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至五代,境内十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宋时,大圩改小圩体系,湖区圩田成规模。东部水乡平原种植业和渔业发达,自“占城稻”落户,与本地稻种共同优化,形成百余个品种,湖州与苏州并称江南粮仓,有“苏湖熟,天下熟”之称。
宋起,蚕桑重心渐向东部平原水乡转移,使粮、桑、鱼并重,粮食与苏州、常州、秀州(嘉兴)并称“国之仓廪”。
《梦梁录》记述,南宋京城“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石。”杭州居民所需粮食由苏州、湖州、嘉兴等地供应,在杭州供应湖州米的米店、米摊集中成市,当时就被称为“湖州市”。
在江南,糯米做成的各种小吃又是必不可少的,大节日如过年的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冬至糯米饭、十二月廿三送灶的赤豆糯米饭等。
还有许多民间小节日,有时也会借节做一顿糯米食来犒劳一下,如立夏野米饭,八月廿四的糯米芋艿粥、十月廿九的南瓜圆子、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十二月十二蚕宝宝生日的青菜糯米饭等,正所谓“馋唠娘娘勤谢灶,一个月里三个节”。
5.
如果一提到糯米就是软软的、粘粘的、糯糯的,那是指热的情况下。糯米做成食物一旦冷却却变得硬邦邦。
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很多很多年以前,我们先人们已将糯米引入营造行业,比如砌城墙、修古塔、造石桥、筑海塘。
印象中软软糯糯的糯米,用作建筑材料时,竟可以不逊于水泥,成就金汤之固。可以说,糯米作为粮食之外,它也成为让城墙千年不倒、石桥千年不塌,海塘千年不垮的夯基。
将糯米煮烂后把浆汁倒入三合土和匀,制成灰浆,干燥后,比纯粹用水混合的三合土灰浆强度更大、韧性更好,还具备优良的防水性能。
这是因为支链淀粉在跟石灰混合的时候,会与其中的碳酸钙发生“生物矿化”有机的淀粉与无机的石灰相互包裹、填充,形成了密实的微结构,兼具强度和韧性,同时石灰的防腐作用也能抑制淀粉腐败,使灰浆保持耐久。