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观察下,糯米与普通大米的区别在于大米更剔透,而糯米更白。同样的,糯米也有紫黑色的品种。糯米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人类有意识驯化稻米,以得到特殊的香味与口感的成果。
“软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美妙到实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出来的感觉。只轻轻一尝,便知是江南之物了。
4.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最早出现于宋朝,意思是太湖流域苏州和湖州一带粮食丰收,全国都不愁吃穿。
江南一带自古为鱼米之乡,苏嘉杭湖等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湖州地形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是闻名全国的丝绸之乡、鱼米之乡,宋代,湖州一带水稻得以大量种植,与苏州并驾齐驱之势,在全国粮食产量中占有极高的比重,而北方多金戈铁马,这样就更凸显江南的重要性。
在宋代,中国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等平原和湖泊沼泽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每年都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他地区。苏州和湖州为其中之一,繁华富庶。所以,逐渐就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如今的长兴县小浦画溪桥遗址所出土汉代铁犁、铁锄、铁斧等工具证明,境内在春秋战国后使用铁制农具、耕牛。此后,先民依靠境内两苕、太湖发达水系筑堤塘拦水,围湖垦植。
东晋、南朝,先后在苕溪下游筑青塘、浚西湖(长兴境内)、修荻塘,筑堤建圩,形成太湖南岸广大圩区。
湖州西部山区谷地连绵,六朝时开荒甚多,耕地面积剧增。随着北人大量迁入,又融会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据史载,南朝宋时,郭文隐居吴兴大涤山种菽麦,“区种法”作为先进农业技术在境内推广;南朝梁时吴兴太守周敏,令郡人种桑艺麦,百姓以为依赖。于是境内除水稻外,兼植麦、粟、菽等杂粮。
魏晋之际,永嘉南渡带来大量人口,江南迎来大开发。原本在北方种植的麦、粟作物,不能适应南方水田,水稻种植顺势而上,最终成为中国主要粮食之一,江南也由此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