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震撼,原来《睡莲》的原画是如此之大,十多米宽、两米高,有一面墙那么大,让所在的会场都放不下。原来在画册上细碎笔触并不细碎,一笔一划清清楚楚。原来原画的色彩如此生动鲜亮。然而在画册上看到的色彩总觉得有些灰蒙蒙的,有前辈对我解释说莫奈晚年罹患眼疾,所以色彩调得有些朦胧,可站在原画前发现不是这样,白的耀眼、红的热烈、蓝的深沉,还有不乏纯度很高的色彩混入其中,仿佛在发光。只是原画太大,将它印刷到画册上后颜色就混在一起,让人误以为是这样的风格。我在原画面前来回走动,每一个视角都仿佛在刷新我的认知,非常震撼。我被这些生动的颜色和热情的笔触所淹没,感受着那些从未在小小画册上体会到的情绪,让我流连忘返。这是第一个故事。
1.2 蓝鲸 - 《The Blue》
第二个故事,蓝鲸。前两年,VR 技术特别火。当时我和小伙伴在美国创业,我们都是喜欢新技术的人,看见如此酷炫的新技术当然手痒,再加上和创业内容也有关系,所以我们说干就干,把我们的车库打造成了一个「VR 体验厅」。尽管已经充分了解了相关的技术和原理,但是我第一次带上 VR 头盔,也还是小小惊讶了一番,普通的屏幕无论多大还可以想象,而VR的屏幕相当于是无限大的屏幕,在上面呈现的内容也是全新的体验。我们两个都是程序员,很快就手痒做了很多程序给自己体验,比如我们写了一个无限大屏幕的代码编辑器,就不用担心一行不能超过多少字符,可以一直绕至脑后,转着圈子写代码,很好玩。我们做了许多好玩的小玩意儿,我自以为已经完全熟悉这块「无限大的画布」了,直到我体验了一个 VR 艺术作品《The Blue》。
上图播放了YouTube搬运的游戏体验。屏幕上展示的是这个玩家看到的内容。很快会看到从背后冒出一条巨大的蓝鲸,巨大这个词已经很难描述我第一眼看到时候的震撼感受了,真的很大,大到要转头才能看全。那种栩栩如生、进而产生那种强烈的压迫感真的吓了我一跳。随着蓝鲸继续往上游,它巨大的尾巴甩过来,好像真的要甩到我脸上,我明明知道这是个VR的艺术作品,但我还是下意识坐地上躲避。这就是当视角从有限的屏幕拓展到无限的屏幕时,同样的东西所带来的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太震撼了。
我真心体会到沉浸式到底有多美妙,是一块不断追求更大尺寸的屏幕,是一种量变引起质变的体验。当拥有一块无限大屏幕时,当你的上下、左右、前后、全方位都能提供内容时,这是怎样一种震撼,这种体验至今难忘。
1.3 李安 - 《双子*手》
接下来是第三个故事。我挺喜欢李安导演的。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但作为普通观众,喜欢他拍的一些电影。从《卧虎藏龙》到《少年派》,李安一直努力探索电影这个艺术形式的可能性。
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李安尝试了高帧率拍摄的手法,我没能在电影院欣赏这部片子,后来在16寸的电脑屏幕上看,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甚至觉得李安导演是不是翻车了。直到李安拍了下一部,《双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