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晚点LatePost》报道,截至2019年7月,高德地图日单量70万单,美团目前规模为40-50万单,其中在上海和南京两个城市的自营约30多万单,聚合模式不到4万单,和自营差距较大。滴滴国内网约车日单量在2400万单左右。入驻的打车平台中,曹操日单在40万单左右,首汽是60-70万单,若延续发挥高效导流模式,美团聚合平台日单量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美团打车自营亏损严重,“聚合”模式提升了盈利能力,同时也在逐步培养用户用美团打车的心智。2017年美团上线打车业务,网约车司机成本快速攀升,组织司机供应/提供用户补贴/增加营销支出等加剧了美团打车业务的投入,新业务亏损也相应扩大。2018年美团新业务中,网约车司机成本44亿元在总的新业务销售成本155亿元中占比约为29%,网约车烧钱扩张战略让美团新业务亏损严重。2019年起,公司对打车的投入更加谨慎,且通过推出聚合模式来降低公司直接的运营成本。因此预计今年公司在打车业务的亏损有望大幅减少。
高德地图望见用户规模天花板,转型势在必行。聚合模式不在赚钱,保持用户活跃度更为重要。2018年十月,高德日活突破一亿大关,成为国内首个DAU破亿的出行平台。但同时在体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仅靠导航业务服务车主拓展用户比较困难,开拓出行业务成为必然。同时出行是重要的基础设施,非常符合阿里“旨在构建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的愿景。
出行 美团 VS 高德 到店。美团在本地生活中出行,高德在出行途中到店。二者各有所长,美团到店服务质量高,高德出行业务专业强。美团已接入第三方出行服务商车辆。通过聚合平台,美团用户可以在餐饮商家页面直接叫车。即使高德也背靠同样强大的地图交通信息和计算能力,用户逃离美团转换高德打车的可能性也大幅下降。从家到店的无缝衔接,增强了用户粘性,真正实现了吃住行的一站式超级平台的愿景。但是与此同时,高德的出行业务在专业性上超过美团,同时也接入了飞猪、口碑等本地生活入口。
可以看出双方的优劣势都十分明显,美团在本地生活商家服务方面远远高于高德接入的口碑或者飞猪。在高德给出的周边美食中,可以团购的商户数量并不多。但是高德在出行方面给到消费者的不仅仅是打车,同时包括步行,地铁公交,驾车等,使出行过程组合更加丰富。此时,对于消费者而言,对两个平台的初始认知就很重要了,当消费者的目的是移动出行,很容易在第一时间打开高德地图,当消费者的目的是搜寻美食,就很容易打开美团。因此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或许美团打车和高德打车的竞争重点在于提高打车业务体验的同时,提高用户本地生活业务的流畅度,更好地将出行和日常到店消费交叉融合,为整体生态提供更大贡献。
2.4 To B后端业务:美团深挖本地生活资源,阿里以电商逻辑切入
餐饮上半场将用户端数字化,下半场赋能商家运营,实现本地生活数字化的完整闭环。商家端的数字化。我们主要关注美团和阿里在餐饮SaaS和食材供应链赛道的布局。饿了么 口碑和美团 大众点评的战争已经逐渐明了,开展2B业务将是新的转机,美团和阿里的2B业务逻辑是什么?
对于美团而言,本地生活资源即已有合作商户和独享海量C端数据是赋能商户的最大优势,其战略图景也在于把餐饮SaaS普及并和美团平台形成联动,进一步推高美团在本地生活的优势。饿了么口碑阵营在商家和消费者积累处于劣势,阿里依靠电商逻辑寻找机会。其中食材供应链本质是B2B生意,饿了么有菜是阿里电商逻辑的体现。
2.4.1云计算产品:不同赛道各自领先,聚焦自身核心优势
2.4.1.1餐饮SaaS赛道:美团逻辑更自然,阿里被动防御
餐饮管理以收银为入口,在最近二十年里收银系统经历四次更迭。在第一阶段,收银系统实现信息化,用电子记账取代手工。在第二阶段互联网普及使收银机之间实现联网,实现店铺收银和总部系统之间的信息流通。第三阶段云服务开始应用于收银机,这一阶段出现客如云、二维火、哗啦啦等SaaS餐厅管理云服务提供商,通过绑定收银机为餐厅提供增值服务。在现阶段,美团点评和多数SaaS云服务提供商推出了“生态化”收银机,实现外卖、到店、营销、供应链等综合性SaaS云服务提供,线上线下全渠道数据打通,真正实现了餐厅实时在线。美团点评、饿了么口碑推出新模式,一方面赋能合作商户经营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提高商户对自家生态粘性从而加强平台核心竞争力。
2016年,美团推出智能收银系统美团收银。商户购买美团收银机实际上也是买了一整套餐饮服务管理系统。后来美团收银经历了一系列升级迭代,发展出餐饮、零售 、茶饮等多款收银服务产品,同时也涉及独立的支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