发展政策的积极效果是改变了旧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严重畸形状况,推进了内地的经济开发,增强了内地的自我发展能力。但区域平衡政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1)超越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在国民经济主要任务是发展而不是缩小空间差异时,过早地提出和实施了区域平衡发展战略;(2)区域均衡发展的指导原则是为国防安全服务的,而不是消除贫困,尤其在“三线”建设时期,这一原则被推向极端,造成巨大的损失;(3)强调于自成体系,导致区域结构趋同化,形成“大而全”“小而全”,丧失了区域分工效益;(4)在思想方法上片面而教条,强调生产关系决定论,忽视了生产力对生产布局的作用,盲目模仿和照搬苏联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把经典理论绝对化、教条化、无条件化,使区域经济研究陷入僵化、缺乏活力的境地,抑制了指导实践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区域经济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二,地方经济主体得到确立,其地位与作用逐步增强,由于财政、税收、计划、投资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地方经济调控权的扩大,地方政府的责任、利益进一步强化;第三,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由速度型、粗放型向效益型、集约型转变,传统的“均衡”布局已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代之以“效率”为目标的布局原则和政策导向,第四,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重点对沿海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结果使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雄厚的沿海地区开始高速发展。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学及其工作者,除了参加原有的领域工作外,还主要参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国土整治、经济区带的划分及其体系的建立,特区、开发区规划建设、城市体系的建立、区域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区际关系调整与区域政策制定等方面工作。这一时期,区域不平衡梯度推进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经济建设重心大规模东移,又一次改变了我国原有的生产力布局格局,在空间层面上出现了改革开放由20世纪80年代沿海向内地的梯度推进格局,转变为90年代的全方位发展的新局面;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布局机制复杂化的趋势,新的经济主体和利益分配机制开始形成,新兴工业地区、开发区这样的增长极成长迅速,区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因。在经济发展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和不容忽视的矛盾与问题。如: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加剧,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放权后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出现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区域分工与协作作用的发挥;缺乏明确的区域产业政策指导,区域分工模糊,各地区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损失规模经济效益;老工业基地相对萎缩,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区域倾斜政策与产业倾斜政策没有有效配合,产业结构失衡与生产布局偏置的现象并存。

改革开放引起了区域经济和研究的空前活跃,区域经济学一些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反思原有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同时大量引进国外相关论著,提出和建立新的区域经济学。这些研究和探索主要表现在:(1)对“均衡”与“非均衡”、“均衡”与“效率”的反思,摒弃了那种不顾环境条件的片面“均衡”原则、原理,确立“非均衡”发展思想,我国沿海发展战略由此形成并得以强化;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程度不同的“不平衡”政策,推动要素流向效率较高、区位较好的地区,促进增长极的成长。(2)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包括国土整治规划、区域开放、可持续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市场发育研究和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研究生机勃勃的局面,各种区域发展理论层出不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经济区(带)划分、梯度开发理论、逆梯度开发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圈层开发战略等。(3)进行区域经济关系与调控体系的研究,一方面探讨消除区域关系中不良现象(贸易封锁、资源大战、重复建设、结构趋同、分工模糊、差异扩大、资源配置低效等),一方面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体系中如何构建区域管理框架,如何发挥区域主体的作用,以及区域经济主体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区域经济取得丰硕成果的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学在两个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一,积极参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并解决和回答了现实提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以国土整治与规划、经济发展战略为重点,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指导了实践,由中国人民大学张敦富教授主编的《区域经济学系列丛书》就是这方面成果的体现。第二,积极引进了国外的区域经济研究成果和经验,代表作品有王翼龙译E.M.胡佛著《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W.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大大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进程,扩展了深度和广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工具。

由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是在短短20年的时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有待于深入探讨。概括地说,引进引用国外的较多,开拓创新研究不足;释义性规范性研究多,应用性实证性研究不足;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不足;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不足;在理论研究体系上,仍未形成概念性较强的理论范式和结构,这也限制了其研究进入更深层次的领域。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区域经济是一片等待开发的年轻而富有的“处女地”。在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研究领域有:区域经济增长动因和过程分析、区域经济体制改革、区域产业结构及演变分析、区域市场发育研究、区域或城市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多工厂企业区位与空间组厂、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跨区域产业*与改造、区域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宏观政策的区域效应、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研究、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研究、区域经济学研究手段现代化、定量化研究等。可以预见,在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在经过自身努力并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后,一定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3(3).

[2]陈耀.中国近20年区域经济及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区域经济研究,1997(6).

[3]黄燕.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评述[J].沿海新潮,1998(1).

[4]魏后凯.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前沿[J].开发研究,1998(6).

[5]刘晓萍,林勇.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6(10).

原载《经济地理》2000年第1期

栏目热文

网络用语公司挂g啥意思(挂公司是什么意思网络语)

网络用语公司挂g啥意思(挂公司是什么意思网络语)

游戏行业如何运营,如何操作以及如何推广?丸子觉得这是大部分初入游戏行业的老板最最关心的问题。因为产品的运营直接决定了公司...

2023-10-31 05:21:04查看全文 >>

干公司的含义是什么(一般说公司是指什么)

干公司的含义是什么(一般说公司是指什么)

作 者: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

2023-10-31 05:21:45查看全文 >>

网络用语业务什么意思(网络词营业什么意思)

网络用语业务什么意思(网络词营业什么意思)

商业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商业活动的本质是通过交换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它涉及到从制造到销售...

2023-10-31 04:47:10查看全文 >>

网络用语资讯公司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有限公司什么意思)

网络用语资讯公司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有限公司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杨文理技术编辑特意花了3,4个小时给各位整理了一篇关于西安注册信息技术咨询公司需要哪些材料和流程介绍,简单又实用...

2023-10-31 05:28:46查看全文 >>

公司挂你名是什么意思(领导叫员工大名是什么意思)

公司挂你名是什么意思(领导叫员工大名是什么意思)

有个提拔副主任的机会,领导私下却告诉我,副主任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实际职权,劝我放弃。我参加工作10多年,马上到40岁了,...

2023-10-31 04:43:00查看全文 >>

公司网络用语什么意思(企业网络流行语有哪些)

公司网络用语什么意思(企业网络流行语有哪些)

“打工人”这个词近年来在网络上爆红,道出了许多职场人士的辛酸与无奈。然而,我们不能被这个身份限制住,必须学会积极应对职场...

2023-10-31 05:07:46查看全文 >>

网络用词营业什么意思(营业啥意思网络用语)

网络用词营业什么意思(营业啥意思网络用语)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网络词叫做“营业”,相信大家对这个词原本的含义都不陌生,那么到底作为网络语的“营业”是什么梗,“营业”...

2023-10-31 05:06:30查看全文 >>

代挂什么意思网络用语(网络中说的挂是什么意思)

代挂什么意思网络用语(网络中说的挂是什么意思)

4月28日,微博正式宣布开放显示IP属地功能,即用户发表微博、评论都将会显示IP属地,具体则会精确到省(市)级。随后,微...

2023-10-31 04:58:58查看全文 >>

吃碧根果的5大好处(碧根果适合哪些人吃)

吃碧根果的5大好处(碧根果适合哪些人吃)

碧根果,又称夏威夷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坚果,由于其独特的口感和健康价值,近年来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喜爱的零食之一。然而,这种...

2023-10-31 05:13:16查看全文 >>

吃碧根果有哪些好处(碧根果吃了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吃碧根果有哪些好处(碧根果吃了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碧根果(Carya illinoensis ( Wangh. ) Koch)[1]是美国山核桃的果实,原产于美国和墨西...

2023-10-31 05:20:06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