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小象基本停摆,盒马不断填坑,生鲜超市能否走通?
2019年上半年,生鲜玩家陷入集体焦虑。小象关停大多数门店,仅保留北京2家门店。而2019年4月份,盒马首次关停了苏州一家线下门店,开店速度也明显放缓。盒马在2018年一路狂奔,到2019年开店速度明显下降,5月更是首次关店。在这之前2018年几乎保持着每4天开一家店的速度。盒马只能在上海盈利,并不能很好地复制。
2.1.2.3美团能否通过买菜业务入局生鲜?阿里能否通过生鲜切入本地生活?
盒马大型生鲜超市模式下沉难,多种业态调整布局。在盒马上海金桥店的模型中,盒马展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经营状态。盒马金桥店依靠一二线城市的客流量充足,客单价高才足以覆盖高昂的运营成本,模式下沉难。推出盒马小站、盒马菜市、盒马F2和盒马mini,就是靠“分层运营体系”差异化布局各地生鲜市场。
盒马菜市重点布局社区场景,顾名思义就是菜市场业态,主打更接地气的散称蔬菜,且不带有餐饮区。这是基于家庭消费最高频刚需的客观需求,做品类深度的生意。
盒马小站相当于“前置仓”,主要开在盒马鲜生无法布局的区域,只提供外送服务。这是基于流通链路的延长,做市场覆盖度的业务延展。
盒马 F2 定位办公楼商圈,有点像便利店业态。鉴于OFFICE商圈场景的最大需求,依然是餐饮即食,盒马F2更像一个速食餐厅。即一种人群的所有生意,并优先落地人群需求最大化。
盒马mini业态最像盒马鲜生,是名副其实的缩小版盒马鲜生。在品类高度类似的同时,盒马mini的店型小很多,面积在500平米左右,2000个SKU,主要开在城乡结合部或者物业条件较紧张的城市核心地带。从这一定位来看,盒马mini与盒马鲜生大店的互补作用十分明显。
通过加入各种业态以及对各个门店的调整,不仅使盒马客服大型商超扩张慢的问题,在各城市区域提升门店密度,同时盒马鲜生力图实现对各种社区场景、社区条件和人群消费特征都能找到合适的业态适应,作出相应的品类调整,这也将是盒马的核心零售能力与竞争力。
小象生鲜基本停摆,美团买菜登场。美团依托买菜转换为前置仓 自提模式。2019年11月20日,美团买菜宣布正式上线深圳,继上海、北京、武汉之后,美团买菜又下一城,其中北京站点数量为47家。
对比盒马,美团买菜的优势:
1)已有用户规模、数据实现低获客成本和精准菜谱推荐。美团的MAU压倒性高于其他App,由于美团APP导流入买菜界面参考5-10%,则美团买菜的MAU依然属于市场头部。用户基数的优势,使得美团买菜有较强的获客能力。同时,美团无论是通过总体喜爱程度推荐菜品,还是通过用户在本地生活到店业务中的交易精准推荐,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货源、配送体系完善:依托前期积累。一方面,蔬菜属于高频刚需,可以依托同样高频的外卖培养起来的庞大且完善的骑手网络。另一方面,美团买菜和小象生鲜公享供应链系统,货源供给较为成熟。
3)聚焦日常生鲜需求,避开高端品类竞争,丰富度、本地化占优。美团买菜完全聚焦用户的一日三餐,打造线上菜市场。相较于盒马鲜生的中高端海鲜定位,以及每日优鲜的精选品类策略,美团买菜的价格和产品丰富度都具备明显的优势。深圳站将进一步提升商品丰富度,并上线区域化食材,如洪山菜薹、长白山鲜人参等。结合区域特征,推出特色食材,实际上体现了一家生鲜企业的供应链能力,这也是生鲜电商的核心竞争力。
短期内我们认为盒马与饿了么融合的联合效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同时本地生活领域的用户数据积累也非一朝一夕。但是盒马在一二线等城市的中高端路线已经跑通并且不断的推陈出新做下沉,发展优势日益明显。目前美团买菜模式才刚刚开始布局,在生鲜领域的布局依然任重而道远。
2.2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美团占优,阿里跟进
2.2.1大众点评vs口碑:大众点评规模优势明显
得益于早期“百团大战”时积累下来的规模,美团的到店业务优势明显。根据极光大数据,2018年8月美团、大众点评和口碑MAU分别为24200.0、6372.4和567.7万人,美团和大众点评活跃用户数远大于口碑,使用率也远高于口碑。美团和大众点评APP在2017年到2018年期间日新增用户数达百万级,口碑仅达万级,新增用户趋势来看美团和大众点评也占巨大优势。在对APP的使用评价上,美团和大众点评APP各项均高于口碑。
2.2.1.2到店综合:细分品类多,利于非标准化服务转化
了核心的餐饮到店以外,美团在到店业务上抓住其他非标准化服务品类,不断拓展新的高GTV高毛利栏目,如美团医美、亲子教育、婚纱摄影、家居装修等。利用高频的餐饮带动低频服务品类的增长。
在高频带低频的效率上,规模优势即为绝对优势。更大的规模可以实现更多的品类和更细分的服务,从而在服务的标准化上比竞争者更进一步;大规模的用户意味着平台的用户复用效率更高、用户信息回馈更丰富,从而在与商家的博弈中更有话语权,为用户争取更多利益和价值。
从美团APP和口碑APP可以对比,美团涉足的到店业务种类更多,且频道内细分领域也比口碑更多。更多的业务种类和细分领域是以大量、多种的商户入驻为基础的。美团的高频的外卖业务带来的针对本地生活服务的用户流量对低频业务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当前口碑在到店综合这一赛道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没做好下沉,二是品类丰富度和商家数还是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