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恢弘的油屋是这一异想空间的核心地标
因此,想要了解《千与千寻》的艺术魅力,就无法绕开深入其中的鬼神文化和信仰。在这些或可爱或可怕的鬼神身上,观众得以窥见日本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也得以看到宫崎骏倾注其中的现实映射与人性力量。
=========
▲「 从“神隐”说起 」
号称“八百万神明之国”的日本拥有异常庞大的鬼神系统,这与日本的多元宗教体系和泛神论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在日本民众看来,鬼神绝不仅有高高在上的神性面,也有亦正亦邪的人性面,它们的世界既与人区隔,又能够与人相通,这一认知传统构成了《千与千寻》中神明世界的建构基础。

影片的日文标题《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全部翻译成中文应是《千与千寻的神隐》,高度概括了整部影片的核心情节。“神隐”一词是“被鬼神隐藏起来”的简称,特指小孩子无端失踪的事件。
古时,人们相信小孩子失踪是被鬼神藏了起来,进入到大人无法觉察的异次元世界。这也解释了为何父母对于鬼神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毫无记忆,而千寻却在其中周游一遭且仍记得过程。

双面守护神驻守在通往鬼神世界的隧道口
影片伊始出现的门楼和幽深隧道成为连接现实世界与鬼神世界的桥梁,守在隧道口的双面保护神石像则借鉴了《日本书纪》中提到的两面宿傩(日文:両面宿儺)形象。书中记载的怪物两面宿傩拥有一头两面和四只手,以劫掠百姓为乐,最终被仁德天皇派将领降服。
随着传说流变,两面宿傩的故事产生了种种异文,飞驒国等地区认为他是保护地方不受侵略的民族英雄,其形象也从怪物逐渐转变成类似于武神的神明形象。

善久寺中以武神形象出现的两面宿傩
神道教认为任何生灵都有和、荒、幸、奇四种性质的魂魄,分别对应着祥和、暴戾、关爱、理性四种状态,即“一灵四魂”,鬼神亦如此。两面宿傩就非常直观地展现出神明的多面性,而影片中作为守门神的两面石像则昭示了两个世界的区隔,穿过悠长的古旧隧道,便来到了鬼神的游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