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这张图还是我之前做的,全部跟图像采集和图像处理有关。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然后传输给后台分析处理,然后根据需求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数据存储起来。
作为前端产品的摄像头,品类最多,各种型号,每个应用场景都有很多不同的摄像头。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以前海康威视只能采集图像信息。
现在还可以采集音频、温度、湿度、坐标、RFID、PM等一系列信息。
所以现在海康威视已经从监控安防转变成物联网全方位感知。
后端产品主要是网络硬盘录像机(NVR)、数字硬盘录像机(DVR)、编码器(DVS)、超脑等。
从2014年开始,海康威视就成立了研究院,对采集、分析、存储、计算这个四个领域一直大规模投入研发。
全球对于“智能化”的追求可谓是一直高烧不退,很火热。
但是目前全世界的各种智能化都是口号和噱头居多,真正的智能化还有很多的难关没有突破。
比如数据处理,任何东西的智能化都是基于数据,只有当数据足够庞大,机器才有可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那么问题来了,数据怎么来?处理效率怎么提高?处理成本怎么降低?
这三大问题是摆在所有数据公司面前的现实问题。
没有数据的智能化是空中楼阁,都是假的。
而数据需要足够多的采集设备,然后花足够长的时间去采集。
比如我之前说过的“Wind”,为什么很多证券公司都用他的数据接口,就是因为Wind成立得足够早,积累了投资市场足够多的数据,这是牢不可破的护城河。
海康威视在数据采集方面,无疑走在了行业的前列,等于是拿到了智能化的入场券。
但是有门票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能把事做好才行。
数据越庞大,处理难度就越大,效率就越低。
所以这类公司都在拼命优化算法,比如之前分析过的手机摄像头龙头企业韦尔股份,拍出的照片好不好,取决于两个核心因素。
第一个是芯片像素,第二个就是成像算法。
同级别芯片,谁的算法越好,照片质量就越高。
同样对于数据的处理,也是完全依赖芯片和算法,比如智慧城市,每个城市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处理这些数据的效率,就决定了智慧的程度。
很显然,目前全世界都还不达标,包括自动驾驶,也是因为数据处理能力比不上人的大脑,所以一直都只是作为辅助功能宣传。
从数据采集角度来看,一辆汽车完全可以360度无死角时时刻刻采集周边数据,这个比人的眼睛还要更全面。
如果信息处理还能跟得上,当然就不需要人来开车。
对于算法来说,数据越多,才可能优化得越快,要先有足够多的样本,芯片才有学习的空间。
这个方面,海康威视又占了优势,随着他的数据库越来越完善,算法的优化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关于处理成本问题,目前是一个死结。
我们可以看到马路上到处都是摄像头,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开启的,有些是特殊情况才开启,有些是交替开启。
从使用目的来说,安装摄像头当然是为了监控,那都已经装好了,为什么不开启?当摆设吗?
其实是没办法,
那么多的摄像头,数据采集量非常庞大,单纯是存储,就是很大的成本。
如果还要去实时处理这些数据,成本一定承担不起。
成本高的很大一个原因也是由于处理效率较低造成的,算法不行,就必须靠硬件去堆。
这就跟最开始的计算机一个道理,那个时候还没有芯片,只能靠大量的继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