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俄狄浦斯判断依据(俄狄浦斯悲剧原因)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2-10-30 03:30:07作者:YD166手机阅读>>

00037美学自考笔记 七章全 笔记依据教材

《美学》朱立元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第三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

 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

 第四节 悲剧与喜剧

 第五节 丑和荒诞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五章 艺术论(一)

 第一节 艺术与艺术作品

 第二节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 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第四节 意境

 第五节 艺术的功能

第六章 艺术论(二)

 第一节 艺术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第三节 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

 第四节 艺术的形态

 第五节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

 第一节 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

 第三节 美育的特点

 第四节 美育的功能

 第五节 美育的目的

第一章绪论

单 选:

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分析哲学)

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

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

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

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

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

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

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

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1.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1.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黑格尔)

1.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自由)

1.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

1.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觉解)

1.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1.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最高的是(天地境界)

1.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艺术境界)

1.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

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1.3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1.35.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在前的)

1.36.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是(气韵)

1.37.审美经验是一种(感性体验)

1.38.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括(艺术欣赏)

1.39.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这是(狭义的美育)

1.40.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狭义的美育,都是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

1.41.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

多 选:

1.1.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

1.2.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的是(费希纳,弗洛伊德,荣格,布洛)

1.3.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

1.4.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哲学,心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

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6.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意识的是(《牡丹亭》,《红楼梦》,《俄狄浦斯王》,贝多芬的交响曲)

1.7.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关,中国的则没有直接联系B.悲剧结局不同,西方残缺,中国大团圆)

1.8.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1.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C.具有生成性D.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

1.10.马克思对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即(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1.11.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即(A.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B.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C.人与他人及自我关系中的自由)

1.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生成性)

1.13.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四种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

1.14.宗白华认为人生的六种境界中有(A.功利境界B.伦理境界C.政治境界D.学术境界E.宗教境界)

1.15.审美境界的特点是(A.从心境上看,超越功利,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B.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B.审美主体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C.超功利性D.审美是人与世界的精神情感交流)

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是(崇高,喜剧和悲剧,丑和荒诞)

1.18.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在于(A.以感性方式打动人心B.提升人,使人本质力量得到揭示)

名词解释题:

1.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知识点汇总: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易考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因为审美现象、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发生关系,即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和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审美关系中间现实地存在和生成,所以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而审美活动则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它们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总之,审美现象的背后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作为审美关系现实展开的审美活动。因为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审美活动形态,最能够体现审美活动的性质,所以,美学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来研究的。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其包括四个方面:①艺术美,比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饰的美。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易考单选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包括三个层面:

1.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上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是因为它最初依附于哲学,而与艺术又有紧密的联系,而自然科学的影响(比如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影响(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美学的成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得美学自身不断丰富。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易考多选题、简答题]

因为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综合的。

1.1.它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审美现象和活动,因此必然要求更多的感性投入,这样经验科学的协助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1.2.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美学的学科品质,丰富了美学的理论资源。

但是,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因为:首先,美学诞生于哲学,并且一直受到哲学的重大影响;其次,审美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的投入,这不是受制于任何方法的;再次,美学涉及的本源问题需要哲学的领悟;最后,美学的理论性需要哲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易考多选题、名词解释]

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带有原始初民色彩的初级审美意识和更为自觉成熟的高级审美意识(例如不同民族的悲剧意识)。

2.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规律、特征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多以哲学或者文学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

3.美学学科: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它的诞生是以1750年“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新旧教材无大异。

五、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中国的当代美学理论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首先,实践的概念包括了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涵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其次,认为感性个体的实践造成了个人感性世界,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向人诞生和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行程和整个人类生活世界,实践具有生成性;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

2.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把人定位于漫长实践中生成出来的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第一,它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第二,它始终从社会的具体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为根本的是它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实践和存在的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实践论则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它们的结合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美学理论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1.人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2.美学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实践存在论的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首先,自由有三种基本形态:物质生产劳动中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解放自由;日常人生实践中感性个体获得的自我超越。其次,只有改变现存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最后,个体与社会真正统一的理想社会是以个体自由为基础的,而这也是人进入审美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六、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人生境界

[易考单选题、简答题或论述题]

1.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其特点在于:(1)个体内在性,即一种独特的个人内在体验。(2)生成性,即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是一个进行的过程。而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的觉解是关键,而觉解又是与情感不可分离的。

2.审美境界。(1)审美境界是完全融化在情感中的人生觉解。(2)它要求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3)审美境界是高低不同多层次的。总之,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提升和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新增内容,应该重点掌握。

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之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它具体表现为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升与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首先,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讲,审美有助于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工业对人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其次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七、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

1、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2、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3、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4、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5、审美教育: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八、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1)审美关系不同于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存在的意义,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甚至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体、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体、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单 选:

2.1.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审美需要)

2.2.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位置的是(审美理想)

2.3.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决定的。(后天的社会因素)

2.4.“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审美趣味相对化)

2.5.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6.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形式符号性)

2.7.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的特性。(自律性)

2.8.美感产生于(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2.9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领悟)A.惊异B.领悟C.体验D.澄明

2.10.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静观体验)才能自动展现出来。

2.11.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的特征。(非实体性)

2.12.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梅尧臣)

2.1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自由游戏)

2.14.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弗洛伊德)

2.15.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弗雷泽)

2.16.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巫术说)

2.17.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是(劳动先于艺术)

2.18.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19.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生产劳动)

2.20.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巫术礼仪活动)

2.21.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2.2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狩猎生活)为主题。

多 选:

2.1.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是(审美兴趣,审美品位)

2.2.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审美活动追寻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相联系,内在地包含着“善”,审美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的“终极关怀”)

2.3.马克思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2.4.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

2.5.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的是(体积,旋律)

2.6.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式规律,有(多样统一B.整齐一律C.节奏韵律D.均衡对称E.对比调和)

2.7.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

2.8.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超越性、自由性,使得审美对象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韵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境界的有(“坐忘”,“非现实化”)

2.9.以下著作属于主张巫术说的著作有(《艺术的起源》,《金枝》,《原始文化》)

2.10.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的是(审美愿望,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2.1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有(器物造型,器物装饰)

2.1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固定装饰的是(耳环,锥髻,戒指)

名词解释题:

2.1.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2.5.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2.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8.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易考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下面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易考简答]。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四、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易考简答题]。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这是因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五、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易考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中的惊异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从实质上说,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其次,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从主体方面来说,必须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从对象方面来说,也必须具备某种独特之处。审美惊异就产生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与具备某种独特之处的对象的直接相遇和直接契合中。另:注意辨析审美惊异与一般生活中的好奇、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惊异的区别。

2.体验:沉浸在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人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因而审美体验与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经验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但审美体验又超越于一般的生活体验,它不仅摆脱了有限功利目的的羁绊,而且更重要的是,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是对人生整体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六、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易考选择题]。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2)线条:与色彩不同,线条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

(3)形状: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易考简答题]。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名词解释、简答题]。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七、审美发生理论概述[易考各种题型]。

(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1.游戏说。柏拉图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也提到过“自由游戏”的概念。但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席勒。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而是摆脱物质*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昧,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席勒“游戏说”的评价:首先,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之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进程。但是,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有严重缺陷:他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索。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同义,即是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

(第二种)席勒系统地提出了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他摆脱物质*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生物本能说。(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明审美的发生;(2)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把人的情欲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由前一种本能产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则产生出美感,人的审美活动在其本源处就是一种本能的需要。(3)在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应首推达尔文,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和研究,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其结论是:“人和许多低于人的动物对同样的一些颜色,同样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态,同样一些声音,都同样地具有愉快的感觉。”这种“愉快的感觉”即是出自本能。(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种活动中,人的*可以得到想象的替代性满足。意义:这种研究不仅拓宽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而它们的缺点则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是依据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而弗雷泽则在《金枝》中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意义:用巫术说的确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巫术说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起源的理论无条件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的理论;另一方面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唯一的因素。

4.劳动说。早在1896年,德国学者卡•毕歇尔就研究了劳动、音乐和诗歌之间的相互关系。普列汉诺夫在其基础上,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系统的阐发:(1)“劳动先于艺术”。(2)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将人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转化为现实,在人的具体审美趣味中,总是蕴含着由特定社会主产力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3)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意义:普列汉诺夫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却不能完全等同。很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因此,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存在明显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人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八、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易考简答题]。

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主要根源于人所独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这主要因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的意义)

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3.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

4.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九、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从审美发生的内在机制来说,只有当人的精神能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为审美发生提供直接的条件,也就是说,在劳动与审美之间必然存在某些中介性的因素。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1.巫术活动不是用以满足人的某一个别的需要,而是用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是原始人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最集中地表达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种符号形式。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巫术活动与原始艺术的相关性,并不单单由于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卢卡契认为巫术为模仿艺术的形成所作的准备主要体现在:(1)模仿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而且需要高超的记忆力和想象力;(2)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模仿是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活过程,而是与实际生活过程的暂时中断。因此,巫术实际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艺术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艺术感受能力。

十、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审美意识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概括地说,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对于真正人类意识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它开始把动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为一种观念形式,从而最终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

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

(1)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

(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

(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是人类逐渐超越自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化。

十一、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易考选择题]。

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装饰的发明,为原始人在物质生产领域施展自己的审美创造才能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所谓装饰,就是在不改变生产工具或生活器物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精心的修饰和打扮,从而使实用器物充满灵气和富有情趣。其装饰活动大致有两种:一是装饰化的器物造型,一是器物修饰。

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大致可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

3.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

(1)雕刻:雕刻艺术的成熟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的,世界上最早的雕刻作品,是在叙利亚西南部戈兰高地的贝雷克哈特——拉姆遗址出土的刻有凹痕的卵石小雕像。(2)绘画:绘画的出现要晚于雕刻,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多以早期人类的狩猎生活为题材,所描绘的几乎全是动物的形象。(3)音乐与舞蹈:音乐在史前时代的发生,已经由考古发现的资料得到了证实。在法国的比利牛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支长约108毫米的骨质笛器,可能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种乐器。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单 选:

3.1.对审美体验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总结构成了(审美形态)

3.2.认为审美形态是美的形态的逻辑出发点是(认为美是客观的,完全外在于人)

3.3.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风格的观点,是将审美看成一种文化大风格,这种观点是(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某些重要特征,但不全面)

3.4.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类型的观点(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

3.5.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范畴的观点(犯了主客二分和现成论的错误)

3.6.将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等同的观点(随着对人生境界研究的重视而出现)

3.7.“虚实”不仅在文学意境中使用,还可以在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甚至现实生活的兵法中使用,这说明了审美形态具有(广泛性或普适性)

3.8.“意象”不能称为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意象不具有普适性或广泛性)

3.9.中国哲学之“道”包含的对立统一的原则,贯穿于阳刚与阴柔,意与境等,说明审美形态具有(统摄性)

3.10.中国古代的“神”及其有关的神韵等。在当今社会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审美形态的(广泛性或普适性)

3.11.将丑和荒诞作为审美形态是在(19世纪中叶后)

3.12.中国古代的诗学背后往往有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是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3.13.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这是审美形态的(兼容性)

3.14.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3.15.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性和音乐性的)

3.16.西方早期审美形态的实质是(戏剧性和雕塑性的)

3.17.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的是(索绪尔)

3.18.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而不像西方重视语法,所以它表现出一种(诗性)

3.19.和西方的审美文化不同,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的特征是(世俗化)

3.20.理念论的伦理学内容,是道德至上的原则,具体到美学中,就表现为(美与善合一)

3.21.在理性主义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时,讲出“上帝死了”的人是(尼采)

3.22.审美形态的出现与哲学息息相关,丑和荒诞出现的哲学背景是(非理性主义兴起)

3.23.中国哲学几千年基本上没变,下面的哪句话可以说明?(天不变道亦不变)

3.24.许多审美形态都是最初表现为(艺术形态)

3.25.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是(优美和崇高)

3.26.明确将美分为秀美和威严两类,并说前者可以看作女性美,后者可以看作男性美的是(西塞罗)

3.27.在狭义上,美主要指(优美)

3.28.认为美不含功利性,至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相关的是(康德)

3.29.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黑格尔)

3.30.下列对优美的理论探讨的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三角形)

3.31.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审美效应)

3.32.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来进行研究的是(博克)

3.33.康德分析崇高,认为其特征是“无形式”的著作是(《判断力批判》)

3.3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毕达哥拉斯)

3.35.朗吉弩斯将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对举的美来论述的著作是(《论崇高》)

3.36.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康德)

3.37.康德认为,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3.38.利奥塔德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其将整个美学体系建立在(崇高上)

3.39.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必然性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3.40.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原因是(表现毁灭,也表现抗争)

3.41.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多德)

3.42.最早对悲剧艺术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的著作是(《诗学》)

3.43。黑格尔对悲剧的最大贡献是(将辩证思维运用到悲剧分析)

3.44.“悲剧冲突”的提出者是(黑格尔)

3.45.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著作是(《悲剧的诞生》)

3.46.提出罪孽说和焦虑说的是(克尔凯戈尔)

3.47.“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提出这个观点的是(鲁迅)

3.48.在西方,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

3.49.巴赫金根据自己对喜剧的理解,尤其是对拉伯雷的《巨人传》研究,提出的思想是(狂欢化)

3.50.“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提出这个观点的是(阿多诺)

3.51.鲍姆加登的“美学”,意指(感性学)

3.52.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并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的是(雨果)

3.53.雨果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表现其美丑辩证的是(《巴黎圣母院》)

3.54.第一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是(《丑的美学》)

3.55.开启了现代丑学研究的是(罗森克兰兹)

3.56.下列作品中,没有以丑为主题的是(《追忆逝水年华》)

3.57.使荒诞派戏剧的名称固定下来的著作是(埃斯林的《荒诞派戏剧》)

3.58.认为“凡没有担当起在世界的黑夜中对终极价值的追问的诗人,都称不上这个贫困时代的真正的诗人”的西方哲学大师是(海德格尔)

多 选:

3.1.美的形态说包括(美的类型说,美的范畴说,美的价值形态说)

3.2.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审美类型说)

3.3.中国哲学之“道”,具有统摄性,其可以统摄下列哪些审美形态?(阳刚与阴柔,意与境,形与神)

3.4.判断最基本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广泛性,统摄性,历史性)

3.5.审美形态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指的是(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3.6.中国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其体现是(将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而为一,与世俗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结合)

3.7.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关系进行了很多的探讨,下列属于这种探讨的是(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

3.8.西方的四大审美形态是(悲剧,崇高,丑,荒诞)

3.9.审美形态包含的六种基本类型是(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崇高与优美)

3.10.司空图把诗歌的风格、意境概括为二十四种基本类型,其中与优美相连的类型是(冲淡,纤浓,清秀,委曲)

3.11.博克认为,人的情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生殖欲和一般的社交愿望,安全的需求)

3.12.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要素是(冲突,抗争,毁灭)

3.13.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贡献是(◎首先对悲剧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对悲剧给人的审美体验进行分析)

3.14.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关于这些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悲剧诞生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B.日神精神代表梦境状态C.酒神精神代表迷醉状态

3.15.下列关于喜剧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A.喜剧既是一种艺术类型,也是一种审美形态B.喜剧以“笑”为载体C.喜剧理论的核心是探讨笑及其成因D.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压倒观念

3.16.喜剧的两种形式是(幽默,讽刺)

3.17.巴赫金是对当代文学和美学都有深远影响的人,关于他的观点,下列正确的是(ABCDE)A.提出狂欢化B.认为生活分为日常生活和狂欢式的生活C.日常生活显示了官方严肃的态度D.狂欢式生活是一种自由解放审美体验E.作为狂欢的喜剧,也就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另一种打破秩序、规范的自由体验

3.18.古希腊对美的研究很多,但对丑研究却不够。其原因是(◎希腊民族高度崇尚美◎希腊风气中美与善同一)

3.19.罗兰克兹对丑的研究的贡献是(提出丑的美学,艺术可以“理想化”丑,顾及到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消除丑的不快之感)

3.20.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包括(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本质的人,人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自由只是观念的自由,并非现实人生的自由)

3.21.崇高与丑的相似之处包括(形式上的不和谐◎效应上的痛感,◎有非理性的因素)

名词解释题:

3.1.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3.2.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审美形态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3.3.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3.4.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3.5.《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3.6.利奥塔德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其将自己的整个美学建立在对崇高的论述上,对崇高进行了崭新的阐发。

3.7.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3.8.《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美学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悲剧起源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并对其各自特征展开论述。

3.9.罪孽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都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围绕着这个要素展开和推进。

3.10.焦虑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面对的是未来的虚无,这种焦虑处境是悲剧情绪的源泉。

3.11.“狂欢化”是巴赫金基于对喜剧的理解提出的概念,认为民间诙谐文化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易考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1.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审美形态的特征。

(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

(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3.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还需要以下几条基本标准:

(1)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不惟如此,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

(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具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3)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二、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易考简答题]。

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审美形态具有历史性,因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并且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中国形成于春秋,是音乐性和诗性;西方形成于古希腊,是戏剧性和雕塑性。

2.审美形态与思维。审美形态与思维关系密切,比如中国象数思维,(主客相融,情感性和观念性相融)形成了天人合一等观念,而西方抽象思维,(主客相分,二元对立)形成悲剧与喜剧等二元对立的审美形态。

3.审美形态与语言。(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比如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性。

4.审美形态与文化。审美形态与文化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两方面,而哲学思想更为重要。西方审美形态与宗教关系密切,中国不同,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特征。西方审美形态受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中国不同,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和修改。

三、优美与崇高的内涵、特点与比较

[易考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

(一)优美。——和谐统一

1.优美的内涵:(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在自然领域中,优美主要表现在客体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在社会领域中,优美表现在真和善。在艺术领域中,优美表现为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中。

2.优美的特点:(1)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3)是和谐化一的内容。(4)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愉悦是优美体验中最主要的审美观受)

3.(二)崇高。——对立冲突

1.崇高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在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中体现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

2.崇高的特征是:(1)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2)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3)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4)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3.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两者都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存在状态,但前者和谐,后者超越。

(2)两者都在人类早期与自然联系。但前者与自然一致,后者与自然对立。

试述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

优美和崇高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因为其审美形态的内涵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的互补性,它们常常作为相互对立补充的一组审美形态出现。对于崇高与优美两种审美形态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差异,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1)坚持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的理论,强调优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从美学史上的讨论看,认为崇高与优美对立的美学家,大都强调了崇高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而认为崇高与优美具有共同本质的美学家,则强调_崇高的积极的、愉悦的方面。这两种观点都看到了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即它们的对立的一面,但从审美形态的内涵来分析,其实它们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就此看来实则是殊途同归。

(2)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优美作为审美实践发展中的形态,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正因为如此,优美和崇高则体现的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3)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考察,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人们的审美存在方式更多地联系于自然。当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和谐,与人的存在状态和谐一致时,人们感受到的审美体验是优美;相反,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与自身的对立状态,并战胜这种对立,从而超越自然时,则显示人们自己的勇气与力量,这时人们感受到的则是崇高。

(4)崇高和优美的事物在形式上有其量的规定性的方面。崇高经常以突破形式美,如对称、均衡、调和、比例等,粗粝的形态,如荒凉的风景、无限的星空、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雷电交加的惊人场面。而这些又与优美的形式,如风和日丽、杨柳依依、莺歌燕舞,恰恰相反,构成崇高和优美完全相反的特点。

四、悲剧与喜剧的内涵、特征[易考多选题、简答题]。

1.悲剧的特征。——通过否定来肯定

(1)它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性体验来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它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它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2.喜剧的特征。——形式和内容的背离。

(1)它是对现实的反映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

(2)它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3)它的情感形式以笑为主。

冲突、抗争、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核心因素。

五、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六、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易出简答题]。

悲剧和喜剧是作为人生存在而存在的:

(1)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

(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

(3)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

(4)其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的。这是新内容,把握其要点“人生与存在”这两方面。

七、丑和荒诞的内涵、特征[易考简答题]。

1.丑的特点。

(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一种审美情感。

(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恶性刺激。

2.荒诞的特点。——人生存在意义上的虚无感和无助感

(1)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2)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

(3)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本知识点为重点,尤其是荒诞,是旧教材完全没有的,应予以重视。对丑和荒诞特点都可以从原因、形式两方面进行把握。

3.举例论述荒诞的特征。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荒诞的主要特征是:

(1)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比如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不停的等待着的状态,就是出于作者对于人生存在无意义的一种感悟。

(2)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比如同样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戈多”这个意象就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性。它可以象征着上帝,也可以象征着精神寄托,也可以象征着梦想。而“等待”:这个意象,也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象征。也就是人生活在等待的漫长与无聊中,而等待的结果却不一定会出现。

(3)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同样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它就有很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它没有传统戏剧的戏剧冲突,人物的对白听起来像胡言乱语。而这正是人类当前生存境遇的描述。

八、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于丑的研究的贡献。

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丑的美学。简而言之,他对于丑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1)他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2)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的。(3)他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又必须使之服从美的一般法则,如对称、和谐、比例和富于个性的表现的力量等等法则,以便使之“理想化”。“理想化”并非“美化”,而是用“美的一般法则”突出丑的一般特征。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文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九、作为特殊审美形态的丑和荒诞[易出简答题、论述题]。

1.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局限性,决定了美的复杂性,其中就会包含丑。

(2)从美与人生境界关系看,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人生境界也包含丑的因素。

(3)从美与劳动的关系看,丑成为审美因素,与劳动的异化密切相关。

(4)从美与哲学的关系看,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等密切相关。

(5)从美与艺术的关系看,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对丑的描绘,而且呈现出以丑代美的趋向。总而言之,前两者是可能性,后三者是现实性。由于这五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2.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特殊的存在价值。

(2)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荒诞将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距离拉近。

(3)其表面上看是反理性和反传统的,实际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结出的果实。本考核点是新内容,应主要从丑和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着手来理解。关于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可以从美与自身,人生境界,劳动,哲学和艺术的关系来论述。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单 选:

4.1.提出“迷狂”说的古希腊哲学家是(柏拉图)

4.2.“回忆说”在柏拉图的美学理论中涉及审美的(一般规律)

4.3.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中,悲剧的作用在于(净化心灵)

4.4.西方美学十八世纪出现的转向集中体现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4.5.将审美经验明确地归结为情感活动。(休谟)

4.6.康德提出了“游戏说”,其核心在于想象力和知性之间的(协调一致)

4.7.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

4.8.在现代美学体系中,科学主义美学的对立面是(人本主义美学)

4.9.分析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斯坦)

4.10.“直觉是把握生命及其生成过程的唯一方法。”这一论点来源于(叔本华)

4.11.在解释学的“本体论转折”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的人物是(海德格尔)

4.12.系统的解释学美学形成于(伽达默尔)

4.13.美感理论建立在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形而上学二元对立)

4.14.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的一种重要形式。(人生实践)

4.15.自然对象的道德内涵在中国一般体现在(自然特征比附人类道德)

4.16.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

4.17.主张非理性是一种低级混乱的认识,这一观点是出于——的偏见。(形而上学)

4.18.审美经验的本质直观性是在于它把理性从——解放出来。(概念)

4.19.有人说,因为审美经验是直接将形式与自身感受相联系,所以无法把握本质。在这里他混淆了(外观与现象)

4.20.审美经验也可能产生功利的效果,从对象角度来看(对象的形式是与内容结合的)

4.21.审美经验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的主要方式是(象征)

4.22.作品的超验本质构成了它的(形而上质)

4.23.人的五官具有审美能力,根本上是因为(感觉在实践中获得了社会性)

4.24.在审美经验中,起点是(感知)

4.25.审美感知总是以的形式把握对象的。(完形)

4.26.下列不属于想象的初级形式的是(再创造想象)

4.27.在审美经验中,是一个核心因素。(想象)

4.28.在审美经验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情感)

4.29.“移情说”是谁提出来的?(里普斯)

4.30.审美想象受到审美理解的(制约)

4.31.创立“发生认识论”学说的是(皮亚杰)

4.32.中国禅宗的坐忘境界是一种心理的调节。(功能)

4.33.审美经验生成的规律是(同化——调节律)

4.34.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是通过——与对象建立联系的。(整个身心)

4.35.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中,——的作用是最关键的。(审美想象)

4.36.对象的审美特征的充分显现必须借助于____,使我们得以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先验想象力)

4.37.审美距离是提出来的。(布洛)

4.38.在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中,——的作用是最关键的。(审美理解)

4.39.“反思判断力”这一概念是从——出发去探讨事物规律的。(特殊)

4.40.反思判断力是哪一位著名哲学家提出来的概念?(唐德)

多 选:

4.1.柏拉图的“回忆说”这一论点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揭示了审美主体的亢奋状态,触及到了审美的非功利性和超越性)

4.2.下面的哲学家、美学家中,属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重要代表的是(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休谟)

4.3.审美经验在下列哪些领域中可能发生?(艺术,自然,社会)

4.4.审美具有直观性,它包括(本质直观性,感性直观性)

4.5.审美经验的三个主要特征是(超越性,非功利性,直观性)

4.6.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体现在(◎美只涉及对象的外观和形式◎美愉悦与一般快感有本质区别)

4.7.审美经验是具有功利作用的,这种功利作用来源于(◎任何形式都是与内容结合的◎主体的精神思想必然被影响)

4.8.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体现在向——的超越。(精神世界,理想世界,超验世界)

4.9.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4.10.在人的诸种感官感觉中,——等感觉在美学上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视觉,听觉)

4.11.想象活动包括(ABCDE)A.创造性想象B.类似联想C.对比联想D.接近联想E.再创造想象

4.12.审美理解的特点是(非概念性,多义性)

4.13.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对象和内容)

4.14.审美主体通过自我调节来强化心理图式,这其中涉及(◎审美对象的层次高低◎审美能力的大小◎人生态度的积极与否◎人生境界的高低)

4.15.自调节的特殊要求是(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反馈调节)

4.16.审美经验具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它可以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4.17.根据法国现象学家杜夫海纳的分析,先验想象力具有的功能有(后退,开拓)

4.18.想象力的两个层面是(先验,经验)

4.19.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分为(决定判断力,反思判断力)

4.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审美对象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后天培养的◎审美体验所达到的深度,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式有关◎审美体验开始和结束的感觉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作品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名词解释题:

4.1.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传统。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等。

4.2.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4.3.本质直观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够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构揭示事物的本质。

4.4.超验世界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认识的,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现客体”这一层面,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终极关怀,震撼着主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艺术的纵向超越。

4.5.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4.6.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旦一种结构形成认知图式,就试图用它来同化对象,但无法同化时,就设法调节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个体和人类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部是同化——调节辩证关系的产物,它是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

4.7.审美态度指的是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4.8.先验想象力在根本上为审美对象的构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提供了对事物观察必需的时间与空间的能力,打破了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的状态。

4.9.审美距离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4.10.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4.11.准主体:审美对象的特殊存在方式实际上使它自己成为了一种准主体,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会发生精神交流,使得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度的体验。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准主体却并不是指实际存在的作者而言的。这个主体是我们完全以审美对象为依据而构造出来的。就艺术作品而言,由于它总是作家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我们自然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一种模仿性的意识行为,即在自己的意识中重新开始作家的思想行为,这样,我们就能够发现他的感觉和思维方式,由此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易考单选题、简答题]。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1.审美经验与美感的区别

(1)主体(人)与对象关系:美感仅仅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人与对象形成的审美关系。

(2)形态上的差别:美感仅仅是对于审美经验静态的、瞬间的理解,审美经验体现为一个动态的感受和评价过程。

(3)对于审美对象理解的差异:美感是指一种主体对某种现成对象的反应,其对象的审美性质是先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认为审美对象是在审美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2.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重要形式).

(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2)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

3.审美经验不仅发生在艺术领域,也发生在社会和自然领域

(1)社会领域的道德实践和审美经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2)自然美的发现欣赏与人生实践的密切关系:如中国的“比德”说;西方重视自然激起主体的道德体验。

二、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易考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

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可以说,非理性的直觉是比理性更高的认识能力,从这一立场出发,才可以确定审美经验的真理性地位,才可以认识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感性直观性”,是指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另外一个方面是“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尤其要注意到“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对于本质直观的重要性。

2.非功利性。(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审美经验具有的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是涉及到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会产生功利性的作用,因为任何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纯粹形式是不可能成为理想的审美对象;并且主体一定会受到对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启迪作用。这种功利色彩的浸染使得审美经验不再那么纯粹和自由,但使其变得更为丰富和重要。

3.超越性。(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2)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3)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三、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易考单选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经验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

1.感知。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第二,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第三,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2.想象。想象活动包括初级和高级形式,初级形式是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高级形式则是再创造联想、创造性想象。高级形式对于审美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在审美经验中,想象是一个核心因素。

3.情感。情感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一方面构成了其他因素产生的诱因,另一方面又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时它还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情感和感觉一样,都是对于现实的肯定方式,它的产生根本上是因为自然的人化和感觉的人化是相互对应的。

4.理解。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审美理解具有两个特点,(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由于在反思判断中主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其普遍性,因而他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对象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

(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由于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并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因而对其的理解也不可能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进行,而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进行。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相比较,这种直观活动看似更加具体,实际上却更加模糊和含蓄,所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却意蕴丰富,回味悠长。但是,审美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境,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须始终围绕对象来进行。

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

在审美活动中,各个心理要素虽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既互相渗透,又相互制约,从而组成了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1)在整个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中,直接与现实相联系的感知无疑处于起点的位置。

(2)想象与情感在审美经验中的相互关系。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①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②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③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3)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系。想象活动本身并不是审美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产生一定审美价值的工具和手段。这样一来,想象活动就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这种制约力量就来自于审美理解。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伽达默尔从解释学的角度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论述。他认为,审美经验的游戏本质并不是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体验,而是指艺术作品或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这就是说,游戏活动的存在方式本身就决定了它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因素。而艺术活动的游戏本质也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以游戏而不是逻辑推理的方式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内涵。同理,审美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活动,而理解力或理性因素本来就是一切游戏活动的本体论内涵。正是这样一种本体论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审美经验中是以游戏的方式统一在一起的。

(4)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总之,情感与理智在审美经验中只有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才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要求。

四、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易考单选题、论述题]

1.审美感知处于起点的位置,它构成了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

2.审美情感与审美想象的相互关系:

(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3.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

4.审美经验中,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

五、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请论述此一过程的各个层面。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旦一种结构形成认知图式,就试图用它来同化对象,但无法同化时,就设法调节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这一心理学的研究探讨可以帮助理解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首先,(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审美主体通过同化使得自己能够理解对象,也通过调节来修正心理图式。自我调节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意识的结构调解的有机统一。不仅个体,而且人类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都是同化——调节辩证关系的产物。所以我们说,同化——调节律是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

其次,自调节审美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按照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这里所谓的目的指的是在确定审美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努力的自我调节以达到审美目的;第二,反馈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主体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中都必须注重反馈调节,而反馈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六、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易考单选题、多选题、论述题]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1.呈现阶段。审美态度的确立是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美主体并不是首先通过五官,而是通过自己的整个身心与对象建立关系,达到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并不意味着对于对象的占有,而是摆脱物质*的束缚之后出现的一种忘我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

2.构成阶段。审美想象在构成阶段中非常重要,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图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3.评价阶段。主体的理解力在评价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想象力,松弛它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结成的纽带(康德的“反思判断力”概念)。现象学关于自我、主体间性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他人的存在以及主体间性都是自明的,而个体自我则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

七、(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审美体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作为结果的审美感觉与前者不仅对象不同,而且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这种深度也使得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主体间的精神交流,而审美对象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准主体。本章的布局较之旧教材的美感部分,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动,所以说以前的资料甚至考题的参考价值已经不大,本章重要的知识点都必须掌握。并且因为改动大,所以显示出在这一部分美学界的进展也比较大,进而很有可能在新的自考试卷中占重要分值,每一个考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第五章艺术论(一)

单 选:

5.1.大约到了——才把艺术一词专指诗歌、绘画、舞蹈、戏剧、雕塑。(17世纪)

5.2.游戏说最早是由提出的。(康德)

5.3.集体无意识说是由提出。(荣格)

5.4.符号说是从——对艺术下定义。(艺术本质角度)

5.5.抹煞了艺术家个性的理论是(集体无意识说)

5.6.集体无意识说是一种建立在——上的假设。(心理学)

5.7.最早提出“天才论’’的美学家是(唐德)

5.8.艺术是“抒情的表现”,属于(表现说)

5.9.模仿说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艺术的审美特征)

5.10.柏格森说:“诗意是表现心灵状态的。”体现了的观点。(表现说)

5.11.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表现说)

5.12.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有意味的形式说)

5.13.符号说是由提出的。(苏珊•朗格)

5.14.下列不主张载道说的是(苏轼)

5.15.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艺术的是(娱乐说)

5.16.将艺术品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的美学家是(罗曼•英伽登)

5.17.诗与画都是艺术,其作品结构中都必然具有且性质相同的层次是(物质实在层)

5.18.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是(形式符号层)

5.19.艺术品结构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过渡依赖于(意象世界层)

5.20.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意象世界层)

5.21.作为经鉴赏者的审美知觉和想象而产生的是(意象世界层)

5.22.下列艺术品中最能反映艺术品意境超验层的是(中国书画)

5.23.在意象的主要类型中,兴象的基本特征是(天然)

5.24.左拉、福楼拜、梅里美的小说艺术所产生的意象类型是(仿象)

5.25.从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是(物态化)

5.26.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意象类型主要是(抽象)

5.27.审美意象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5.28.“燕山雪花大如席”中的雪花形象属于(喻象)

5.29.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是(意象世界的创造)

5.30.提出了:“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这一论述。(宗白华)

5.31.在“意境”范畴的形成过程中,没有做出直接贡献的是(苏轼)

5.32.——应成为艺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的是(创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

5.33.艺术品的核心任务是(创造意象世界)

5.34.《荷马史诗》提供了丰富的古希腊的历史资料,这反映了艺术的(认识功能)

5.35.艺术品的外围功能是(商业广告功能)

5.36.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5.37.“寓教于乐”是提出的。(贺拉斯)

多 选:

5.1.以下美学家中不属于主张艺术起源于游戏的有(谢林,卢梭)

5.2.下列是对艺术从艺术起源角度加以定义的是(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

5.3.下列中国美学理论中,不能划入表现说的有(载道说,韵味说)

5.4.符号学美学将艺术品分成两个层次,即(意义,符号)

5.5.下列不属于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的是(纸,颜料)

5.6.在意象生成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意向,想象)

5.7.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直接结果是(◎物质实存◎形式符号)

5.8.创造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意象是一切艺术家的共同目标,这从中西美学哪些论题中可以看出?(“隐秀”论,“有意味的形式”论)

5.9.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家的艺术意境创造的核心目标的是(静,有,实)

名词解释题:

5.1.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5.2.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不是以某个人为代表的,而是体现在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空界限的心灵。其合理之处在于,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5.3.模仿说是古希腊时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后来艺术家还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学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模仿说的合理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根源。其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5.4.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可划入表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仅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依然是片面的。

5.5.有意味的形式说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的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包括主体的现实情感)的联系完全切断,完全脱离了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社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人类本身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5.6.符号说由当代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该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朗格的符号说,综合了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最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确的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5.7.载道说(或教化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为了缘情。柳宗元亦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之下,先道而后文,批判矫情为文的风气,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但完全摒弃文的缘情作用,仅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

5.8.娱乐说可分为“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术家是借助于创造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同样,“娱人”也很重要,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人的特性和功能。

5.9.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lO.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这个概念原出自中国古典美学,它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要“天然”,二是要“隐蔽”。

5.11.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5.1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是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不是物质实存,还需物化后才能完成。

5.13.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知识点汇总:

一、艺术分类[易考选择题、简答题]。

1.两种传统的艺术分法。

一种传统分法,艺术分成美术与语言艺术两部分。后者指语言、讲话和推理的表达技巧;美术则偏重于纯审美的目的,简单美,即偏重于美。另一种传统分类法把艺术划分成以下几类:文学(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等),视觉艺术(绘画、素描、雕刻等),平面艺术(绘画、素描、设计及其他在平面上表达的形式),造型艺术(雕刻、塑造),装饰艺术(搪瓷、家具设计、马赛克等),表演艺术(戏剧、舞蹈、音乐),音乐(指作曲)和建筑(往往包括室内设计)。

2.给艺术下定义之所以困难的原因。

(1)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

(2)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

(3)“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

(4)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能,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二、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

[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一)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

1.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他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确有相通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2.集体无意识说。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造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不是以某个人为代表的,而是体现出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空界限的心灵。其合理之处在于,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遗憾的是,“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

1.模仿说。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大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后来艺术家还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学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模仿说的合理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然而,其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2.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浪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可划人表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仅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依然是片面的。

3.有意味的形式说。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的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包括主体的现实情感)的联系完全切断,完全脱离了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社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人类本身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4.符号说。符号说由当代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该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朗格的符号说,综合了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最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确的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

1.栽道说(或教化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为了缘情。柳宗元亦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之下,先道而后文,批判矫情为文的风气,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但完全摒弃文的缘情作用,仅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也是片面的。

2.娱乐说娱乐说可分为“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自娱”也就是说,艺术家是借助于创造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同样,“娱人”也很重要,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人的特性和功能。综上各说,虽然角度不同,重点不一,但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所以说,艺术本身是一个涵盖面极广、抽象度极高的观念,是一个由许多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动态网络结构和开放系统,一直处在全方位的变动中。

三、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及联系

[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1.两者区别:(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旧教材对两者的不同,讲解更为详细,新教材在这个知识点上论述比较简洁。综上,我们提出“艺术品”的概念: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2.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两者的界限有日益模糊的趋势。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的基本原因:(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为艺术品。(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结合具体事例,论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区别,并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作“艺术品”。譬如,一朵怒放的花,一派秀丽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赞美它“风景如画”,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自然关”,而不是艺术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一个区别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类劳动可分为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两类,它们的产品分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人的高级活动——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人工制品中的高级部分。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非艺术的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依凭抽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作出理论形态的概括,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并以此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艺术品的本质特征是:艺术,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两者的界限有日益模糊的趋势。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比如,自北宋以来就闻名于世的景德镇陶瓷,它原初也只具有某种实用价值,以后人们在劳动创造中加强其色彩、图案、外形等审美价值,力求做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到今天,景德镇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意义的艺术品而存在的,其审美价值已超过其实用价值。可见,审美和创造可以使一部分非艺术品和人工制品进入艺术品的行列,从而扩大人类的审美视野,充实人类的审美经验。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艺术门类、品种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有许多艺术品种,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如西方的风景画,是迟至17、18世纪才形成的。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已广泛地辐射到物质技术领域。物质产品除保持实用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也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上海的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称它们为“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就这样慢慢地渗入非艺术领域,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有了艺术的品质,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更富有情趣。

四、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理论前提定位: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由此出发,将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作如下分析: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

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

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验层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内涵而言。可见,艺术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单个层次都毫无意义。

论述艺术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以一件艺术品为例。

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由此出发,艺术品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结构: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下面试以中国国画为例,论述这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带等。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比如中国传统的泼墨山水,如果不是用宣纸而用别的纸张,就不能造成那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即使同是用宣纸,还有生宣熟宣之分。所以说,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栽体和媒介。

(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中国传统国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画、工笔画,两者的根本区别反映在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是十分明显的,两者因为笔法运用、色彩调用、结构布局等技巧上的不同,营造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这说明了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

(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物质实在层仅仅是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层次,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由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存在转化的过渡层次。而意象世界层是非实在的精神性存在,是艺术动态结构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就国画而言,其物理时空意义上物质实在与单纯的形式符号本身并不意味着审美价值,而意象世界中,就有了鲜活的精神性存在,或青山绿水,乡野村郭,或浩渺烟湖,远山淡水,纯然的精神性存在战胜了物质实在性,消解了形式符号的外在性。

(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之境,艺术品由物质实在、形式符号向意象层次的深化,意味着艺术品从物理时空的存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而从意象世界向意境世界的深化,则更将艺术品推向人生哲理的更高层次,进入了“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至境。国画中的笔法、墨意,是艺术家情感与人格的表现,它不去模拟现实实物,亦不纯粹抽象,而是表现出各个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画中所表现的意境是一种非经验的存在,即超验层次的存在。从国画的例子可以看出,艺术品这四个结构层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个单层次都毫无意义。

五、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1.意象的结构[易考选择题或简答题]。

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也有自己的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括艺术抽象之表象)。当主体意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力。

2.意象的生成[易考选择题或简答题]。

意象的生成并非是“意”与“象”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意向是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一种曲曲折折的融合,它是人类的一种潜在审美需求的表现,与内在生命的动态平衡相联系,或者说,同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和构建意象的“先人之见”或“基本取向”。想象则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作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合思想理解、情感及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作性的*,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

3.意象的主要类型[易考选择题或简答题]。(1)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这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上。(2)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这个概念原出于中国古典美学,它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要“天然”,不可有做作之迹;二是要“隐蔽”,不可外露,更不可明白说出。出色的兴象所达到的境界应是主体的忘我与对象的“连续性”的融合,即从自然到自然。(3)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4)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它不具有再现性、概念性和比喻性,亦不是一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又不等同于现代的“抽象艺术”,它与自然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显明的关系。

4.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易考简答题]。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是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不是物质实存。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用画笔、颜料等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布上,用舞台、布景、道具、灯光与演员的表演,将戏剧、舞蹈意象呈现出来,用纸张、铅字等将文字化的文字意象凝定下来。 六、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易考简答题]。

怎么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和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

艺术意象之所以集中体现艺术品的审美特质,是由它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这些特征主要是: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境,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层次。

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情感性: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创造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意象是一切艺术家的共同目标,可从中西美学的两个论题中看出,一是“有意味的形式”论,一是“隐秀”论,两者共同指向一个完整的、富有感情意蕴的意象世界。“有意味的形式”说,所强调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质上是意(味)与象(形式)的有机结合,希冀在有形物的纯形式中显示“终极实在”的意义,使形式含蕴意味,意味包容形式,要求艺术创造一个超越现象实在的、虚拟的、通向人生终极实在的意象世界。“隐秀”说,出自刘勰《文心雕龙》,“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状溢目前”日秀,“情在词外”日隐,秀为外在感性物象,隐为内在“意”蕴。

七、意境[易考选择、简答题或论述题]。

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是怎么提出来的

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1.“意境”说的提出。

(1)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2)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3)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二者完全一致;(4)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与区别。

*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它要求的亦是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两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

区别: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3.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意境的两种类型,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最初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八、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

[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艺术的功能是通过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意象、意境的欣赏来实现的,包括审美、娱乐、消遣、认识、道德、教育、宗教感化、思维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业广告等多元功能。

1.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2.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主要指欣赏艺术品常常能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因而与游戏一样,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

3.艺术的认识作用:是指人们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从而增长识见,开阔眼界。

4.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指通过艺术品的意象体系向接受主体显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

5.艺术的宗教感化功能:指以艺术品的形式描绘或再现宗教情绪或宗教故事,在接受者心中引起一种感化作用。

6.艺术的思想启迪作用:指艺术品所具有的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的功能。

7.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指借助艺术品这一形象化的传播媒介来宣传某些政治主张、观念、理论等,这主要不是指那些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式的作品。

8.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就是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娱乐,使主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衡。

9.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

10.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是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

11.艺术的商业广告功能:是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在现代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兼具审美与商业两重价值,商业广告功能即源于此。

九、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易考简答题和论述题]。

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

2.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意象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在鉴赏艺术意象过程中,审美经验的传达始终是最主要的,但也不排除其他功能的同时发生。

第六章艺术论(二)

单 选:

6.1.艺术本体论讨论的问题是(艺术的存在方式)

6.2.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中。(意象世界)

6.3.艺术存在于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其中哪一个环节是首要的一环?(艺术创造过程)

6.4.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的本质体现于人类——中。(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

6.5.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生成)

6.6.在意象的孕育这一过程之中,主客体的相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的内在情感激荡)

6.7.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的表达。(物态化和物化)

6.8.在现代美学看来,艺术天才是一的(客观存在)

6.9.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为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

6.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中论述了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伊安篇》)

6.11.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

6.1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6.13.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黑格尔)

6.14.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这一指导分类标准的依据,属于(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6.15.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划分标准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6.16.艺术的特点为只能够选取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瞬间进行表现。(雕塑)

6.17.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是(音乐)

6.18.与情感活动联系得最为紧密,也最具动态色彩的艺术是(音乐)

6.19.你认为下列哪一种艺术综合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共同特征?(戏剧)

6.20.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重建)

6.21.波兰哲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特殊结构在于它的结构框架。(图式化)

6.22.从整体上来看,艺术的接受是一个——的过程。(阶段性)

6.23.所谓“艺术接受的阶段性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对艺术品的——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6.24.在审美鉴赏中“悟”的阶段,形式符号最终被——了。(克服)

6.25.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悟”的境界很不容易达到,所以——就显得十分必须。(审美鉴赏指导)

多 选:

6.1.“艺术存在主体(AE)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在这一句话里面提到的主体指的是(创作主体,接受主体)

6.2.艺术存在一共有三个环节,它们分别是(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

6.3.作为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中介与桥梁,艺术品有以下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

6.4.独特的艺术意象不同于客观对象的原型之原因在于(◎客观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表象之间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规律发生转变◎表象自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

6.5.意象的“生产”的双重涵义分别是(生命孕育分娩,工艺制作、生产)

6.6.现代美学认为,艺术天才的形成是——合力的结果。(先天的心理结构◎先天的生理结构◎后天的实践)

6.7.艺术家具有特殊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使得他具备了艺术敏感的可能性,形成这种结构主要是因为(◎天生多愁善感的心理生理特质◎长期的艺术修养)

6.8.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6.9.十九世纪杰出的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所划分的三种艺术类型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6.10.下列艺术形式属于空间艺术的是(绘画,建筑,雕塑)

6.1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建筑的形式结构◎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其艺术上的价值有着直接影响)

6.12.古代中国论画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要义,强调画面(活,生,畅)

6.13.下列艺术形式属于时间艺术的是(音乐,戏剧)

6.14.音乐的美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声音间的组合关系◎各种声音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表演者演奏为中介◎完全动态的形态特征)

6.15.布瓦洛的“三一律”要求戏剧必须做到——严格统一。(时间,地点,事件)

名词解释题:

6.1.他律性是艺术品就其中介功能而言,不是独立自足、自在自为的,而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的。首先,艺术品是为接受、欣赏者而存在的;其次,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同时,艺术品中凝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意象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欣赏活动,才能重新被激活,所以它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6.2.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作为连接两个主体间的桥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来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创造,这里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6.3.开放性是指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只有两头开放的艺术品才成为艺术品。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6.4.艺术敏感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6.5.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当艺术家通过艺术敏感获得创造的动力时,即开始了由敏感出发的艺术想象。

6.6.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6.7.期待视界: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人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形成了每个艺术接受者在接触艺术之前的主体境况,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象能力、文化基础、艺术修养、审美趣味以及传统影响、现实社会变化的影响因素等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

6.8.“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这是凭借着主体的理解力,而达到的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审美感受。

知识点汇总:

一、艺术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易考简答题]

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艺术意象并非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因为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意象属于主体心理、意识活动的动态时空范围,属于主体的审美经验范围,它的存在有赖于创造和接受主体的创造和滋养,所以说,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

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够提供意象,或者不能转化为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之中。

二、艺术品作为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

1.他律性。首先,艺术品是为接受者、欣赏者而存在的;其次,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同时,艺术品中凝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意象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欣赏活动,才能重新被激活,所以它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2.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作为连接两个主体间的桥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来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创造,这里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3.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r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只有两头开放的艺术品才成为艺术品。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三、意象的孕育[易考简答题]。

意象产生的开端始于意象的孕育。它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因此,意象的孕育必然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这种相遇是主体与客体感性的,不期而遇的,无法用逻辑解释的相互感动。除了感动,主体还需要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所谓虚静,就是一种一要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与丧失,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与世界相遇,在特定条件下,会撞出火花,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意象产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特殊联接,当两者相撞时,艺术家便沉浸在二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通过主体与客体、意与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的反复碰撞,不断渗透,相互交融,酝酿出艺术的意象,如孕妇十月怀胎,艺术意象在不断孕育中逐步形成。艺术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有加以表达的内在趋向,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

四、意象的生产[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

生产具有双重涵义: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首先,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次,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其三,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即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四,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五、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阿勃拉姆斯曾经把天才分为“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六、艺术想象力[易考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艺术想象力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

七、艺术操作与艺术技巧

[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八、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易考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第一种标准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

第二种标准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如莱辛的分类方法;

第三种标准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我们认为,第一种标准必然会陷入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二元对立之中,而且容易忽视艺术作品的内在特征,导致把艺术混同于一般的现实生活。第二种标准完全依据欣赏者的接受方式和审美体验来划分艺术作品,显然也有片面性。而第三种观点则是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出发的,是一种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观点,我们比较赞同。据此,我们可以把艺术作品划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两种形态。前者包括了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后者包括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

九、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与过程

[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

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但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

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艺术符号的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所以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是根据符号的暗示引导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的深人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品”是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解以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意象的重建得以实现。日常的意识状态要转变成审美状态,需要凝神专注,仔细体味才成。要实现这个转换,需要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全神贯注,用心专一,静心体味。“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人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十、艺术鉴赏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请结合实例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艺术鉴赏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在于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和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把这个接受过程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例如无意中在一本画册里面发现了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虽然从前完全不了解所谓抽象表现主义,对于这位画家也比较陌生,但是却可以感觉到线条里面的运动性,一下子可以抓住其中的简单明快的美感。应该说这是凭借着主体的理解力,而达到的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审美感受。“品”是在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意象的重建得以实现,要实现这个转换,需要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全神贯注,用心专一,静心体味。且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例如进入音乐会的大厅,屏息凝神,开始专注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个时候抽象的音乐元素直接全面的刺激大脑,激起听众内心的波澜。“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由于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于是形式符号被克服了。例如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在有的地方被那种崇高的人性力量深深震撼,被那波澜壮阔的社会和人生画卷深深感染,不由自主地进入了那个世事纷杂而又充满激情与痛苦的世界。应该说明,在实际的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由于经验和素质水平的不同,以及当时艺术品质量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

十一、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易考简答题]。

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首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接受者不可能直接领悟到创造者的艺术意象,而是调动主体性因素对创造者提供的一个文本和形式符号进行意象的创造。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再次,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图式化”结构。最后,一切艺术品的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单 选:

7.1.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乐)

7.2.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舜的时代)

7.3.礼乐纳人学校教育是在(西周时期)

7.4.《左传》中季札观乐时,非常推崇_____,认为它“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颂 》)

7.5.在先秦时,美育的最高理想是(乐)

7.6.把和与同严格区分开来的是(《国语•郑语》)

7.7.“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出自(董仲舒)

7.8.建安时期,首先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徐斡)

7.9.是人性觉醒、个性发展的时代,且使美育有了自己的范围,不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的时期是(魏晋)

7.10.朱熹提出的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消融查滓)

7.11.中国明清时期提出“见文当观心”观点的是(金圣叹)

7.12.指出戏曲要情节离奇,文词警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的是(李渔)

7.13.近代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蔡元培)

7.14.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的是(蔡元培)

7.15.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

7.16.主张美育是“趣味教育”的是(梁启超)

7.17.认为美育“即情育”的是(王国维)

7.18.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古希腊罗马)

7.19.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人是(柏拉图)

7.20.“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出自(柏拉图)

7.21.“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出自(亚里士多德)

7.22.中世纪后期,世俗文化深入神学,古希腊罗马的“——”被用来作为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

7.23.文艺复兴时期,取代神学观念的是(人文主义)

7.24.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的标志是(席勒的《审美书简》)

7.25.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是(马克思)

7.26.将“美和善”混为一谈的观点是(美育是人格教育)

7.27.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美是诉诸感性的)

7.28.在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载体是(感性形象)

7.29.“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出自(《文心雕龙》)

7.30.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是(孔子)

7.31.“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老子)

7.32.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视为最高境界的是(佛教禅宗)

7.33.提倡“顿悟顿修”的是(慧能)

7.34.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这表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

多 选:

7.1.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育”有两方面的含义,即(育其身,尤指使人体格强壮,健康成长○育其心,包括德、智、美三育)

7.2.在先秦儒家那里,审美活动为了实现的和谐是(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

7.3.蔡元培认为,美育和宗教相比(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7.4.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认为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分为——(熏,浸,刺,提)

7.5.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的“四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7.6.贺拉斯认为文艺的三个特性是(真实性,情感性,形象性)

7.7.归纳起来,美育的内涵有(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7.8.下列表明美育是人格教育的是(◎孔子以山水比德,◎屈原以芳草自喻,◎古之君子对梅兰竹菊的精神认同)

7.9.下列可以证明美育是诉诸感性的句子是(ABCDE)A.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B.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C.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D.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E.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

7.10.美育的能动性表现在(◎审美主体在美育过程中有着创造性,自觉参与其中,◎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觉的追求,◎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现能动性)

7.11.美育与德育的区别是(◎德育有外在强制性,美育从内心,从人的情感角度打动人◎道德规范是一种严肃要求,审美感化往往使人亲和)

7.12.美学家宗白华把境界区分为(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

名词解释题:

7.1.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则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7.2.消融渣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认为人因为私意人欲、违背自然规律的念头等渣滓而使生存状态欠佳,于是可以通过美育泄导人情,消融查滓,以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7.3.《美育书简》是1795年席勒发表的著作,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7.4.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l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7.5.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人不是机器,最忌僵化和片面化,应该是有血有肉,有独立的价值,有对于欢乐和幸福的追求。一句话,他应该热爱美。审美教育要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7.6.审美的人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知识点汇总:

一、中西美育观的源流[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

1.中国美育思想。(1)舜时代以乐感化。(2)西周时礼乐纳入教育。(3)《乐记》中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4)建安时徐斡首次提出“美育”一词。(5)朱熹提出“消融查滓”的观点。(6)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的观点。(7)近代蔡元培率先将“美育”引人中国;梁启超提倡趣味教育;王国维认为美育即情育。

2.西方美育思想简述。(1)柏拉图最早谈到审美教育。(2)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说。(3)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4)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审美教育”。(5)马克思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二、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三、美育的内涵[易考选择题、简答题]。

历史上关于对美育内涵的界定大致归纳为:第一,美育是人格教育。第二,美育是情感教育。第三,美育是艺术教育。

(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导致美善不分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古代,学科尚处于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真、善、美融于一炉,难以廓清。美的独立内涵与价值在当时不可能得以凸显。

(2)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应当承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呼唤情感的解放,把美育归结为情感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于学理上却是不妥当的。把美育简单地划归情感领域,事实上反映了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中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进一步泛化为情感的混淆。因此,把情感从整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剥离出来,作为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对象,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3)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也是对美育内涵的一种误解。这一观点一方面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以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以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限制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我们对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作如下界定: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这在旧教材中没有,应根据确定的分析原则来进行界定,那么其内涵就可以从其手段、效果和性质来理解。

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所谓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所谓间接效果,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四、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关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我们却不能把它们简单地混同起来。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第一、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而审美教育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它是一个按照预先拟订好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第二、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就是审美关系的确立和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建构、生成的过程。而审美教育则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受教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五、美育的特点[易考选择题、简答题]。

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1)诉诸感性。与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

人们进行审美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形象。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给人的感官享受中,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美育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价值;美育的过程便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感情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拳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读此诗时,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月光,霜,举头,低头”等形象。而“举头低头”也具有和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这种场景具有普遍性,使我们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的升华。

(2)潜移默化。不论是儒家追求精神解放,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还是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还是禅宗注重自身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我们总能潜移默化的受到其影响。比如我们读了杜甫的诗,就会生忧国忧民之心。读了苏轼的词,就会有人生豪迈之情。这就是美育给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能动性。审美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享受,更体现主体的内在追求。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觉的追求,并且主体会在参与审美活动中体现能动性。

六、美育的功能[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1)怡情养性。(2)化性起伪。

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

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达到心理平衡、人格的完善,美育的方式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人的精神领域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美育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美育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美育可以纠正人的两个极端,即精野的极端和懈怠的极端,以道制欲有着相似之处。

化性起伪——《乐记》把天地的阴阳化生视为宇宙间最大的乐。由此推及到音乐对人的感化,这种以情动人的音乐便是美育。从心理上讲,美育乃是养性的一种方式。养性是让人的感性生命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人的本性进行维护和滋养。荀子以“化性起伪”来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是在自然本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使人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使得人的本恶的兽性变成了人性。

七、美育的目的[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1)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2)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按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取得符合他的目的形态,他就感到满意和愉快,从而产生了美感。

(3)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4)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可见,自由乃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拥有自由,而当人拥有自由时,他也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拥有美。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教育,前者属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则要求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栏目热文

俄狄浦斯效应什么意思(什么是俄狄浦斯效应)

俄狄浦斯效应什么意思(什么是俄狄浦斯效应)

吊桥效应——心动不一定是真爱!当一个人提心吊胆的走过吊桥的一瞬间,抬头发现了一个异性,这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情形,因为吊桥...

2022-10-30 03:11:36查看全文 >>

可怕的俄狄浦斯效应(心理学俄狄浦斯效应)

可怕的俄狄浦斯效应(心理学俄狄浦斯效应)

(文末有思维导图,建议收藏)01越恐惧的事情,越容易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内心越是恐惧、害怕的事情,...

2022-10-30 03:23:16查看全文 >>

俄狄浦斯效应怎么解决(俄狄浦斯效应运用实例)

俄狄浦斯效应怎么解决(俄狄浦斯效应运用实例)

(文末有思维导图,建议收藏)01越恐惧的事情,越容易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内心越是恐惧、害怕的事情,...

2022-10-30 03:13:21查看全文 >>

俄狄浦斯效应和墨菲定律(卡西米尔效应公式)

俄狄浦斯效应和墨菲定律(卡西米尔效应公式)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墨菲定律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开始变得越来越高。大家随便聊聊闲天,就有可能联系到墨菲定律。那么,墨菲定律是...

2022-10-30 03:14:36查看全文 >>

素炒年糕片怎么炒(家常版的炒年糕素炒)

素炒年糕片怎么炒(家常版的炒年糕素炒)

这道主食这样炒,零厨艺操作,吃上一口很解馋年糕算是我国比较传统特色的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而发展到今天,年糕也是...

2022-10-30 03:25:06查看全文 >>

俄狄浦斯对人的启示(俄狄浦斯故事的感悟)

俄狄浦斯对人的启示(俄狄浦斯故事的感悟)

#今天看了一本好书#很多时候,我们我们不敢在集体中冒尖儿?为什么赢了别人却会感到内疚或自责?为什么明明内心不愿意,却总会...

2022-10-30 03:18:58查看全文 >>

俄狄浦斯效应怎么样(俄狄浦斯效应是谁提出的)

俄狄浦斯效应怎么样(俄狄浦斯效应是谁提出的)

生活中,有一个非常糟糕的情况是,有时候我们怕什么,偏偏就会来什么。譬如表白的时候,越是怕对方拒绝,结果往往就是被拒绝;当...

2022-10-30 03:06:03查看全文 >>

布莱特效应和俄狄浦斯效应(布莱特效应是谁提出来的)

布莱特效应和俄狄浦斯效应(布莱特效应是谁提出来的)

原创文/董元奔(徐志摩)提到徐志摩(1897-1931),我们首先会想到林徽因、陆小曼,想到他的爱情,然后就会想到他那首...

2022-10-30 03:04:58查看全文 >>

俄狄浦斯的悲剧分析(为什么俄狄浦斯是一个悲剧人物)

俄狄浦斯的悲剧分析(为什么俄狄浦斯是一个悲剧人物)

作者介绍索福克勒斯(Sophokles,约公元前496—前40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生于希腊雅典西北郊的克罗诺斯...

2022-10-30 03:49:18查看全文 >>

俄狄浦斯悲剧原因(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分析)

俄狄浦斯悲剧原因(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分析)

选个最惨男主?与命运抗争,却背上弑父娶母之罪的俄狄浦斯王绝对能排在前列,直至今日:“弑父娶母”的主题依旧如回声般再创作,...

2022-10-30 03:46:40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